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崇祯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錯殺了魏忠賢、袁崇煥和陳新甲

在中國曆史上,有一位皇帝。他勤政愛民,兢兢業業。在他的執政生涯裡,不貪圖享樂,不近聲色。每天殚精竭慮,想把江山治理好。可是,到了最後,他還是成了亡國之君,自缢煤山。他就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祯。

我們可以看到,崇祯到了最後的末日,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大家對他的死活根本就漠不關心,他還屍骨未涼,他的大臣就都忙着去迎接新的主人。讓我們縱觀他的執政生涯,看他是怎麼一步步把自己變成孤家寡人的,他的大明王朝是怎麼滅亡的?

崇祯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錯殺了魏忠賢、袁崇煥和陳新甲

一、殺魏忠賢,驅散宦官集團,使自己失去最可靠的支柱。

在古代的朝廷,一般有三股勢力在左右着朝政,朝臣、宦官和外戚。明朝的制度十分嚴密,對外戚看管極嚴。又有一批言官監視着,時時刻刻危言聳聽,使得終明朝一朝,外戚一直就沒能夠形成氣候,被排斥到了政權中樞之外。史書是這樣記載的:

自茲以下,其賢者類多謹身奉法,謙謙有儒者風。而一二怙恩負乘之徒,所好不過田宅、狗馬、音樂,所狎不過俳優、伎妾,非有軍國之權,賓客朋黨之勢。而在廷諸臣好為危言激論,汰如壽甯兄弟,庸驽如鄭國泰,已逐影尋聲,抨擊不遺餘力。故有明一代,外戚最為孱弱。

是以,明朝政壇的鬥争主要是在朝臣和宦官之間展開。雖然朝臣掌握着話語權,對宦官口誅筆伐。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明朝,對皇帝最忠心的恰恰就是宦官。到了在崇祯臨死前,鳴鐘都沒有一個朝臣來看他,陪他死的隻有一個太監。

崇祯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錯殺了魏忠賢、袁崇煥和陳新甲

可是崇祯上台做的第一件事,恰恰就是把屠刀指向了魏忠賢和他背後的宦官集團。在曆史上,這件事是他一生最被人歌頌的事,當時的史書記載:

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魏忠賢何許人也?史書稱他是大奸大逆之徒。我們看史書記載,魏忠賢的所作所為,實在是惡貫滿盈。他利用熹宗的信任,胡作非為。到處欺壓良善,誅殺忠良。派錦衣衛到處開礦山收稅,氣焰嚣張到四處為他立生祠,稱“九千歲”的地步。由此看來,這樣的奸逆非除不可。

但是,我們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當時明朝的執政者熹宗沉迷木匠活不理朝政,可是,努爾哈赤的大軍卻也未能打到山海關一步。當時的财政開支那麼大,也沒有向農民加征過什麼賦稅。甚至為了抵抗努爾哈赤,魏忠賢自己拿錢來充作軍饷。在熹宗的年代,明朝的天下還是比較安定的。這一切說明,魏忠賢的所作所為對明朝還是起着穩定作用的。

崇祯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錯殺了魏忠賢、袁崇煥和陳新甲

從這一切可以看出來,對那些朝臣來說,魏忠賢可稱大奸大逆,但是對皇帝來說,反而應該稱他為大忠大順。這是因為,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清楚,皇帝才是他們真正的靠山,他們的生死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間。

明朝的宦官集團和以前的宦官集團不同。明朝借鑒以前朝代的得失,制訂了嚴密的制度。明朝的宦官雖然擁有很大的權力,但是他們是依附于皇帝身上的。連讓人聞聲色變的錦衣衛,供奉的祖師爺都是嶽飛。可以說,他們隻要敢對皇帝有一點二心,馬上就會遭受滅頂之災。是以,他們對皇帝死心塌地的忠心耿耿。

崇祯長期居住在王府之中,當皇帝也是意外之喜。他長期被儒生教育所誤,根本就不明白政治平衡的道理。被灌輸了宦官誤國思想的他,在繼位那一刻開始,就把屠刀指向了魏忠賢和他背後的宦官勢力。

