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摩及畢摩文化概述
——以羅婺文獻為例
李繼雄(本姆耐若)
畢摩一詞有多個釋義,歸納而言,畢摩是傳承彜族社會知識的中介;是本土文化的知識分子;是用豐富的傳統彜族文化知識,為大衆解疑釋惑、溝通人與神、人與萬物關系、為人祈福消災,替人禮贊、祈禱、祭祀者;是彜族民間以念誦經文的特定和儀式形式溝通、調解人與神(鬼)關系的職業者;是彜族原始宗教的創造者、傳播者、主持者和彜族文字經典集大成者;是以犧牲用物和插布神枝為媒介,通過念誦經文和一定的儀式形式來實作人與神(鬼)溝通,以達除邪求願的主持者。畢摩文化通常以彜文經籍文獻為載體形式,以儀式活動為行為表征。也就是說,畢摩文化的傳承傳播是在書寫文化與口頭傳統的交融互動中完成的。

畢摩文化在滇、川、黔、桂彜區長久的傳承和廣泛的傳播,內建了彜族古代的語言、文字、哲學、曆史、譜碟、天文、地理、曆法、民俗、倫理、文學、藝術、醫學、農學、記藝等内容。從其發轫、繁榮、鼎盛、發展,不僅促成了彜族意識領域的聚變,而且推動了彜族社會的發展,并滲透到彜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十分深遠, 堪稱是彜族人民世代相承的“知識寶庫”和“百科全書”。
口頭傳播與口頭交流構成了基本的互動,因而畢摩在主持儀式上的文本演述具有激活族群記憶,動态傳播知識, 活躍族群交流,加強文化認同等特質。
畢摩文化的日常具體儀式傳播, 有集道德教育、知識傳授與民俗娛樂為一體,通過繁複的儀式程式和象征化的儀式行為, 引導人們探求人的生存價值,掘進人的生活思考,提升人的精神高度。是以,畢摩文化及其儀式化的口頭傳播具有表達民族情感、促進社會互動、秉持文化傳統的作用,也具有凝聚民族認同、維系道德價值觀念和表現民間審美取向等功能。對整個民族文化研究來說,畢摩文獻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畢摩文獻是解開彜族文化千年傳承之謎的一把鑰匙。能引領我們一步步走進彜族文化那博大而精深的精神世界。因為,畢摩文獻凝結着彜族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關系到彜族社會結構、曆史發展、文化傳承、民族心理、民族認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問題,堪稱彜族人民“百科全書”。
畢摩文獻被彜族人們視為曆史的“根譜”和文化的“魂寶”。畢摩文獻沒有脫離口頭文化傳播的語境, 其儀式正是民族記憶、文化傳統、地方性知識得以積澱、傳播和流通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以, 畢摩文獻堪稱是我國活形态的民族文獻遺産,也是人類記憶的生動載體。
2005年,中國彜族畢摩文化研究中心正式挂牌,說明了國家對彜族畢摩文化的高度認可與重視。該中心的成立引領并指導和推進了西南彜區各地彜族畢摩文化的具體研究工作的深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白慶勝博士認為:彜族畢摩文化,不論其内容的系統性、獨特性都堪稱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顆亮麗奇葩。中國當代作家、畫家、社會活動家、中國非物質文化的最先提出人、馮骥才先生說:彜族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就不成彜族,納西 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也不會成為納西。漢族有“十三經”,彜族有了不起的畢摩文獻,其他很多民族望塵莫及的!
03:34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文化是以其特定的地理因素作為載體而存在的。生産保護、生活保護分别從不同的側面強調了文化應該成為一種活體,而不是僅僅靠文獻記載來儲存。
中國社科院世界宗 教研究員、宗教專家于錦繡認為: 彜族畢摩文獻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對祖先的強烈崇拜最為特别、深厚。可以這樣說,沒有祖先崇拜就不可能有考古學的燦爛輝煌。但很多是通過地下挖出來的死的東西來展現, 而彜族的畢摩儀式是活态的。
彜族畢摩文獻不論文字或是内容都比較古老,文字難識,語言晦澀、曆史悠久、最具原始性、是珍貴遺産,是活化石, 學術價值非常高。 畢摩文化是原始文化的綜合體,羅婺畢摩文獻作為文化的載體,内容十分豐富, 涉及到哲學思想、曆史地理、文學藝術、醫藥衛生、天文曆法、人倫規範、軍事謀略、農業畜牧等,是羅婺彜族千百年來一直沿用的“百科全書”,它跟其他彜區的文獻一樣,在世界上 都是稀有的, 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也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因為他不是外來的,而是自身的文化,是不可重複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世界稀有的!
15
著名民族學專家李紹明先生認為:畢摩文化是彜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不僅是畢摩自身的文化,而且是彜族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現。它涵蓋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畢摩經典,不是宗教學意義上的經典,而是彜族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也就失去了靈魂。畢摩文化,消失速度很快, 而彜族畢摩文獻是通過畢摩儀式這種特殊方式傳承的。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四川省民間文化遺産保護 工程專家委員會專家、西南民族大學教授羅慶春先生認為: 彜族畢摩文化及其口頭傳統,是彜族母語古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知識的核心成果,是彜族書寫曆史和口頭演述相結合的重要文本。是口頭與非遺遺産, 彜族畢摩文化及其口頭傳統還擔負着彜族母國文化的教育、民族自信力的培養、民族認同感的強化、民族文化生命的堅守、民族精神獨立性的保持、民族曆史生命完整性的探求,這樣一些文化使命。進而彰顯了其不可替代的綜合人文價值。
畢摩文化也是綜合性的原始文化,是彜族群眾創造的彜族本體核心文化。它具有非物質文化的各項特征, 符合相關認定标準,應将其納入非物質文化保護體系,并建構合理的法律保護機制。《涼山彜族文獻》于2010年2月22日入選《中國檔案遺産名錄》,屬于第三批入選項目。涼山“尼木措畢祭祀”、“畢摩音樂”、“畢摩繪畫”等也于20 14年入選國家非遺項目。是以,我們作為生長在羅婺大地上的一個羅婺後裔,應當充分認識羅婺畢摩文化的重要價值,進一步了解它的曆史地位和現實意義,努力投入到畢摩文化的搶救、收集、整理、研究、挖掘應用工作中,讓畢摩文化在羅婺大地重制輝煌,帶動一方民俗文化旅遊産業,産生應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後加一句, 旅遊開發是非遺傳承和保護的有效途徑。反之非遺傳承和保護可以有效地促進一方旅遊開發。到了一個地方,遊客要看的是這個地方的本土文化,哪怕再土,他就是喜歡看。而不是模仿或一知半解地複制出來的外來文化,哪怕學得再像,他也不稀罕。
2021年11月28日
來源:李繼雄(本姆耐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