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經控股集團有限公司CIO
【IT168 專稿】在十七大報告中的第三部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這樣的一段話:“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全面認識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
從報告中我們看到,資訊化已經被提到了很高的層次。在“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這“五化”中排在第二位,這是非常搶眼的。
這是一個怎樣的命題?洞悉了怎樣的機理?資訊化本身也要轉型,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些都引發了我們許多新的思考。
在報告的第五部分《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中,論述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産業結構優化更新時,又說“發展現代産業體系,大力推進資訊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
十六大以來,我們一直落實“工業化促進資訊化,資訊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的路子。十七大要求大力推進資訊化與工業化的融合,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号角。資訊化從資訊技術走向工業,再從支援生産力轉移到支援生産方式上來,中國必将開創出更卓越的生産方式。
自福特與豐田以來,美國、日本這兩個大工業的代表,分别在流水線生産方式與精益生産方式上,為世界帶來了颠覆性的革命,引發了一個又一個工業變革的浪潮。也正是這兩種生産方式,将先進技術引入生産實際,促進了世界文明從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的轉型。
在報告的第七部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關于和諧文化的論述有這樣的一段:“和諧文化是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絡環境……”網絡文化被如此明确而且重要地被提了出來。
短短十來年,網際網路從無到有,從科教到社會,已經覆寫了社會的各個角落。我們可能不知道對門鄰居是誰,但是我們一定會知道知心網友的偏好。網絡已經不是一個技術名詞,是一個地道地道的社會名詞了。網絡正在悄悄地重構經濟形态與社會形态,這裡面有很多挑戰與機遇。
總體來看,從十七大報告所蘊涵的豐富的資訊化思想來看,未來在資訊化領域将發生五個不可逆轉的變化:
①中國的資訊化實踐,必将催生出資訊化與工業化相融合的新興生産方式(我們姑且将它稱為“和諧生産方式”),這個方式将為“建設生态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态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提供最有力的支援。
②網絡文化成為社會文化形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必将與其他文化形态融合,共同構成新時代的社會文化,甚至會産生網絡文明。
③各個領域資訊化的領軍人物和事業骨幹,将從非IT人員中産生,資訊技術将全面落地,以更融洽的方式從背景走向前台,服務于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簡單便利、使用者能控制的解決方案将有更加廣闊的市場。
④企業資訊化依然是資訊化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企業在資訊化工作中獲得自主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資訊化與工業化融合将面臨着技術思維的障礙。
⑤資訊化從物質資源管理開始過渡到資訊資源管理,未來的管理對象将以時間資源為主。重點是各類能力單元的時間資源。
這五個轉變是互相關聯的,而且以中國特色的生産方式誕生最為重要。
本文轉自 王甲佳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secajia/416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