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陽信縣省級非遺項目錫壺制作技藝受邀參加在泰安舉辦的“河和之契”2021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産交流展示活動,廣受好評。

本次“河和之契”2021黃河流域、大運河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産交流展示周,以“推動傳統手工藝振興、強化非遺系統性保護”為主題,分為“文明的赓續”山東省黃河流域振興傳統工藝集萃展、“流動的文化”山東省大運河沿線省級文化生态保護區成果展、高端論壇三大部分。“文明的赓續”山東省黃河流域振興傳統工藝集萃展,分為“金、木、水、火、土”五大闆塊。陽信錫壺制作技藝在“金”技藝闆塊進行了現場展示。
陽信錫壺制作曆史悠久,技藝流程古樸但精煉。做錫壺時,先要在砂鍋裡将錫料融化成錫水,再将錫水倒入兩塊夾闆縫中等待片刻,待其冷卻後就成了錫片。之後,根據所作錫壺的大小形狀,按照紙樣剪出零部件。每一片零部件都需要經過幾千次的捶打才能做出需要的弧度和形狀。接着用燒燙的烙鐵借助錫料易熔的特性将各個部件焊接,然後将拼接處抛光處理。最後,在壺面刻上各種人物、花鳥走獸的圖案,一把精緻的錫壺就制作完成了。
陽信縣商店鎮桑北陳村錫壺制作的第三代傳人魏振山已86歲,制作錫壺已力不從心。魏振山的兒子、第四代傳人魏炳賢,盡管他已60歲,但操弄起這些制作錫制品的古老工具十分娴熟。
魏炳賢告訴記者,他家錫壺制作技術是100多年前他父親魏振山的爺爺魏發祥賣掉十畝好地做學費才學來的。由于學費昂貴,魏發祥刻苦用功,原本三年的學徒期,他兩年就學成了。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魏發祥一家已發展為遠近聞名的家庭式錫器制作作坊。為防止他人冒名仿造,也為了樹立自己的品牌,還創立了字号“順盛祥”。錫壺制作的第二代傳人個個都是錫器制作高手,但到了第三代,唯有魏振山一家技術精湛,人又和善,所打造的錫制工藝品和他的名氣逐漸遠近聞名。錫壺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肉眼“掌握火候”,需要長時間的摸索和體驗。制作過程是将錫水倒入兩塊老青磚的夾縫裡,冷卻後做成錫片,然後根據所作物品大小形狀,在錫片上剪出樣子,錘錘打打彎曲折疊做出外形。再用烙鐵将接縫仔細烙好,再進行抛光,還刻上圖案,或夏荷、秋菊、冬梅、春蘭等四季之圖,或孔孟、李杜的頭像,都是那麼惟妙惟肖。
2013年5月,錫壺制作技藝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大衆報業·大衆日報用戶端記者 程芃芃 通訊員 翟成新 王曉麗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