天天看點

會甯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會甯剪紙

會甯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會甯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會甯縣留有百餘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悠久的彩陶文化,深厚的文化積澱對民間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人類早期用影像做為形象表記的藝術手法與今天的剪紙造型方式極其相似。會甯民間剪紙的風格樣式和表現語言都還貫穿和保有來自原始藝術的基本屬性,說明他們之間的傳承和延續關系。

會甯民間剪紙内容豐富,題材多樣,内涵豐富。作為一種藝術行為,始終依附于民間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在不同的使用範圍内,展現了民間剪紙綜合性、多功能,具有獨立的審美情感與審美價值。

會甯縣曹秀英、張曉霞、劉水蘭、王維國、劉偉、田俊堂等為代表的民間剪紙藝人作品多次參加國家大展,作品被北京民族文化宮等機構收藏。1995年,會甯縣甘溝驿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民間剪紙)之鄉”。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會甯皮影戲

會甯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會甯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皮影戲始于漢代,成熟于宋初。會甯皮影戲在明清時最為盛行,是一種用牛皮剪制形象并借助燈光照射所剪形象而進行表演的戲曲形式。會甯傳統皮影戲唱腔獨特,主要為燈影腔,還有秦腔、眉戶、唢呐調、打擊樂、白口等唱腔。會甯皮影戲人物衆多、形态各異、色彩豔麗,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會甯皮影制作工藝複雜,制作流程較長,有“大線子”“小線子”兩種,道具有頭梢、線子、桌椅、房屋、廟宇以及其它砌末道具,雕繪工藝精緻,造型逼真。會甯皮影戲現存劇本300多冊,140多個劇目。皮影演唱劇本主要由老藝人口傳或手抄,是一代代老藝人嘔心瀝血的結晶。演唱内容主要為反映通俗宗教的因果報應類、英雄人物的傳奇類以及反映孝道仁義的家庭婆媳、妯娌之間關系的倫理類。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會甯民歌

會甯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會甯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會甯民歌是會甯人民在世代生存和抗争中充滿才情與機智的創造,語言明快樸素,诙諧自然,充滿生命的活力是由會甯人民口頭創作。

會甯民歌種類較多,有會甯山歌、社火小曲、蠟花小調等;内容豐富多彩,既有民間歌謠,又有民間傳說和生産勞動的場景記述,還有民俗、傳統倫理道德和世俗人情的描繪;表演形式多樣,既有一個人的獨唱、兩個人的對唱,還有集體合唱;既有歌,又有舞蹈,還有樂器伴奏。

會甯民歌花開遍地,各鄉各村鎮的民歌以多姿多彩的風貌,表達着勞動人民的悲歡離合,抒發着勞動人民豐富的生活情感,滲透着勞動人民的愛和恨,包含了他們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思想态度和地理環境等。是以,民歌是一個地域、一個民族的活化石。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曹氏中醫正骨法

會甯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會甯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曹氏中醫正骨法是流傳于會甯地區的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傳統中醫骨傷療法,曆史久遠,技法精湛,療效顯著,有很高的醫學價值。

曹氏中醫正骨法和會甯人民世世代代的生産生活息息相關,有明确傳承譜系的曆史已有一百多年。曹氏中醫正骨法在充分運用傳統中醫望、聞、問、切診法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診斷方法--望、比、摸三法。講究摸其外,知其内,輕摸皮,重摸骨、不輕不重摸肌肉。不用X光拍片透視,完全靠手摸心會,就能準确知道那塊骨頭有問題。即:知其體相、知其部位、機觸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轉、法從手出,以及拔伸牽引、旋轉回繞、屈伸收展、按摩推拿。施治過程講究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醫患合作。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會甯石磨炒面制作技藝

會甯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會甯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會甯縣作為"中國小雜糧之鄉",雜糧品種多樣,其中傳承最為悠久的食譜之一便是會甯石磨炒面,李家“老作坊”石磨炒面,始建于清·光緒末年,曆逾百年,輩輩相傳,以傳統原生的手工滋育着這個家族乃至周邊兩百多公裡的鄉民們。在1936年紅軍長征路過會甯時,也為饑腸辘辘的紅軍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會甯石磨炒面的主要配料為莜麥、黃豆、胡麻、良谷米、荞麥米、高粱米、糜子米、小扁豆、苦杏仁、核桃仁、大棗、枸杞、白芝麻、八角香、小茴香、 麻仁、土蜂蜜等,所含營養豐富,對人們的身體健康也大有裨益。李遵義遵循傳統工藝,經過不斷融入現代科技,多次優化配方,創新和發展了“八寶炒面粉”,得到了食客們的好評和肯定。在李氏老作坊傳承人的發揚下,“發滋瑞牌”八寶炒面粉,已經連續十二年保持“甘肅名牌産品”稱号。2017年入選甘肅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