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于知曉自己在不确定性的商業中看到的是什麼了,也逐漸清楚自己在數學模組化上的劣質表現是為何。本質來說,這是實驗學科同理論學科在研究方法上的本質差别。
對于實驗學科來說,最重要的能力是探索中的“猜”,是能夠在複雜無規律的現象中總結出、洞察出一些線索,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工作,建立聯系和理論。
而對理論研究如數學來講,其側重點是梳理邏輯,或者說對邏輯形态的精準、嚴格的建構,其目标是将已知的内容,按照數學嚴密的邏輯要求做展現。從數學曆史來看,非歐幾何的建立、廣義函數論的成熟,無一不是從已經運用娴熟的實體化學計算中,做重新的梳理和嚴密數學根基的建立。更極端的,整個現代機率論的基礎,其核心并不是去發現新的機率現象,而是從集合論出發,去重新建構整個機率大廈。本質來看,這正是對“邏輯形式”的注重。是為了完成數學意義下的邏輯嚴密形态而做出的工作。
可對實驗科學來講,或者說對于整個商業來講,其目标不是追求邏輯的嚴密與精美,而是追求能夠在混亂的現象和支離破碎的論斷中,看出規律,對紛繁的現象和結論做出取舍,弄清楚應該自己應該關注的重點是什麼。
而這樣的能力,可以在數學模組化中得到展現,或者在真正的資料分析中得以展現。曾經很吃驚,為何自己的數學理論做得很好,卻對數學模組化一籌莫展?原因是:這是兩項不同本質和且需要不同訓練能力的活動。那種街頭智慧,能在破碎現象面前,做局部地偏見性猜測。
這種局部性的偏見猜測,是在未知領域裡做探索的重要工具。不同于普通場景下追求完美的慣性思維,面對未知,找到一個帶有偏見的甚至是錯誤的落腳點做開始,遠遠比等待嚴密性出現的坐以待斃要有用得多。
在支離破碎中展現其充分的想象力和聯想力,是探索和挖掘的另一個關鍵。面對殘破的還未建立起來的體系,你如何去“知曉”兩種現象是可以被拖拽到一起,形成一個關聯?依靠邏輯嗎?可這時候整個邏輯架構都還未成形,又如何去做邏輯推演呢?
也即是,此刻的你根本無法運用邏輯這一工具,但卻不得不“猶如得到上天訓示”一般,将貌似毫不相關的東西放到一起。這其實依靠的是你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它才是“發現”的精髓。
通過豐富的經驗積累和長期的觀察,運用出色的想象力把不同的現象之間搭上橋,進而在新奇的組合中開創出新的東西。你在平日生活中越是注重訓練自己的關聯性想象,越是能夠在發現和探索中處于優勢。
經驗科學的“普遍複雜,少有普遍适用結論,主要實驗方式是歸納而非邏輯演繹”的特點,幾乎可以照搬用于描述商業。為什麼說在商業中更加需要直覺,需要那種敏銳的嗅覺和街頭智慧?正是因為這一特點:商業面對的現象極端複雜多變,剛完成一個結論的驗證,所考察的對象就發生了改變。剛賺到一筆錢,下一個投資環境和經營形勢便出現了分歧。
這樣的探索環境和數學面對的嚴密持久固定的理論體系是不同的。甚至你會不斷地感到沮喪:如同在對抗海邊的浮沙,剛做好一個城堡,便被海浪沖掉了。
這種環境下的生存法不同于一般的常識,需要更多的細究。你需要更加靈活地做局部應對,需要通過猜測和聯想來建構可以暫時落腳的跳闆,然後以“風險對賭”為工具,去期待“機率上的盈利”,以此去逐漸壯大自己的實力。
而在做數學模組化和資料分析時,其大概思維架構也是如此。你要在一篇茫茫資料中,看出點不同,看出點存在某種問題或陰謀,那就需要你有一套特殊的探索方式。僅僅毫無方向地去胡亂猜測,就如同做機率上的網格搜尋,效率極低。
