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權稱帝後隻追封孫堅為皇帝,卻忽略孫策,原來他還有這兩種考慮

在東吳政權建立起來之後,皇帝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赦天下,而後進行了一系列的封賞,對于這個國家最有貢獻的孫堅來說,自然是有着皇帝這樣一個稱号,而對于自己的兄弟孫策來說,也應該給他一定的封賞,然而這個封賞卻是僅僅将他冊封為桓王。

也許很多人看到這裡一定會非常的氣憤,畢竟孫策對于這個國家的貢獻一點都不比他所貢獻的少,然而在死後卻隻能得到一個王的稱号,這種行為被很多人看來是一種不要臉的忘恩負義行為。

孫權稱帝後隻追封孫堅為皇帝,卻忽略孫策,原來他還有這兩種考慮

那麼這背後的真實原因真的是這樣嗎?是否他這樣做有别的隐情呢?

要說政策這一生也真的是夠跌宕起伏的,在自己的人生還沒來得及發揮充足的時刻,就被自己的門客重傷,可是由于當時的醫療條件非常的有限,是以自己傷勢過重的情況之下,就算是有華佗也沒有辦法讓他繼續活在人世間

沒過多久自己的政權自然而然地就過渡到了孫權的手上,而孫權在接任之後并沒有辜負天下人的期望,不僅在之前的基礎上更加賣力地去經營整個國家,甚至于在軍事方面也進行了一定的建設。這樣一個有作為的好皇帝,在當時來看的确是東吳地區的福氣,而除開這些好的方面之外,很多人認為他将自己的兄長封為王,是一種不道地的行為,甚至還将自己哥哥的孩子分為侯爵,而這樣的一種操作,自然是受到了大多數人的非議。

孫權稱帝後隻追封孫堅為皇帝,卻忽略孫策,原來他還有這兩種考慮

就連我們所知道的對于曆史上有許多貢獻的作者,也有着這方面的評價,這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陳壽。他認為他這個行為是非常吝啬的表現,不僅沒有給自己的父兄足夠的尊重,甚至于對于他的孩子也沒有進行款待。

這樣的一種行為,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但是我們從後來的曆史發展之中卻能夠明白,孫權之是以這樣做,其實是有着他自己的理由,并且也是有着長遠之見的。之是以這樣說,一方面是因為孫權将他不追封為帝,那麼他的孩子也就沒有權利冊封為皇子,這樣的話自己的繼承權就有了一定的保障,是以對于自己這方面來考慮的話是非常合适的。

孫權稱帝後隻追封孫堅為皇帝,卻忽略孫策,原來他還有這兩種考慮

除開這一點之外,我們也必須要想到的是,他跟自己哥哥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好的,是以在某種群況下我們也能夠了解,他并不想将自己哥哥的孩子害死,是以将他封為一個侯爵,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是對這個孩子的一種負責。因為一個侯爵在一個國家的争鬥當中無論如何都排不上号,更不可能威脅到整個國家的發展,是以在以後的争權奪位過程之中,他也就沒有權利參與,進而也能夠保證他的安全。

孫權稱帝後隻追封孫堅為皇帝,卻忽略孫策,原來他還有這兩種考慮

也許我們看過太多兄弟相殘,父子相殘的場面,認為在各種各樣的曆史朝代當中,這種有為人類親情道德的事情發生,是一件非常正常并且能夠被人接受的事情。可是在三國時期那一個戰争不斷發生,而有能有才之人不斷死去的時代,孫權有着他自己的特殊考慮,我們也能夠了解。在現在這個角度來看,孫權是一個非常有智慧有遠見的人。他對于自己的侄子的處理也是非常得當的,不僅保全了自己的江山也順理成章,并且非常容易地保護了自己哥哥的孩子,的确是一個明智之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