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夏時報網
]

華夏時報(公衆号:chinatimes)記者胡金華 上海報道
近年來,金融行業風起雲湧,在金融深化、技術進步、客戶群體變化等一系列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中國新金融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促進普惠金融發展、提升金融服務品質和效率、滿足多元化投融資需求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展現出了很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其中,傳統金融行業的科技化節奏正在加速傳統金融行業迸發出新氣象。然而,新金融在為金融業發展注入活力的同時,也給金融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
《華夏時報(公衆号:chinatimes)》了解到,在12月6日,由《21世紀商業評論》主辦的2017年21世紀新金融發展峰會暨“金石獎”頒獎典禮上,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金融科技50人論壇首席經濟學家楊濤在演講時表示,由于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傳統金融要素的邊界開始模糊,金融創新幾乎每天都發生,且大量存在于監管交叉與空白地帶,不同的金融土壤下又會造成對傳統金融業态的不同沖擊,網際網路金融監管要關注六大主題詞——功能監管、協調監管、動态監管、效益監管、立體監管與環境監管。同時,楊濤倡議要引導金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關注風險可控、有效合規、真正把握技術和未來一代客戶需求這三大方向。
“一方面金融科技的發展,強調技術與業務的标準化,這是大家形成共識的。另一方面在新金融時代面向新的客戶,需求越來越個性化。金融監管下一步推動的是金融産品、金融服務要越來越簡單透明,而不是複雜化。與此同時,在金融深化的過程當中,金融産品則變得越來越複雜化,未來如何進行權衡,這對我們未來的金融創新給我們每個從業人員和監管部門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在論壇上,楊濤指出。
記者也了解到,在當日論壇上,螞蟻金服全球技術合作和發展部總經理李津則就“普惠金融的新技術支點”主題,介紹了目前螞蟻金服的整體實踐,他表示,傳統的金融機構往往服務于20%的頭部客戶,而螞蟻金服則希望通過技術創新,提供門檻非常低的普惠金融服務,給到剩餘80%的長尾客戶;衆安保險副總經理吳逖則在坦言,金融和技術之間的融合,看似簡單,實際複雜,而核心則是從業務端了解技術變革對整個金融服務帶來的變化,保有對風險和金融本身複雜性的敬畏;平安壹錢包常務副總經理常琳則分享了在支付爆炸性發展的時代下,平安壹錢包的突圍。
“新一代的移動支付,一定是基于資料和産品平台為核心的,支付雲是平安集團的基礎,未來除了支付的基礎服務外,壹錢包的支付雲還将更好地服務B端市場金融業務的需求和營銷需求。”常琳表示。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檢視更多華夏時封包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公衆号: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