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談“魏諷謀反案”以及曹丕、曹操不同的處理方式

曆代詩·三國(楊簡)

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

曹操始居邺,劉備據成都。

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淺談“魏諷謀反案”以及曹丕、曹操不同的處理方式

曹操前期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将自己放在了正義的一方。這樣做其實既有益處也有弊端。益處自然不用說,曹操舉着“漢室”的金字招牌,幹什麼事情都名正言順,封的官也含金量十足,更容易招攬想要建功立業的人才。但曹操并不是忠于漢室的人,無論他自己想不想稱帝,他想要架空漢室,獨掌大權的事情肯定是沒錯,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這就與漢獻帝以及一些忠于漢室的人發生沖突。是以在曹操控制範圍之内發生叛亂是不足為奇的事情。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魏諷謀反案”。

淺談“魏諷謀反案”以及曹丕、曹操不同的處理方式

“魏諷謀反案”的時代背景:曹操事業陷入低迷

“魏諷謀反案”發生于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九月,此時曹操的事業陷入了低迷,受到巨大的挫敗。首先是對劉備的戰争的失利。在建安二十四年初,劉備斬殺夏侯淵,在漢中掌握了主動;在同年三月到五月,曹操與劉備争奪漢中失敗,不得不撤軍回長安。這次失敗對于曹操來說,無論是軍隊士氣、關中民力和個人威望來說都是一次巨大的挫敗。劉備正是憑借“漢中之戰”的勝利進位漢中王,在爵位上已經和曹操平起平坐。

淺談“魏諷謀反案”以及曹丕、曹操不同的處理方式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夏五月,引軍還長安。”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

“漢中之戰”的失利已經讓曹操非常不爽,另外在同時期還發生各種各樣事端,很多是“漢中之戰”帶來的連鎖反應。小編在下面分列出來。

一、關羽發動“襄樊之戰”

其實在“漢中之戰”前,或者說“漢中之戰”(“漢中之戰”不僅僅指曹操與劉備的對峙,還包括前一年的“下辨之戰”)之間,關羽已經有北伐的念頭,策反宛縣侯音。這次可能是對“漢中之戰”的呼應;等到劉備徹底拿到漢中,劉封、孟達占據“東三郡”,關羽于是發動“襄樊之戰”。這次可是動真格的了,目的就是拿下襄陽、樊城,将荊州、益州形成三角相連的一個整體。并且關羽前期取得了巨大優勢,利用水利擒獲于禁的三萬大軍,樊城可以說是岌岌可危。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

淺談“魏諷謀反案”以及曹丕、曹操不同的處理方式

二、群盜叛亂

早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由于厭惡“漢中之戰”的勞役,在弘農郡陸渾縣就發生了叛亂。後來關羽發動北伐的時候,在梁縣、郏縣也存在叛亂。梁縣、郏縣、陸渾縣的叛軍都選擇聯合關羽,在許昌西北部活動,配合關羽在南面的威脅,給曹操造成不小的壓力。

《三國志·魏書·管甯傳》附列《胡昭傳》:“建安二十三年,陸渾長張固被書調丁夫……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作為叛亂……狼等遂南附關羽。”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梁、郏、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号,為之支黨。”

另外還出現一件事,關中營帥許攸(不是那個稱呼曹操阿瞞的作死小能手)仗着自己有軍隊對曹操不服從,曹操迫于當時形勢,最後也不得不選擇拉攏、安撫許攸。從這件事上就可以折射出曹操當時的處境。

《三國志·魏書·杜襲傳》:“時将軍許攸擁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遂厚撫攸,攸即歸服。”

在這樣一種外憂内患的情況下,魏諷等人選擇發動兵變。

淺談“魏諷謀反案”以及曹丕、曹操不同的處理方式

“魏諷謀反案”的過程

雖然當時的處境對魏諷比較有利,但整個謀反的過程卻乏善可陳。魏諷是沛國人,一說是濟陰人,有學者認為沛國當是,因為曹操也是沛國人,鐘繇作為魏相國辟魏諷為西曹掾,就是出于這方面的考量。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魏諷有口才,善于交際,結交很多人。在曹操的大軍留駐關中的時候,魏諷打算與長樂宮衛尉陳祎發動兵變。不過目的不是在漢都許昌,而是在魏都邺城。

