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是朱熹故裡
他在這裡“琴書五十載”
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産
這裡有140多處朱子文化遺存
得到立法保護
曾經“沉睡”的優秀傳統文化
正在徐徐蘇醒

▲武夷山朱熹園内的朱熹雕像(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跟着小編一起打卡
部分國家、省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朱子文化遺存
體驗穿越古今的理學名邦之旅
朱熹墓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朱熹墓,又稱"朱子墓",是宋先賢朱熹及夫人劉氏合葬陵墓,坐落在南平市建陽區黃坑鎮後塘村大林谷。
朱熹墓為鳳字形,墓地面積200平方米,墓園共分三層,頂層為墓室,中為穹隆圓形墓堆,周圍用小鵝卵石砌成,石碑立于墓後,高約2米,寬0.8米,上刻"宋先賢朱子、夫人劉氏墓。"二層為墓園,設有長方形石香爐,石供案各一,石燭一對;三層為長形草坪,原不"順甯庵"等建築,今無存。透過這質樸無華的布局,我們仿佛感受到朱子"君子固窮"的好風範。
屏山書院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屏山書院是朱熹幼年從師苦讀的學堂。它坐落在武夷山市五夫裡屏山麓,即今之五夫鄉府前村,肇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創始人為朱熹的啟蒙老師劉子翚,因他号屏山,故書院也以屏山名之。
屏山書院初建于屏山下的桂岩傍,前臨潭溪之傍的海棠洲,背靠屏山腳下郁郁蒼蒼松桂林,環境極其秀麗清幽。
《劉氏宗譜》記載:淳祐二年(1242年)劉子翚逝世近百年後,朝廷為褒揚他的教育業績,特欽命興建屏山書院,使它由私創書院成為國學,進一步擴大了屏山書院的建築規模。當時按正規書院擴建,門前有坊,入門有庑,回廊曲折,屋分三進。正門懸朱熹撰書的“屏山書院”四個大金字的匾額,内設杏壇、書庑、六經堂,東為“夏齋”,西為“蒙齋”、書坊以及膳廳、夥房等,莊重雄偉。元初毀于戰亂。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再建,以後又多次修葺,最後毀于民國初年,現遺址尚可尋。
朱森墓
朱森墓,位于政和縣鐵山鎮鳳林村護國寺西側。
朱森(1075年—1125年),字良材,号退翁、退林,宋理學家朱熹之祖父。朱森墓表用鵝卵石依山勢砌築,坐西北朝東南;墓體磚石結構,平面呈“鳳”字形,占地面積130平方米。墓碑為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重修時所立,長1.4米,寬0.6米,碑文陰刻楷書“宋承事郞朱公墓”,1993年重修。
李侗墓
李侗墓位于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瓦口村。
始建于宋代,外觀呈“風”字形,坐西南向東北,用花崗岩塊石砌築,龜狀墳丘,前有墓埕3層,現存墓為民國初重修。“文革”期間及近年修公路中連遭破壞。殘存墓碑系楷書陰刻,正中文書“宋始祖太師越國公文靖延平李先生墓”,右旁書“大明正德己卯仲秋吉旦”,左旁書“十五世嫡派承嗣孫昂重修立”。李侗為“延平四賢”之一,朱熹的老師,孔廟叢祀的“先儒”之一。
蔡元定墓
蔡元定墓位于建陽區莒口鎮上布村。
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蔡元定因僞學之禁,被貶湖南道州,翌年卒于貶所,靈柩歸故裡,葬于此。陵園總面積約2400平方米。墓體用卵石砌成,後置墓碑,高3米,寬85厘米,刻“宋太子太傅蔡元定公之墓”。
蔡元定(1135年~1198年),字季通,号西山,建陽人。南宋著名理學家、律呂學家、堪輿學家,朱熹理學的主要建立者之一,被譽為“朱門領袖”、“閩學幹城”,著述甚豐。卒後封太子太傅,谥文節。
朱熹題刻
曆代理學題刻
武夷山國家公園境内有450多方摩崖石刻,其中朱熹題刻13方。這些題刻字型有楷有隸,字形大小不一、篇幅長短不定,既有“武夷第一峰”直白的贊美,也有“道南理窟”富有哲理的思辨,堪稱中國古書法藝術寶庫。
遊玩在山水之間,古人的摩崖石刻作品與山水相融合,構成了武夷山曆史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遊人打卡的地方。
劉子羽神道碑
神道碑是舊時立在死者墓道前記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用于封建統治階級上層人物。“劉公神道碑”就是記載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領劉子羽的生平事迹的石碑,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碑原置于五夫鎮府前村蟹坑劉子羽墓前,1981年移至武夷宮,現移入武夷書院(武夷精舍舊址)内儲存。
劉子羽(1096年~1146年),字彥修,南宋崇安縣五夫裡(今武夷山市五夫鎮)人。官至右朝議大夫、徽猷閣待制,贈少傅。劉子羽是朱熹之父朱松好友。朱熹幼年喪父後,在劉子羽的關照和教育下成長為一代大儒。淳熙六年(1179年)十月,劉子羽去世33年後,其長子劉珙在病危中囑托朱熹撰文立碑。
這是現存朱熹撰并存的碑刻中,内容最完整,字數最多的一塊,共3631字,現存約3200多字。碑由張栻篆額,直下計7行,每行3字,黑色頁岩制作,高3.7米(其中底座高0.23米),寬1.46米,厚0.1米。
遊定夫祠
遊定夫祠,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城東28公裡的南山鎮鳳池村,建于元延祐三年( 1316年),祠堂外“立雪程門”格外顯目,記憶體有明清牌匾和元明清各代重建祠堂碑證多件,建有宋代理學家遊定夫(遊酢)紀念館。
附近有遊定夫書院,建于延祐四年(1317年),現存建築為清嘉慶年間所建,穿頭括梁式結構。存有各級上司、全國、省書協著名書法家的題詞、橫匾、楹聯,楷、行、草等琳琅滿目。
李綱祠堂
李綱,字伯紀(1083年-1140年),号梁溪,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遷居江蘇無錫,中政和二年進士(1112年)。
邵武李綱祠堂位于邵武市區李綱路。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朱熹在邵武講學時倡建,并撰建祠碑記,題匾"一世偉人",書聯"至策大猷,奠宗社于三朝;孤忠偉節,垂法戒于萬代"。始建址在軍學講堂之東;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移建于樵溪書院;明正統四年(1439年),複建于府學大成殿之東;成化六年(1470年),遷建樵溪四曲之濱;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複建于今址,為古"昭陽八景"之一的"五曲精廬"。清乾隆、道光年間及民國時期,曾數度修葺。道光年間,林則徐興工重修宋李綱祠,由原址越王山麓移建至西湖荷亭,同時在新祠旁建屋三楹,屋前植桂樹兩株,補以李綱舊宅桂齋的舊額并題"進退一身關廟社,英靈千古鎮湖山"的楹聯。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祠内尚存宋高宗、宋徽宗禦筆手書二匾,明學士王直、柯潛撰重建碑記2方。該祠堂現辟為李綱紀念館。
閩北
“縣縣有朱子,處處有遺存”
追尋朱子理學
還有這些地方可以打卡
朱子文化遺存名錄
1
朱子文化不可移動遺存
共61處,其中國家級保護1處、省級保護11處(含附屬)、縣級保護40處、未定級9處。
二
朱子文化可移動遺存(共8件/套)
來源:閩北日報綜合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