在消滅魏忠賢的過程中,崇祯也顯示出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他居然害怕宦官謀害他。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試探後,他才知道,魏忠賢隻不過是皇家的一條狗而已。這才下手誅殺了對他和皇室忠心耿耿的魏忠賢。魏忠賢也乖乖就死,但是,魏忠賢臨死前說,“皇帝如此狠心對待我們這些人,将來會遭到報應的。”

崇祯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錯殺了魏忠賢、袁崇煥和陳新甲

果然,崇祯的報應很快就來了。崇祯認為,消除了宦官集團的權力,依靠朝臣,就可以天下大治了。他聽從那些朝臣廢除了開礦收稅等舉措,立刻就陷入了财政的危機。于是一次次向農民加賦稅,裁撤各種機構。這樣,其實是把當年魏忠賢加在富商頭上的賦稅轉嫁到貧苦農民頭上。農民走投無路,隻能造反,最終滅亡了崇祯的明朝。

整個宦官集團的失勢,也使得廷臣集團一家獨大,沒有了制約的廷臣開始胡作非為。崇祯的朝廷失去了政治上的平衡,朝政越發變得無法收拾。到最後,崇祯隻得再次起用宦官集團,可是已經大勢已去了。

二、殺袁崇煥,使自己失去軍事上的靠山。

在崇祯當政之時,迫在眉睫的問題是軍事問題。當時的遼東,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日益強大,隐隐有入關奪取明朝天下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對付後金的進攻是崇祯的最大的難題。

好在這個時候,在遼東前線有一員可以倚靠的将領袁崇煥。

崇祯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錯殺了魏忠賢、袁崇煥和陳新甲

袁崇煥,本是進士出身,書生投筆從戎,取得了甯遠大捷,一戰成名。史書說,“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将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後來,袁崇煥屢立戰功,取得過著名的甯錦大捷,在遼東前線遏制住清軍的鋒芒,保得一方平安。

崇祯繼位後,專門召見袁崇煥,商議平遼之事。袁崇煥書生意氣,随口說出了“五年複遼”的大話。崇祯當然大喜,給了袁崇煥便宜處事的權力,賜尚方寶劍,指令各方配合。

但是,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無法兌現的承諾。最終,清軍繞開袁崇煥的防區,從薊遼總理劉策的防區入關,直達北京城下。袁崇煥聞訊千裡回援,趕到北京城下,終于擊退了清軍。但是,自己卻被捕入獄。

崇祯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錯殺了魏忠賢、袁崇煥和陳新甲

這件公案說的是崇祯中了滿清的反間計,認為袁崇煥私通滿清,意圖謀反。實際上,崇祯也沒有那麼愚鈍。他殺袁崇煥,主要還是要追究袁崇煥昔日那“五年平遼”的責任。但是,崇祯殺袁崇煥所殺非罪,使得邊軍都感到不平,這使得崇祯失去了軍隊的信任。

崇祯自毀長城,造成軍心渙散,沒有人再會為了他而去賣命了。在袁崇煥死後,明軍中對朝廷失去信任的部隊,大規模向滿清投降的事件開始接二連三的發生。史書說道:

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三、殺陳新甲,使自己失去所有大臣的信任。

在毀滅了宦官勢力和軍隊勢力的支援後,崇祯在滅亡的道路上越走越快。他在崇祯十五年,殺了當時的兵部尚書陳新甲。這一次,他徹底失去了全體朝臣的信任。

陳新甲,舉人出身。此人很有才幹,曆任定州知州,刑部員外郎,郎中,甯前兵備佥事。後任右佥都禦史,巡撫宣府,又擢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禦史,總督宣大。最後到了崇祯十三年,陳新甲擔任了兵部尚書。

崇祯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錯殺了魏忠賢、袁崇煥和陳新甲

在明朝一朝,隻有兩個舉人做過尚書,陳新甲的能力可見一斑。而且當時軍事危急,大臣們都不願當兵部尚書,這個時候陳新甲敢于擔任這個職務,個人擔當也可見一斑。

當時,崇祯面臨着兩線作戰的困境。内有農民起義軍造反,外有滿清入侵。在很多時候,撲滅農民起義軍的關鍵時候,因為滿清入侵而被迫中斷,使得農民軍死灰複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崇祯和陳新甲商議,想和滿清秘密議和。這樣,就可以減輕東線的壓力,将主要力量用來對付農民軍。如果議和能夠成功的話,明朝還可以獲得寶貴的喘息之機。

