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複習資料結構,看到BST的時候遇到了問題,就是當删除或增加樹中節點時,要求保證樹的高度平衡行,也就是使BST成為AVL。
後來看了很多資料,說LL、RR、LR、RL啥的,沒看懂。之後經過和同學研究發現了一個特性,就是offending node與其回溯路徑上的最近的兩個點有大小關系。
<a href="http://s3.51cto.com/wyfs02/M01/09/F6/wKiom1LLjJyS8zHjAAA-UEATkyU808.jpg" target="_blank"></a>
如上圖,一個空BST樹,插入16到樹中,由于是空樹,那麼16就作為根節點。之後再輸入3。3比16小,放在16的左邊作為左子節點,再輸入7,7比16小,走左子樹一邊,然後7再和3相比較,7比3大,走3的右子樹。但是如上圖所示,這不是一棵AVL樹,因為16的左子樹高度為2,右子樹高度為0,左右高度差的絕對值為2,超過了AVL的條件:左右高度絕對差<2。那麼就需要“旋轉子樹”以保證其AVL特性。
看了很多書,都說什麼左旋轉啊右旋轉啊,像上圖這種情況還比較複雜,需要先左旋轉後右旋轉。
其實,經過這些天的研究發現,以上圖為例,當節點7進入樹之後,打破了平衡,那麼就從節點7開始回溯找到offending node,也就是節點16。然後選擇offending node與回溯路徑上的距離節點16的最近的兩個node,也就是節點3和7。這三個點選取之後,對三個點進行大小比較,找出最小、最大和中間節點,比如16、3、7三個節點的按大小排序後的順序是3、7、16。然後中間的節點(節點7)作為新樹的根,其左節點是最小節點,右節點是最大節點,然後将新樹接回原來的樹上。
本文轉自 rickqin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rickqin/134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