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學Linux 第025篇筆記 RAID watch
IDE: 133Mbps
SATA1: 300Mbps
SATA2: 600Mbps
SATA3: 6Gbps
usb 3.0: 480Mbps
SCSI: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
RAID: A case for 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
RAID:
級别:僅代表磁盤組織方式不同,沒有上下之分
0:條帶
1:鏡像
速度
資料的可用性
RAID 0
将資料分别存儲到n塊硬碟中,每一塊硬碟隻存儲整個檔案的一部分
性能提升:讀寫
備援能力:無
空間使用率:ns n塊盤*speed
至少兩塊硬碟
RAID 1
将硬碟對半分,一個資料存儲到硬碟時,分為兩份分别存儲
如果其中的一塊硬碟損壞,另一塊硬碟還有備份資料
性能表現:寫速度下降,讀速度提升
備援能力:有
空間使用率:1/2
RAID 01
條帶+鏡像 RAID 0+1
先将硬碟條帶0化兩組,然後組合成兩組鏡像
性能表現:寫,讀速度提升
至少需要四塊硬碟
RAID 10
鏡像+條帶 RAID 1+0
先将硬碟鏡像成三組,再将三組鏡像組成條帶
RAID 01、RAID 10 兩種方式磁盤使用率隻有1/2 造價相對比較高
RAID 4
将資料分别存儲到n-1塊硬碟中,每一塊硬碟隻存儲整個檔案的一部分,(提高寫速度)
最後第n塊硬碟來存儲其校驗碼,如果其中有某一塊硬碟損壞,資料可以再恢複
但不可同時出現兩塊硬碟損壞
優點:資料寫入比較快 寫入速度是一塊硬碟時的n-1倍(理論上)
缺點:出現兩塊硬碟同時損壞時資料無法恢複,
校驗碼硬碟的性能會決定其整個RAID4 的性能
RAID 5
将資料分别存儲到n塊硬碟中,每一塊硬碟隻存儲整個檔案的一部分,(提高寫速度)
每塊硬碟都會輪留來存儲其校驗碼,如果其中有某一塊硬碟損壞,資料可以再恢複
空間使用率:(n-1)/n
至少需要三塊硬碟
RAID 6
和RAID 4 類似,又多增加了一塊校驗盤,可以允許同時塊兩塊盤
RAID50:
空間使用率:(n-2)/n
至少需要六塊硬碟
jbod:将多個小硬碟組合成為一個邏輯大硬碟
性能表現:無提升
空間使用率:100%
軟體RAID (不推薦使用,僅用來做實驗)
/dev/md0
md:
mdadm: md admin 将任何塊裝置做成RAID
模式化的指令:
建立模式
-C
專用選項:
-l level
-n 裝置個數
-a (yes|no)自動為其建立裝置檔案
-c chunk大小,分發塊大小
管理模式
--add, --del
mdadm /dev/md# --fail /dev/sdb6
監控模式
-F
增長模式
-G
裝配模式
-A
檢視RAID陣列的詳細資訊
-D, --detail
Print detail of one or more md devices.
/proc/mdstat 檢視raid分區狀态
watch 周期性地執行指定指令,并以全屏方式顯示結果
-n #指定周期長度,機關為秒
e.g. watch 'command'
首先将要做軟RAID的硬碟格式化為fd分區格式 fdisk /dev/sdb t fd partprob
raid 0
mdadm -C /dev/md0 -a yes -l 0 -n 2 /dev/sdb{1,2}
raid 1
mdadm -C /dev/md0 -a yes -l 1 -n 2 /dev/sdb{1,2}
mke2fs -j /dev/md0
mount /dev/md0 /mnt/test
本文轉自Winthcloud部落格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winthcloud/1872707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
Winth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