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醫療級的智能可穿戴裝置廣受關注,國内有多家創業公司瞄準了“智能血壓手表”這一品類,「研和智能」也是其中之一。通過氣囊加壓準确測量血壓,對于傳統的水銀血壓計、上臂式電子血壓計而言,并非難題;但是把氣囊縮到手表腕帶大小、且能準确傳遞脈搏壓力,成為考驗同類産品的技術關鍵。
“研和開發的雙氣囊專利智能血壓手表BP Doctor MED(醫療級)目前在型檢階段,預計明年Q2可以拿到NMPA醫療器械二類證;同時CE備案、FDA報證也在同步進行。”公司創始人/CEO盛奕冰向36氪介紹道。2019年,研和智能開始研發智能血壓手表,采用“示波法”這一技術路徑,即通過氣囊傳遞動脈血管内的血壓波動變化,推算出收縮壓、舒張壓。
中國高血壓人群達2.7億之衆,盛奕冰和團隊希望做出新産品,幫助這一人群進行慢病管理。在她看來,可穿戴醫療裝置既要有醫療級的精準度,又需輕薄、有顔值,使用者才願意長期佩戴。
是以,将氣囊做窄、做輕的同時,保證氣壓輸出的穩定性,成為他們要解決的難題之一。不同材料的形變狀态會影響到信号傳輸,如果材料不能穩定地實作線性形變,可能會導緻原始信号失真,進而影響測量結果準确度。另外,智能血壓手表在較長的生命周期,需多次膨脹、收縮,對耐用性要求也很高。
“為了找到做這個氣囊合适的材料,我們找了上百家供應商、試了上百種材料。最後也是工程師和供應商一起做了工藝改進,才把這個氣囊做出來,厚度是3毫米。在準确度上,BP Doctor MED測量血壓的誤差區間為正負5毫米汞柱,”盛奕冰講道。

企業供圖:BP Doctor MED拆解圖
除了氣囊外,很多微型元器件也需原創設計、定制。比如微型氣閥,“氣閥”本身是很成熟的元器件,但需要将之做到一顆黃豆大小,且具備耐壓、耐高溫、功能壽命數萬次的屬性,市場上就沒有現成的産品。研和走訪了多家不同類型的生産企業,尋找符合需求的電磁線圈、磁吸片矽膠注射、氣閥磁芯等零件,來組裝生産微型氣閥。“比如矽膠注射,注射的矽膠粒尺寸精度需在0.01毫米内,研發中,光是這個模具就報廢了2套。”
克服多個技術難點後,目前,研和擁有8項發明專利、9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外觀專利及1項PCT專利。
在使用者互動方面,研和針對中年、老年兩個群體進行界面和功能設計。“針對老年人,設計了一鍵血壓測量模式,且配備了一個大按鍵,友善老年人操作。另外,無論手表在任何狀态,長按這一按鍵2秒,就會直接進入血壓測量模式。”研和智能的技術負責人介紹道,對于中年人群,主要考慮到其工作忙碌或原有測壓裝置太大,不能實時去測血壓,而設計了血壓實時測量和日常提示。
2020年初的衆籌
據研和智能市場負責人Camel表示,在2020年初時,公司曾在海外衆籌網站Indiegogo發起衆籌,憑借BP Doctor Pro産品,募集到58萬美元。2020年6月,産品在美國等地發售。通過查詢可見,目前仍有國外使用者通過該網站,向研和智能回報産品使用過程中的體驗、可優化的細節等。
産能方面,第一代血壓手表PRO已可實作完全量産,醫療級産品MED正在小批量試産中,預計明年實作量産。今年10月,研和血壓手表BP Doctor Pro已開始在國内售賣,定價1998元/支,通過線上電商、線下體驗店相結合的方式推廣。除天貓、京東的直營店外,以經銷代理模式為主。另外,Camel表示将嘗試進行更多内容營銷,通過對使用者有價值的健康科普,傳遞可穿戴智能血壓表的價值。
企業供圖,BP Doctor MED 正申報醫療器械二類證
目前,研和智能已完成Pre-A輪融資,預計明年上半年将啟動新一輪融資。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中國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别為51.5%、46.1%和16.9%,慢病管理的程序和效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近日,華為已推出了第一款“腕部心電血壓記錄儀”WATCH D,産品獲得了醫療器械二類證。通過這一可穿戴裝置,高血壓人群可随時測量、記錄血壓情況;患者連續的血壓資料也将為醫生提供更優的臨床參考,輔助高血壓的治療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