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的朋友對于上汽應該不太陌生。上汽從去年開始連續兩年進入全球50強,也是中國汽車最大的汽車商業企業,是銷量最大的汽車企業,也是上海市國資委下面最大的制造型企業。
上汽集團IT建設簡述
我們一直在資訊化、網際網路化,資料化、智能化幾個方面努力。在汽車産品上,電動化是主要的發展趨勢。上汽是國内唯一一家既在燃料電池,又在混合動力,還在純電動三種新能源技術上全部布局的企業。同時,我們也在網際網路化上有做很多工作,去年7月份我們釋出了收款網際網路汽車——RX5。上汽和阿裡巴巴合資的斑馬公司所開發的斑馬系統,到現在為止已經裝備了超過25萬輛。中國自主品牌的網際網路汽車一上市就月銷量過萬,這是一個奇迹。不僅有斑馬,上個月我們在泰國釋出了網際網路汽車,其中使用的系統是由上汽自己研發的。12月18号,上汽紅岩也釋出了網際網路重卡。
共享服務方面,中國最大的分時租賃公司EVCard是上汽旗下企業,大家開的汽車10輛其中有3輛是我們的安吉物流在運輸,上汽的車享家目前已有超過1000多家售後門店。
在智能化方面,大家都在談AI,提數字化轉型。這當中有一個過程,怎麼樣讓現在資訊化的東西變成數字化,沒有數字化的閉環怎麼做?首先我和大家聊聊資料應用這件事情。很多企業,包括我去交流的企業,包括上汽下屬的幾十家企業,資訊部門、業務部門對于資料應用到底是什麼很模糊。我喜歡拿這兩張圖做對比,左邊的圖很炫,有900輛RX5在上海市區域的行程情況,右邊是我們做的應用,上面有一些路徑分析的算法,右邊有一個區域的統計,這上面可以任意選取任意區域圈選你想用的内容。大家都認為右邊會很像資料應用,實際上這兩類都是資料應用,關鍵問題在于三點:第一有沒有資料,這兩類應用背後有沒有資料,是靠手工填報還是資訊系統自動産生的。第二有沒有算法,不是人工智能一定要有知識産權的、有人工智能的算法叫做算法,IT程式也是算法。最後,前面幾位嘉賓一直在提算法,聯想和SAP也都提了應用場景、應用案例。應用場景串聯是非常重要的,左邊的場景是用在一些資料科學家和業務部門探究某些特征的,比如哪些使用者出發點相同,哪些使用者開的時間長短,哪些區域行駛有潮汐現象。右邊是做進一步資料挖掘的,如:知道哪個小區适合裝充電樁。這都是案例應用。那麼,怎麼把這麼多資料彙集起來?
企業資料應用的瓶頸及解決方法
今天的主題是講:怎麼突破一個瓶頸期。首先要定義瓶頸在哪裡。我們定義的時候把資料平台建設分成四個階段,或者說企業做資料應用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蠻荒期,傳統的資料倉庫,現在還有很多企業處于蠻荒期甚至還沒有到。第二階段想到用大資料了,有些應用開始和資料平台有互動,首先典型的物聯網應用,講到物聯網應用就覺得應該用大資料,很多非物聯網應用也需要大資料。下面,大資料平台成為預設配置,整個企業應用,你的應用業務全部以大資料平台為基礎,資料平台本身最後變成了基礎設施,資料平台本身變成了雲的一部分,而不是獨立平台。但這個階段,一些應用系統還是靠“插管子”的方式插到資料平台。第四階段資料平台不再是“插管子”,而是應用就是人工智能的原生應用。瓶頸就在這裡,我走訪過下屬的很多企業,之前IT部門也請了供應商、國内大資料的服務商,幫他們安裝。結果我們去看,裡面除了幾條測試資料,什麼企業的資料都沒有。甚至一個企業,想把報表轉化到大資料裡面去算,結果做導入大資料這個事情,而且要實時的導入,供應商将近做了一年。兩周前資料業務部幫這家企業解決了這個問題,大概花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
剖析一下問題,從上到下大家看到的是表面現象,再下面還是表面現象。在上汽裡面如果跟上司彙報這三條,上司直接說“不要跟我說客觀理由,我不聽客觀理由,什麼是根本原因”。底下有三個根本的難題,新技術門檻,傳統IT、傳統IT人員的技能沒有得到更新怎麼辦?在新的時代,業務部門可以找到更多的新興技術來幫助做原來隻有IT做事情,對于IT的依賴度會降低,這是一個趨勢。業務部門的IT技能在提高,怎麼在新的環境下和業務互動?第三是企業上司觀念問題,雖然是客觀現實,但是别忘記做資訊化工作的這些人,做資料的人,本身就是要去影響整個企業,影響整個企業的上司層,讓他們改變,才可以讓企業改變。
先剖析一下第一個問題,我們做實踐的時候發現,IT工程師、業務分析人員、資料科學家,這三類人對于資料平台的需求是不一樣的。IT人員想的是最好資料全進去,比較實時,不要出錯,原資料庫怎麼樣,那邊資料庫怎麼樣,保證運維安全。業務人員不是這樣想的:我要友善,要像excel一樣去用,要臨時可以把很多資料混合起來,能用起來。資料科學家要求更高了,要有一個很獨立的工作環境。我下面有十多個做資料算法的博士。曾經有一個博士在面試的時候說,我能不能有一個比較獨立的GPU環境,能不能在我的環境裡面拿到企業的資料做訓練?這是他的一種訴求,他需要在這些算法工作上有一定的獨立性。