那到底應該如何去猜測,從哪些角度去猜測資料中蘊含的資訊呢?這就需要有大牛的指導,通關觀摩大神的工作,以此來做逆向工程,弄清楚大神是以一種什麼步調、原則和思維架構,在未知領域裡做探索。這是你不斷觀摩大神論文、代碼的關鍵所在。其核心不是去看他做出的優美結論,而是把自己安放在他的位置,去揣摩他的心思,進而發現他獨有的探索資料、探索未知的視角和方式。隻有掌握了這套經驗式的、沒有記錄在書本上的技能,才能夠以此作為跳闆,去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
同樣的,在商業上、在投資領域,你面對的依舊是複雜和不确定性所構成的世界,并且這個世界的代價更加難以承受。你的一個決策失誤,足以讓你傾家蕩産,讓你從富甲一方變成落魄草寇。在這樣的環境下,獲得在叢林中的生存技能變得極端迫切!而擷取方式同樣是“在實踐和摸爬滾打中逐漸前行”。
但是在這樣的摸索中,如果你缺乏大牛的指導,或者說你缺乏尋找大牛指的意識(例如上文說的研究和尋找大牛的工作,來實作被指導),你的摸索風險将變得極端巨大甚至随時可能喪失性命。你不能将風險的規避僅僅依賴于自身的頓悟,你還需要有曆史的輔助。你要謹慎行事。
通過“跟随一位大牛,做近距離的觀摩、總結、揣測他的行事作風和思考方式,以此來逆向工程出他的生存技能”來控制風險。通過學習他人的錯誤來控制風險,而不是貿然行事,讓自己去經曆不可接受的錯誤。
從這個角度來講,涉足商業領域的屏障,便是那份得天獨厚的“成長環境”。但是在利益作為核心的商業領域,又有誰願意去指導和培養一位商業幹才來同自己競争,來瓜分自己的一杯羹呢?
此時,如果你是商業家族的後代,便具備了一種先天優勢,可以得到商業環境中生存的精髓。如果你恰好沒有這樣的出生,那就需要考慮通過辛勤的奮鬥和良好的行事作風,在從事的行業裡建立起良好信譽,通過與周圍志同道合的人,做面對面的切磋與交流來實作互相指導。
在實踐性的經驗領域,經驗傳播最重要的方式“是一同工作、一同切磋、一同交流”。而在理論領域中奉為圭臬的文本記錄,卻顯得貧瘠而乏力。商人們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喝茶閑聊,就是希望可以在互相的交流中多吸收彼此用血換來的經驗,來指導自己。
這同世界各地的優秀實驗室做定期的同行交流一樣:建構一個良好經驗交流環境,以達到互相促進在各自經驗領域的成長而已。
是以,在不同于理論研究的經驗性科學裡,你的重心便是:
多在同行業中做交流,來促進彼此經驗的累積和應用;
多去研究行業大牛的工作、文章,以此逆向工程出大牛們的“探索、發現、篩選”準則,工作原則,以及行事方式;
多在生活中培養自己猜測和聯想的習慣,形成敏銳的洞察力和直覺,以此作為創造的基礎。
以上面的方式作為基礎,不停地動手實驗,甚至是,一直去做實驗,一天的80%的時間去做實驗。這份辛勤、不怕髒不怕累的動手能力,是一切成果的必要條件。要不停地、瘋狂地在枯燥乏味、繁瑣多變的多方案實驗設計和實施中,去做工作。有了這樣巨量的工作積累做保障,才有可能産生出為數不多的一些零星成果。
做!做!做!
近期回顧
《設計模式之“Decorator”注疏#02》
《由閱讀源碼想到 | 下篇》
《由閱讀源碼想到》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或分享,請長按下面的二維碼關注我的微信公衆号,謝謝!
VIP贊賞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