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文壇大腕瓊·狄迪恩于2021年12月23日逝世,享年87歲。(資料圖/圖)
2005年8月,集評論家、小說家、記者和電影編劇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美國文壇大腕瓊·狄迪恩(Joan Didion)正在穿州過省,宣傳寫她亡夫與患病女兒的新書《奇想之年》(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突然收到女兒病逝的消息。記者問她會否重寫書中有關的篇章,她冷然答道:它已經完成了(It's finished)。她不會重寫,因為女兒離世,會是她下一本書的主題。6年後,她寫成《藍夜》(Blue Nights),《紐約時報》的評語是“對失去所有、時間流逝和生命速朽的探究和檢討,既沉郁傷感又激情彭湃”。(a searing inquiry into loss and a melancholy meditation on mortality and time)
有超人意志的德國哲學家尼采說,“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意思是隻要我們能夠熬過去,所有的打擊都會變成灌溉。對作家而言,隻要他們堅持寫作,所有的不幸最終都會變成靈感和題材(What doesn’t kill them makes them better writers),剛離世的狄迪恩就是最好的例子。
1934年出生的狄迪恩早在上世紀60年代已經成名,是所謂“新新聞主義”(New Journalism)的健筆,擅長以場景描寫、詳盡對話、特别注重細節和刻畫人物心理等文學手法寫調查式的采訪報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跟與她同年的評論家和特寫作家馬爾科姆(Janet Malcolm)一樣,狄迪恩對“故事”的欺騙性有超乎常人的敏感度和分析力。在她看來,人總會在不知不覺或半知半解中建構一套“叙述”(narrative),用來解釋他們目睹發生或參與其中的公衆事件。她早期最耳清目明、見解獨到的文章,就是這類“叙述的叙述”(narratives about narratives),例如分析含冤入獄的所謂“中央公園五人幫”(The Central Park Five);或麻薩諸塞州州長杜卡基思(Michael Dukakis)的總統競選之路。
然而跟寫作風格渾然天成的馬爾科姆不同,狄迪恩是個寫作的“控制狂”(control freak)。她自言對“随心和自發”沒多大興趣,全心追求的是“一切盡在掌握之中”(I'm not much interested in spontaneity. What concerns me is total control)。結果,像一個總是給我們太多演技的演員(an actor who gives us too much acting),狄迪恩成了一個“總是給我們太多寫作的作家”(a writer who gives us too much writing)。試看她這句著名的句子:“A place belongs forever to whoever claims it hardest. ”(誰最聲嘶力竭地聲稱擁有一個地方的,這個地方就永遠屬于他)。
這是近乎完美的句子,但狄迪恩這個“寫作狂”無法見好即收和就此打住(leave it at that),結果句子變成唠唠叨叨的:“A place belongs forever to whoever claims it hardest, remembers it most obsessively, wrenches it from itself, shapes it, renders it, loves it so radically that he remakes it in his own image. ”英國小說家史密斯(Zadie Smith)在《紐約客》為狄迪恩寫悼文,說“即使你不同意她的觀點,也會被她的句子折服”。(You didn't have to agree with her, but you had to submit to her sentences)通常的情況是,我被她句子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折服,餘下的想“退回給發貨人”(return to sender)。
《奇想之年》中文版、英文原版書影。(資料圖/圖)
直至《奇想之年》,年屆71的狄迪恩忽然洗盡鉛華,反璞歸真。這本書開創了“傷痛回憶錄”(grief memoir)的類型,有一種極痛之後的澄明。張愛玲會說是“心酸眼亮的智慧”,用狄迪恩自己的話說,就是“hard sweet wisdom”。狄迪恩發現,大哀原來是如此陌生的角度(Grief turns out to be a place none of us know until we reach it),令人想到葉芝(W.B. Yeats)那句令人唏噓的“O who could have foretold/that the heart grows old.”(誰人可料/情懷終老)。
人稱大師的小說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說過,所謂作家,就是什麼都留意到、不會走漏眼的人(A writer is someone on whom nothing is lost)。這樣說沒錯,但不夠全面。所謂作家,也是什麼都可以用作題材的人(A writer is someone to whom nothing is useless),包括發生在自己或别人身上的不幸和悲劇。狄迪恩這樣級數的作家,自然深得這句話的個中三味。
幾年前,網飛(Netflix)有套紀錄片叫《核心潰散》(The Center Will Not Hold)講狄迪恩的生平。有一幕提到她在上世紀60年代瀕臨失控的洛杉矶,通路一個喜歡看漫畫、塗白色口紅,被母親喂食了迷幻藥的五歲女童。這場人間悲劇對狄迪恩是上天的恩賜,差不多四十年後被問到這個女孩,她雙眼還是閃着光芒,興奮地說:“老實說,這太棒了。于寫作人而言,這是夢寐以求的一刻。”(Let me tell you, it was gold. You live for moments like this if you're doing a piece)。
這并非麻木不仁而是觸覺敏銳。在第一流的寫作之中,不管是創作、評論還是報道文學,讓讀者一覽無遺甚至目定口呆的,除了作者的才華,還有她的心理韌性(mental toughness)。狄迪恩以既冷漠又熾熱的目光,凝視現實的血肉模糊和人生的支離破碎。即使是寫最親的人和最痛的事,她的冷靜、清醒和洞察力絲毫不減。在《奇想之年》中,她以略帶苦澀的自豪口吻告訴讀者,她丈夫的醫生說她是一個冷靜沉着的人(a cool customer)。在紀錄片中,她對着鏡頭說:“我不知道什麼叫堕入愛河,這與我的世界格格不入。”(I don't know what falling in love means. It's not part of my world)。
林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