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艾瑞釋出的《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消費洞察報告》,2013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增長了約2.5倍,此後一直以高于50%的年增長率在擴大。從2013年的126.7億元人民币到2017年的1391.3億元人民币,短短四年間,生鮮電商市場規模擴大了十倍。
然而,2017年我國生鮮市場總交易規模已達1.79萬億,生鮮電商滲透率不到8%,生鮮電商的增長空間還很大。
誰都能看到這塊誘人的蛋糕,是以近幾年間生鮮電商領域湧入了大批玩家,但能夠成氣候的卻沒幾個。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釋出的資料顯示,在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中,隻有1%實作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的7%則是巨額虧損。而在這1%的盈利者裡面,也沒有哪個堪稱可以領先衆人的。
有着巨大的誘惑,卻又潛藏着極高的死亡率,讓生鮮電商看起來像一朵有毒的奇葩。
生鮮電商之毒
這個行業不會因為存活率低而停滞不前,存在僥幸心理、願意嘗試甚至自信能征服的人總還是會存在,他們總會前仆後繼地擠進去。是以為了吸取教訓,看清其中的暗瘡就尤為重要。仔細一看,其實生鮮電商們中的毒都大同小異。
最緻命的一點就是冷鍊物流落後。冷鍊物流對生鮮電商尤為重要,生鮮食品是極容易腐爛變質的産品。從原産地經過運輸最終到達使用者手中的時間較長,保鮮成為極為重要的措施。冷鍊物流可以在生鮮的運輸、儲藏、銷售等過程中保持低溫,以保證生鮮品質,減少其損耗。
但是我國的冷鍊物流水準極為落後。
首先,是冷鍊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我國冷庫容量低的問題仍然突出。資料顯示,2016 年我國冷庫總容量達到10742 億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三,而我國的人均冷庫容量卻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不足世界平均水準。2016 年,我國人均冷庫容量僅為0.143 立方米,全球人均冷庫容量為0.2 立方米,冷鍊物流發展水準較高的國家人均冷庫容量更是達到了0.96 立方米。另外,我國在冷藏車的設計上有9.3萬輛,但是每年歐美國家的增量都超過9.3萬輛,我國冷藏車的人均占有量更是隻占了日本的10%。
其次,是我國冷鍊物流缺乏系統化、規範化,存在技術不成熟的問題。導緻“斷鍊”現象嚴重,生鮮品質和新鮮度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冷鍊腐損率較高。
我國每年消費的易腐食品超過10億噸,其中需要冷鍊運輸的超過50%,但目前綜合冷鍊流通率僅為19%,歐美的冷鍊流通率可以達到95%以上。正因為冷鍊物流的落後,使得生鮮行業損耗巨大。發達國家僅為1.7%至5%的果蔬等生鮮流通損耗率,我國高達20%至30%。根據光大證券的研究報告,在我國的農産品中,僅果蔬一類,每年的損失額就可以達到1000億元以上。多少生鮮電商因為損耗而被拖累至死。
冷鍊物流不僅影響着企業的利益,還影響着商品的品質,進而還影響着消費者的利益和滿意度。但由于多數生鮮電商的冷鍊物流在最後一公裡上技術欠缺,是以可能會在配送上門這環節出現斷鍊,進而導緻生鮮損耗。
不少配送到家的服務因為顧客不在家,而把商品放在就近的位置,導緻商品丢失或者損壞的例子并不少見。也有許多平台選擇與社群便利店合作,由便利店配送上門或者由顧客上門提貨。但生鮮這種每日必需的産品具有保鮮期短、時間段固定等特殊性,使其對冷鍊物流、配送時效性都有較高的要求,是以終端配送往往也是生鮮電商頭疼的問題之一。
除了冷鍊物流落後、終端配送困難等痛點以外,價格高、體驗差等弊端也是生鮮電商發展的掣肘。于是,市面上也湧現出了不同的模式,想要解決生鮮電商的痛點,食行生鮮就是其中之一。
按照創始人張洪良的說法,食行生鮮是一家C2B2F的生鮮電商,消費者可以通過食行生鮮APP或者微信公衆号下單,食行生鮮再将資訊傳遞至基地,由基地進行初步質檢、分揀、包裝運至食行生鮮,再由食行生鮮進行精細化質檢、分揀、包裝,由短途冷鍊配送至社群智能冷櫃中。
這種模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生鮮電商損耗大的痛點。一方面,以銷定采,消除庫存積壓,同時還能保證食材的新鮮度;另一方面,食行生鮮自建冷鍊物流,降低了生鮮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在最後一公裡配送問題上,食行生鮮在社群投放了智能冷櫃,同時能保證在次日的早上九點半和下午四點半之前投入冷櫃,解決了消費者等待或者因不及時取貨而造成的損失等問題。同時,因為集中配送,也降低了最後一公裡的配送成本。
食行生鮮模式雖好,也難成解藥
食行生鮮模式很快得到了資本的認可,從2014年到現在就獲得了四輪融資,總共7.6億元人民币。但是迄今為止,食行生鮮仍難以走出華東地區,為何?
