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是個仁厚皇帝“紮堆”出現的朝代,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曆任皇帝基本上都算是寬厚、仁慈,而其中最值得稱道的,非宋仁宗趙祯莫屬。仁宗在位42年,将“仁慈寬厚”四個字作為人生信條,并能貫徹始終,實在是難得。史書當中關于他仁慈寬厚的記載比比皆是,試舉以下三則:

宋仁宗年僅13歲便登基為帝
第一則,話說宋仁宗某次在宮中用午膳,正吃的津津有味之際,忽然感覺牙齒咬到一個硬物,被硌得生疼,等到把飯吐出來後,才發現裡面夾雜着一粒個頭并不大的砂石。米中混有砂石,極可能是因為沒把米淘幹淨,這種事如若發生在民間,百姓沒有人會把它當回事,可若是發生在帝王家,那可是要“上綱上線”的大問題,重則有人會為此被殺,輕則相關人等會挨罵受罰。
可宋仁宗面對這種事,非但沒有龍顔大怒,反而表現出過人的寬厚。隻見他悄悄地将砂石檢出來扔掉,然後對身邊的嫔妃耳語道:“愛妃切莫将此事外洩,否則禦膳房的人恐怕要被追究死罪,朕不忍聞也”(“禁中進膳,飯中有砂石,含以秘示嫔妃曰:“切勿語人。朕曾食之,此死罪也”。”見《二程外書·傳聞雜記》)。嫔妃聽後默默點頭,這場風波便悄無聲息地過去了。
宋仁宗在位42年,為人寬厚仁慈
第二則,話說某日宋仁宗在散步時,總是不停地回頭,好像在找什麼人一樣,随從們都不解其意,但也無人敢詢問。等到回宮後,皇帝急忙對嫔妃講:“愛妃快拿水來,朕幾乎要渴死了。”嫔妃趕緊端過水來給皇帝喝,然後小心翼翼地問他:“陛下既然口渴,為何剛才不向侍從們要呢?一路強忍至此,豈不是要渴壞了?”
宋仁宗咕咚幾口把水喝完後,稍微平複一下情緒,然後才緩緩地跟嫔妃說:“朕之是以屢屢回頭看,是想讓侍從把水壺拿過來,但他們生性驽鈍,不明白朕的意思,是以才疏忽至此。但彼時朕卻不能下令要水,不然他們會因怠慢而受罰,朕不忍聞也。”嫔妃聽後,心中十分敬佩。
在宋朝皇帝中,宋仁宗最為人稱道
第三則,仁宗某日因處理繁雜的奏章,一直忙到了深夜,忽然感到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終究強忍着沒說,次日才把這件事告訴皇後。皇後聽後感到不解,便跟皇帝說:“陛下日理萬機,千萬要保重龍體,既然想喝羊肉湯,随時吩咐禦膳房就好了,怎能強忍饑餓使龍體受虧呢?”
皇帝擺擺手,然後跟皇後解釋說:“皇後有所不知,宮中用度皆有正常,若一時随意索取,恐怕日後便會形成慣例。若朕昨夜喝了那碗羊湯,那麼禦膳房便會夜夜宰殺,如此算來每年要殺掉數百隻羊,所費不赀。況且傷生害物之事,朕于心不忍,是以思量再三,還是忍住為好。”(“宮中夜饑,思膳燒羊,戒勿宣索,恐膳夫自此戕賊物命,以備不時之須。”見《宋史·卷十三·本紀第十三·宋仁宗四》)。
宋仁宗宅心仁厚,在位期間屢屢推行仁政
宋仁宗宅心仁厚,在位42年間屢屢推行仁政,由此使得天下臣民感念至極。嘉祐八年(1063年),宋仁宗駕崩,享年才54歲。皇帝駕崩的消息傳遍後舉國同悲,汴梁的百姓痛哭流涕、如喪考妣,商人罷市舉哀,哭泣之聲傳遍了大街小巷,就連乞丐和懵懂的幼童,都紛紛來到皇宮前焚燒紙錢,前後持續數日時間(“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于大内之前。”見《宋史》)。
宋仁宗去世後,連遼道宗都哀傷不已
宋仁宗的寬容仁慈博得世人由衷的欽佩,以至于《宋史》的作者在為其編寫本紀時,曾不無感慨地評論說,宋仁宗的德行堪稱帝王屆的典範,無愧于“仁君”這個稱号(“《傳》曰:‘為人君,止于仁。’帝誠無愧焉。”見《宋史·卷十三·本紀第十三·宋仁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