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裡面以酒店為比喻,對公有雲的商業模式進行了分析,還比較生動、形象。在社群裡摘錄如下:
公有雲的商業模式可分為六大階段。
第一階段:基礎服務階段,也就是雲計算替換傳統資料中心、伺服器和網絡裝置的階段。這就類似于酒店,自己租一個大樓,自己裝修,分成一個個小房間,然後出租給别人。批發零售和複用率高成就了主要盈利模式,當然其弊端就是客戶黏性低和可複制性強。于是便發展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後端服務。使用者在使用雲計算之後,會産生CDN、資料庫、大資料分析等一系列後端服務需求。較之酒店的發展,即是引入早餐服務的階段。酒店早餐的高毛利不僅帶來了更多的利潤空間,同時也增加了客戶黏性。
第三階段:軟體超市。類似于酒店客房minibar,客人入住後可以自由購買酒水和飲料,産生的消費由酒店和供應商分成。同理,當企業使用者習慣了雲平台,習慣了在雲端購買軟體,雲服務商便可以像蘋果的App Store一樣在雲上銷售各種SaaS軟體,進而擴充利潤管道。
第四階段:服務超市。以安全服務為例,以前是企業自行購買安全裝置,但是現在公有雲模式下購買安全裝置後,還得在雲上找安全服務的廠商來提供安全服務。這就像極了酒店的洗衣服務,衆多使用者黏性較強的增值服務的一種。
經曆以上四個階段之後,雲上會産生龐大的資料積累,那麼探索資料産生的巨大價值則是雲廠商接下來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
接着進入第五個階段:大資料階段。然而,大資料階段的商業模式到底是什麼,目前還尚不明晰、仍處于摸索階段。目前UCloud在嘗試“安全屋”的解決方案,即為使用者提供一個安全的資料交換平台,希望為大資料的商業模式打開思路。
第六階段,則是目前大熱的人工智能。盡管谷歌、亞馬遜、百度、阿裡等巨頭企業都在布局,但現階段人工智能概念大于落地。AI落地有三個要求:一是要有足夠的資料,二是要有足夠的計算能力,三則是要有足夠的行業應用,雲計算正能很好地滿足這三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