首先,自建冷鍊物流雖然能形成一定的優勢,但對于小企業來說,投入不足反而高不成低不就。冷鍊的成本是普通物流成本的好幾倍,拿倉庫來說,京東物流在建冷鍊之前就測算過,一萬平方米的普通倉500萬元就能建成,但同樣的面積的冷庫則需要上千萬元。覆寫全國性的冷鍊網絡要投入上千億元。京東、順豐這等體量的企業尚且不能打造完善的冷鍊物流,何況食行生鮮?
其次,智能冷櫃成本高但使用率低,回本會是個漫長的過程。事實上,布局智能冷櫃的不僅食行生鮮一家。2014年,青年菜君也曾在北京布局智能冷櫃,然而不到三年時間,就因為資金鍊斷裂而黯然退場。另外,濮陽菜幫子網、淇縣香巴拉、邯鄲百蔬園、武漢家事易等玩家的智能冷櫃項目已停止營運。
再者,C2B2F模式雖然可以滿足計劃性購買的需求,但缺乏及時性,無法滿足沖動性購買的消費需求。從艾瑞釋出的資料來看,在生鮮配送時長方面,45.5%的使用者希望在一個小時内收到商品,30.7%的使用者希望能在幾個小時内收到商品,而希望配送時長為一天的僅占22%,可見配送速度仍然是不能忽視的一個要素。
自建冷鍊物流和智能冷櫃無疑是一種重模式,以食行生鮮的體量來說,的确難以擴張,這也是其進軍北京失敗的原因。對食行生鮮來說,要當地頭蛇尚有難度,想成強龍更是難上加難,因為資金薄弱就是其七寸。
而配送時長也無法滿足大多數消費者的需求,是以說食行生鮮的模式還不是生鮮電商的最佳解藥。
未來生鮮行業局勢難料,食行生鮮隻是一種參考
目前,國内生鮮電商的模式分為到店、到家、到櫃三種,以盒馬鮮生、超級物種為首的新零售業态主要以前兩種模式為主,每日優鮮以到家為主,而食行生鮮則以到櫃為主。未來生鮮電商局勢如何?哪種模式能最終成為主流?不好說,但該解決的問題是一緻的。
最主要的問題即冷鍊物流的建立,但如前文所說,生鮮電商自建冷鍊物流不是明智之選,尤其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規模尚小的情況下,冷鍊物流漫長的成本回收期将拖累自身發展。典型的例子如美國的生鮮電商平台WebVan,其市值曾高達76億美元,但為了打造冷鍊物流而瘋狂燒錢,僅是建立的第一個倉庫就花費了一億美元。在如此瘋狂燒錢模式下,最終燒掉12億美元後宣布破産。
天貓生鮮總經理何春也曾表示:“作為生鮮電商平台去投入建設重資産的物流倉儲,是本末倒置的行為。相比之下,生鮮電商更應該将資源投入到上遊農産品标準化、售後服務标準化等核心中,将物流交給第三方社會化冷鍊企業來負責。”
說得不無道理,但第三方物流同樣存在高成本的問題,有業内人士表示,即使采用第三方冷鍊宅配,物流成本也要占據客單價的30%左右。如此看來,還有一條道路,那就是合作共建,統一配送。一來可以分攤成本,二來可以提高冷鍊車輛使用率,降低運輸成本。
同樣的道理,智能冷櫃在最後一公裡配送來說有優勢,也能減少人工成本,智能冷櫃未來可能會得到推廣。但冷櫃成本不小,由企業獨自投放智能冷櫃也不是最佳的辦法,還存在周轉率低的問題。共同投放或者投放後同時提供出租服務,提高周轉率,這或許也會成為一種趨勢。
對于價格高的問題,一方面受損耗大或投入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采購的影響。是以,大多數生鮮電商都加大了在供應鍊的優化,通過源頭直采的方式采購更優質更優惠的産品。所不同的是,盒馬鮮生等新物種會建立資料庫,通過對使用者進行畫像,決定采購商品的品類和數量,可以更快速地配送,但是供過于求則會導緻更大的損耗。食行生鮮則根據使用者預訂來采購,C2B2F模式雖然反應緩慢,但是可把庫存降得更低,而且配送更準時,還能提升使用者粘性。是以這種模式也有可能會被盒馬鮮生等新零售采用相容。
文/劉曠公衆号,ID:liukuang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