但是,讓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本該極度機密的事情,卻因為一件偶然的小事洩露了出去,搞的天下盡知,滿城風雨。

派去和滿清秘密接洽的兵部職方馬紹愉,給陳新甲發了一封密函。密函裡寫了滿清提出的議和條件。陳新甲看過後放在了書案上。他的書童誤以為是塘報,就給發出去了。使得大家都知道了這件事情。于是,那些所謂的清流們就競相彈劾陳新甲。崇祯也十分惱火,把陳新甲下獄。

崇祯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錯殺了魏忠賢、袁崇煥和陳新甲

那些清流們主要是那南宋議和為榜樣,認為議和者就是漢奸秦桧。崇祯當然不能自認為趙構。為了推卸責任,他把陳新甲一殺了之。當時,有人為陳新甲辯護,崇祯就拿出以前陳新甲在任時候的過失為詞。說他讓自己的七位親王遇害受辱,早就該死。而當時的刑部侍郎說:“人臣無境外交。未有身在朝廷,不告君父而專擅便宜者。新甲私款辱國,當失陷城寨律,斬。”

于是,陳新甲就這樣背着崇祯的怨恨被殺了。可是,大家心裡都明白,陳新甲和滿清議和完全是崇祯的授意,而崇祯為了自己的臉面,不惜讓陳新甲背負全部的責任,殺人滅口。這種行徑,已經使得大家完全看清了崇祯的真實嘴臉,完全失去了對崇祯的信任。從此,再也沒有人為崇祯盡心工作了,崇祯完全成了孤家寡人。

崇祯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錯殺了魏忠賢、袁崇煥和陳新甲

四、崇祯最後的結局。

我們看崇祯執政這十七年裡,完全就是一部對人臣的殺戮史。在他這十七年裡,他先後更易内閣“宰相”50人(其中處死2人、充軍2人),任免刑部尚書17人,兵部尚書處死2人、被迫自殺1人,誅戮總督7人、巡撫11人。這還僅僅是進階官員。如此大規模的殺戮,隻有他的老祖宗朱元璋可以和他媲美。

在這些人員中,不乏有才之士,魏忠賢、袁崇煥和陳新甲隻是其中的代表而已。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崇祯的用人之道。他在用到你的時候,對你甜言蜜語,百般縱容。袁崇煥擅殺大将毛文龍,陳新甲打敗甯錦之戰,他都可以寬容不問。可是一旦他認為你忤逆了自己,就根本什麼都不理會,随意就誅殺,根本不顧及什麼理由。

崇祯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錯殺了魏忠賢、袁崇煥和陳新甲

可以說,他要殺人就隻有一個理由,看自己的心情。殺人可以随便編造個理由,使得很多人死非其罪,造成大家的不滿。而崇祯根本就不理會大家的看法,他的舉動就像一個被寵慣壞的孩子一樣。這樣,怎麼可能治理好一個國家?

以至于到了最後的時刻,大家明哲保身,一不出頭做事,免得落得個魏忠賢、袁崇煥和陳新甲的下場,二是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說話,讓其他人尤其是崇祯抓不住任何把柄。這樣,崇祯隻有最後高喊着“國君死社稷”的口号走向死亡。

崇祯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錯殺了魏忠賢、袁崇煥和陳新甲

孟子有句話:“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崇祯臨死前還在書案上寫下“文臣人人可殺”,在衣服上寫上“皆諸臣誤朕”,最後給群臣擺了一道,讓李自成有了比饷的借口。這樣的君王,會有誰去跟從他?

最令人諷刺的是,被崇祯視為亡國之臣的那些大臣,在滿清政府中都幹得兢兢業業,盡職盡責。他們共同開創了滿清三百年基業。後人對此評價說,臣非亡國之臣,而你崇祯則是真正的亡國之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