淺談“魏諷謀反案”以及曹丕、曹操不同的處理方式

結果陳祎感到害怕,向曹丕如實上告了魏諷的計劃。曹丕立刻采取行動,誅殺了魏諷。這次兵變就這樣胎死腹中了。

《世語》:“大軍未反,諷潛結徒黨,又與長樂衛尉陳祎謀襲鄴。未及期,祎懼,告之太子,誅諷。”

淺談“魏諷謀反案”以及曹丕、曹操不同的處理方式

“魏諷謀反案”的處理結果

“魏諷謀反案”事發的時期是非常時期,又是謀反性質的大案。在曹操沒有回來之前,曹丕當然嚴重處理這次案件,可能還擴大了打擊範圍,順藤摸瓜抓出幾十個與魏諷相關的人,大多數處死,也有一部分在獄中,想要繼續拷打出其他人。其中有名有姓的人(小編才疏學淺,可能有疏漏,隻能找到這幾個)有文欽、張泉(張繡之子)、宋衷(名士)子、王粲子、劉廙、劉偉(劉廙之弟),另外還有辟請魏諷的鐘繇,以及防護不力的楊俊。其中鐘繇被免官,楊俊被貶官;張泉、劉偉、宋衷子、王粲子被誅殺;文欽和劉廙也是馬上就要誅殺的。

淺談“魏諷謀反案”以及曹丕、曹操不同的處理方式

《三國志·魏書·鐘繇傳》:“數年,坐西曹掾魏諷謀反,策罷就第。”

《三國志·魏書·徐奕傳》:“魏諷等謀反,中尉楊俊左遷。”

《三國志·魏書·張繡傳》:“子泉嗣,坐與魏諷謀反誅,國除。”

《魏略》:“(宋衷)其子與魏諷謀反,伏誅。”

《三國志·魏書·王粲傳》:“粲二子,為魏諷所引,誅。”

《魏書》:“魏諷反,欽坐與諷辭語相連,及下獄,掠笞數百,當死。”

《三國志·魏書·劉廙傳》:“魏諷反,廙弟偉為諷所引,當相坐誅。”

不過曹操回來以後,并沒有像曹丕那樣廣泛打擊,反而保護了一些人。像文欽和劉廙本來是要處死的,但是被曹操赦免。另外對于王粲兩個兒子的死,曹操也表示出惋惜,如果自己早點回來的話,也是可以赦免的。

《三國志·魏書·劉廙傳》:“太祖令曰:‘叔向不坐弟虎,古之制也。’特原不問。”

《魏書》:“太祖以稷(文稷,文欽之父)故赦之。”

《文章志》:“太祖時征漢中,聞粲子死,歎曰:‘孤若在,不使仲宣無後。’”

淺談“魏諷謀反案”以及曹丕、曹操不同的處理方式

分析與思考

從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曹操和曹丕對“魏諷謀反案”的處理态度上的差異。相較于曹丕而言,曹操無疑是更謹慎,也更寬容一些。曹操當然不是一個大善人,在一年多以前發生的“金祎謀反案”中,曹操也是進行了殘酷的清洗。小編以為,曹操的态度上的轉變來自當時的形勢。

淺談“魏諷謀反案”以及曹丕、曹操不同的處理方式

“魏諷謀反案”發生時的形勢雖然不像“官渡之戰”時那樣艱難,但對曹操也很是不利。劉備盡取漢中,關羽威震華夏,群盜虎視眈眈,曹操甚至起過遷都河北以避禍的念頭。在這種特殊時期下,曹操要考慮的不是借機進行清洗,進而導緻人心騷亂,而是如何避免再發生事端,安撫人心,是以對“魏諷謀反案”的相對溫和的處理方式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