這些問題抛出來以後,怎麼辦?隻能靠一些新的技術工具解決,(“上汽Data Lake”)這件事情今年做了一年的時間,調動了不少資源。12月27号,上汽集團資料平台的2.0版會上線在上汽雲計算中心裡面,會基于這個技術産品。其中,我們解決了5方面的事情。對于企業IT來說,隻要把資料庫主機的一個使用者賬号,什麼使用者賬号按照安全要求來定,給平台,平台會自動探索你企業裡面的資料庫并連接配接。目前,可以支援資料庫包括DB2、ORACLE、MySQL和SQL Server。連好以後,你在下面選擇任何一個表,點一下同步,這個表就立馬同步到資料平台。資料庫的改動,兩邊同步時間小于5秒,每秒鐘可同步30萬條以上(這隻是在四台節點伺服器的基礎上)。
我們把OGG的Handle改寫了,把Hadoop上的Hbase利用擴充接口增強了,沒有改底層,保證上層的東西可以在開源基礎版本上進行使用和更新。此外,上汽集團下面有金融企業,有等保三的要求,是以整條傳輸鍊路,全部進行加密。存儲方面我們申請了一個專利,存儲的時候比如1000萬條,選擇同步過程當中,改變加密的方法,可能前面10萬條是AES的加密,後面20萬條就變成另外一個加密算法,再過多少天我們又有一個密碼進行循環。這些都是在底層技術上實作,對于IT和技術人員完全透明,不需要關心那麼多,隻需要知道單元格的權限如何配置。
對于業務人員,今年下半年,我們會開發一個新的項目,在資料平台集中存儲基礎上,把計算節點和存儲節點完全剝離,計算節點變成一個虛拟的Hadoop或者spark的叢集,既可以滿足資料科學家需要一個獨立叢集,也可以滿足業務人員想把excel檔案導進去的需求。現在我們正在開發:excel拷貝到一個檔案目錄,這個excel就變成大資料平台裡面的一張表,可以和别的東西進行混合。我們的目标是開發很多工具,讓使用者用得越簡單越好,把複雜留在資料平台工具内部。
講到業務,有一個問題,一直在談資料應用與業務,業務産生新的資料,價值展現在業務營運上面。這當中好像斷了一個東西——同一個資料平台。如果每家企業或者每個業務部門,單獨建一個平台,跟現在的IT系統有什麼差別?這是非常重要的。産生這個閉環,這是在同一個資料平台上做應用。之前一個下屬企業有一個很嚴重的品牌輿論曝光,當然網絡爬蟲是主要的,背景還有NLP的算法,從這個事件結合行業經驗的NLP算法,這是為了解決當時的業務問題。過了幾個月之後,這些負面的輿情已經可控而且可監控了,後面一個需求來了,我們怎麼挖掘出正向循環?汽車到底應該改一些什麼東西?到底哪幾項是弱項,這就産生了資料閉環的正循環,從業務痛點變成了推動業務發展的一項動力,當然所有基礎都是在同一資料平台上。
上汽集團的文化觀念
最後一點講文化觀念的問題。這是Gartner報告裡面講十大基本原則,我把幾大重要的放大了。企業必須要有願景,必須知道未來數字化是幹什麼的。對上汽來說絕對不是多賣幾輛車。到現在為止,11月底銷量已經超過了600萬了,但是有一個問題,上汽現在制造業收入占比90%,我們目标是把服務業和其他領域的占比提高到30%,把制造業貢獻度降到70%以下,這才是我們的目标和數字化的革新。
還有就是招募人才,HR和IT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今年一年的工作裡面,除了業務部門,我打交道的就是HR。HR裡面有兩位同僚曾經跟我說,他們覺得現在是HR裡面最懂IT和資料的人。要不斷與HR互動,這是我們的經驗。上汽集團資料業務部是上汽集團總部的部門,而且是唯一在總部裡面把薪資結構放開的部門,也有各種各樣的教育訓練。各個企業和網際網路來的人,都有文化,怎麼灌輸文化、讓技術人員更懂業務、讓業務人員更懂資料和管理,多元化的人才隊伍确實重要。和網際網路和科技企業搶人,這個決定也很重要,不搶是沒有辦法發展的,所有的事情都是靠人做出來的。
最後給大家一些建議。第一點,企業要有制度,很多國有企業以财務管控為主,既然資料是數字化時代的資産,為什麼不把資料當資産管理?上汽集團是中國制造業裡面少有的有一整套資料管理制度的企業。上汽集團總部有完整的資料管理制度,現在我們也在推行在各個子公司裡面建立自己的資料管理制度。第二點要明确定位。集團資料部門還有集團的人工智能發展的職責所在,跟下屬企業的資料部門和IT部門之間是什麼分工,資料技術和資料管理、資料應用之間一層層疊加的關系是什麼樣的,必須要有分工。如果沒有分工容易産生沖突,站在什麼利益上做什麼事情。對于上汽集團總部的業務資料來說,我們是做集團的制度,推動各個企業制度的建設,是做集團的資料平台和技術工具,不是去做具體的業務營運,業務營運的分析還是各個企業自己來做。同時在做項目過程當中,會去找到各個企業的共同點。比如剛剛舉的輿情的例子,下面每一家整車廠都需要,他們就不需要重複投資,由集團以SaaS的方式直接提供。
最後,除了上汽汽車品牌以外,我們還有右邊這些服務品牌,在充電,分時租賃和售後服務等領域,希望大家記住,謝謝大家!
本文出處:暢享網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暢享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vsharing.com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