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目錄
前文清單
IPv4v6 綜合組網技術(轉換機制)
雙棧政策
隧道政策
前文清單
《IPv6 — 網際協定第 6 版》
《IPv6 — 位址格式與尋址模式》
《IPv6 — 協定頭》
《IPv6 — 基于鄰居發現協定的通信方式》
《IPv6 — 子網劃分》
《IPv6 — 路由方式》
《IPv6 — 移動性》
IPv4v6 綜合組網技術(轉換機制)
對于大多數企業,必須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在現有的 IPv4 網絡中分步引入 IPv6。因為 IPv4 和 IPv6 的協定頭格式不同,是以兩種協定之間無法進行互操作。但就當下而言,在大多數情況下,IPv6 僅僅是對 IPv4 的一種保守擴充。除開嵌入了 IP 位址的應用層協定(e.g. FTP、TFTP、NTPv3,IPv6 位址格式會與 IPv4 協定的文法沖突)以外,大多數傳輸層和應用層協定幾乎不怎麼需要修改就可以在 IPv6 上運作。
在目前 IPv6 和 IPv4 共存的情況下,實作 v4 和 v6 互聯互通的綜合組網技術和政策有:
雙棧政策
隧道政策
IPv4/IPv6 報頭轉換
這些技術,有時也被稱作 SIT (Simple Internet Transition,簡單網際網路轉換)。
雙棧政策(Dual IP Stack Implementation)将 IPv6 視為 IPv4 的一種延伸,以共享代碼或平台的方式去實作網絡堆棧。
雙棧政策下的網元同時支援 IPv4 和 IPv6 兩個協定棧:對于 Host 來講,“雙棧” 是指其可以根據需要來對業務産生的資料進行 IPv4 封裝或者 IPv6 封裝;對于 Router 來講,“雙棧” 是指在同一個裝置中維護 IPv6 和 IPv4 兩套路由協定棧,分别支援獨立的 IPv6 和 IPv4 路由協定,維護不同的路由表。
所謂 “隧道” 就是利用一種協定來傳輸另一種協定的資料技術。隧道包括隧道入口和隧道出口 (終結點),這些隧道端點通常都是 IPv4v6 雙棧的節點。在隧道入口以一種協定的形式來對另外一種協定資料進行封裝,并發送。在隧道出口對接收到的協定資料解封裝,并做相應的處理。在隧道的入口通常要維護一些與隧道相關的資訊,例如:記錄隧道 MTU 等參數。在隧道的出口通常出于安全性的考慮要對封裝的資料進行過濾,以防止來自外部的惡意攻擊。
隧道的配置方法分為手工配置隧道和自動配置隧道,而自動配置隧道又可以分為相容位址自動隧道、 6 to 4 隧道、6 over 4、ISATAP、MPLS 隧道、GRE 隧道等,這些隧道的實作原理和技術細節都不相同,相應的,其應用場景也就不同。
值得注意,隧道政策實際并不完美,可能會增加延時以及引起路徑最大傳輸單元發現(Path MTU Discovery)的問題。并且老舊的網絡裝置可能并不支援 IPv6。有線電視的 Internet 通路就是一個例子,在現代的有線電視網絡中,光纖同軸混合網(HFC)的核心(比如大型核心路由器)是有可能支援 IPv6 的。然而,其他網絡裝置(比如一個纜線數據機終端系統)以及使用者裝置(如纜線數據機)會需要軟體更新或硬體更新來支援 IPv6。這意味着線纜網絡營運商必須調整适應隧道直至主幹裝置支援内部雙堆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