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港影:歌神的“昏招”,不合時宜的息影,與五年後複出的落寞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1996年,張學友首次奪得了TVB頒發的最受歡迎男歌手獎。

他表現很意外,說了一句,感謝TVB成人之美。

這一年,他還拿到叱咤樂壇的「我最喜愛的男歌手」,憑《情書》拿到十大勁歌和十大中文金曲的「優秀國語歌曲金獎」,也拿到了「IFPI全年最高銷量冠軍歌手大獎」及「全年銷量冠軍大碟」,分豬肉的商台就不用多講。

就歌壇表現而言,這應該是歌神的巅峰之年。

他也在這一年宣布息影。

但回頭看來,這更像是一着“昏招”。

港影:歌神的“昏招”,不合時宜的息影,與五年後複出的落寞

張學友的的影壇道路,其實僅比歌壇遲一年開啟。

在1985年發第一張唱片《Smile》大熱之後,1986年就獲邀參演了洪金寶執導的《霹靂大喇叭》,而因為他在歌壇的人氣急升,逼得洪金寶不斷給他加戲。

他在1989年憑《旺角卡門》獲得金像獎的最佳男配獎,比早他三年出道的梁朝偉也僅晚一年,其後在1990年又憑《笑傲江湖》奪得金馬獎的最佳男配獎,并在《喋血街頭》的三男主配置中脫穎而出,提名金像獎影帝。

從這些成績來講,他與同期影星比較起來,其實算得出類拔萃。

但張學友的表演有個很奇怪的地方。

做配角和多主角,尤其偏喜劇的戲份,他通常都顯得較為出色,而一旦自己單獨主導尤其偏向正劇的電影,品質就下降明顯。

比如多主角的《最佳女婿》、《喋血街頭》、《咖喱辣椒》及《東成西就》,和配角戲《八星報喜》、《旺角卡門》、《笑傲江湖》、《倩女幽魂》、《明月照尖東》及《鼠膽龍威》,其表演不但精湛且極見創造力,而《太子傳說》、《新邊緣人》和《非常偵探》這幾部作品就顯得力有未逮。

港影:歌神的“昏招”,不合時宜的息影,與五年後複出的落寞

究其原因,或在戲路限制上。

出道就一腳踏進喜劇電影且表現良好,及配角小人物诠釋出色,緻使後續資源較多地偏向這兩類。

其實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電影會類型化,演員也會。

但演員不但需要錘煉技法,更需要通過不斷地表演嘗試形成自己獨特的力場。

而張學友戲路和資源的受限,令他在這十年影路期間,雖然表面上得到了獎項和業内的贊譽,但實際上并沒有得到充分的曆練和成長,具體就表現在角色塑造手段的單一和枯燥,甚至包括對劇本和角色的認知、把控能力的鍛煉,也極為不足。

這個世上确實有天才,但并沒有不經過充分鍛煉而能有極高成長的天才。

周潤發憑《等待黎明》奪得金馬影帝之前,拍了無數的小衆文藝電影,雖然被視作“票房毒藥”,但表演根基的牢固甚少有人能及,是以從《英雄本色》開始就一飛沖天。

梁朝偉遇到王家衛,開啟了最适合他的戲路模式。

梁家輝第一部戲就由大導演李翰祥引路,他的例子更無須多講。

是以就此而論,歌神前十年影路其實隻是為自己的演員生涯打下了一個相對良好的基礎,就像劍胚初具雛形,尚需打磨、淬火和開鋒,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但他在最需要曆練的時候宣布息影,全力投入歌壇,這個選擇就尤為失策。

港影:歌神的“昏招”,不合時宜的息影,與五年後複出的落寞

可能有人會講,人家是歌神,光是歌壇的成就都足夠很多人豔羨了。

這話當然也沒錯。

但不久前與歌神粉絲交談,他說羨慕郭富城的粉絲,因為時常能看到他的電影作品。

這個理由質樸、簡單而真實。

如果以四大天王而論,郭富城和劉德華的粉絲确實相對要幸運很多。

二人同為港影末法時代的領軍人物,各自都有多部作品待映,也一直持續在拍攝新的電影。

就算不考慮票房、人氣等表象因素,持續有新作欣賞,也就是粉絲最大的福音。

更何況兩位天王還經常出手就驚天動地。

香港的年冠和破紀錄,内地票房交替拿港影冠軍,各自手裡有三部沖破十億票房的作品。

下一次的新紀錄,又有極大機率出自二人其一之手。

而歌神自2015年出演《赤道》铩羽、2016年金像競逐影帝失利兼參演《澳門風雲3》之後,再無任何電影消息傳出。

而他也并非在電影方面沒有企圖心。

港影:歌神的“昏招”,不合時宜的息影,與五年後複出的落寞

2001年,張學友接拍許鞍華電影《男人四十》宣告複出。

這部電影也被很多人認為是歌神距離金像影帝最近的一次,但最終在第21屆金像上輸給了《少林足球》的周星馳,隻拿了一個印度國際電影節影帝,雖然也屬于國際A類電影節,但并沒有戛納、威尼斯和柏林電影節那樣頂格和權威。

是以也頗為可惜。

其後又以《金雞2》、《月滿軒尼詩》和《暗色天堂》三部電影共計獲得五次金馬、金像影帝提名,但也盡皆铩羽。

大多數人或會将之歸結于時運不濟,甚至說他是金像影帝的遺珠。

運氣成分自然有,你演得好,别人比你更好,這就是運氣,但五次提名都是運氣?

在許鞍華的掌鏡下,《男人四十》的内斂尚有章法,《金雞2》就回到了九十年代的手段上,《月滿軒尼詩》盡顯平庸,《暗色天堂》則過火而無措。

尤其2015年的《赤道》,宣告了張學友複出之旅的終極潰敗。

一個儒雅、城府與腹黑、狠辣兼具的角色,被歌神塑造得進退失據,該用力時未能爆發、該收斂時急躁冒進,片末那驚鴻一瞥的驚豔,也就仿如其九十年代表演鋒芒的挽歌,值得一句“傷仲永”。

原因即前文所言,也即表演經驗未能真正融會貫通,缺乏力場表現。

故難成大局。

港影:歌神的“昏招”,不合時宜的息影,與五年後複出的落寞

而以其早期資質表現。

張學友在影壇雖未必能稱神,但若苦心錘煉,必将能是割據一方的豪強。

隻看《赤道》咖位即知。

複出後接片極少,但輕松壓番三個影帝在手的張家輝。

然終究未能擒得三金影帝其一。

隻能落寞退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