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所謂的"人吃一天,吃以食為先",安全問題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但在關于安全的一般性辯論中,對食品添加劑存在許多誤解。一些合法使用的食品防腐劑、食用色素、甜味劑等食品添加劑與非法添加劑如三聚氰胺、蘇丹紅等混為一談。這些合法的食品添加劑對身體有害的神話不禁讓人們談論"添加"顔色變化。
那麼,究竟什麼是食品添加劑,專家口中的"非法添加劑"又是什麼,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品添加劑又是什麼,食品專家揭開了食品添加劑的奧秘。
非法添加劑:緊貼在食品添加劑頭部的黑鍋
如果你因為三聚氰胺而大跌,如果你被蘇丹紅過度識别,并以"單向蛇咬十年恐井繩"的姿勢談論"添加"顔色變化,那麼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黑色的鍋附着在添加劑頭上。
我不知道,三聚氰胺、蘇丹紅、克倫特羅、挂白塊等很多食品安全事故的"肇事者",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就是"非法添加劑"。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食品安全博士鐘凱解釋說,這些物質對人體健康有害,不被添加到食品物質中,不在國家标準範圍内,不允許用于食品生産加工,這與按照規定允許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本質差別。
在食品添加劑方面,75歲的鐘凱博士分享了那一代人的共同經曆。
"我記得小時候,醬油要拿空瓶子打架,醬油回擊了一會兒,醬油會散發出一種油垢發黴的氣味,很不愉快。鐘凱博士解釋說,所謂的"哈拉味"其實就是油脂氧化,而哈拉的味道之是以逐漸遠離大衆,是因為現代食用油被放入防腐劑、抗氧化劑等物質中,這些添加劑可以延緩和抑制油脂的變質。
鐘凱博士說,添加劑的使用是當今人們可以跨地域甚至不同時間享用食物的重要原因。然而,即使經過多年的"坐視",我們對這些物質也知之甚少。鹵素點豆腐中的鹵素,其主要成分氯化鎂屬于食品添加劑中的凝結劑。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等規定,所謂食品添加劑是指改善食品品質和色澤、香氣、口感,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過程中需要在食品中添加合成或天然物質。據悉,我國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2300多種,包括抗結劑、氧化劑、河豚、着色劑、增味劑、防腐劑、甜味劑、香料等。據鐘凱介紹,法律規定食品添加劑在合理範圍内合法使用,部分原因是在某些情況下必須使用。
生活中常見的一些食品添加劑經常被誤解
紀錄片導演、美食專欄作家陳曉清認為,人們對食品的焦慮和不安全感與資訊傳播的增長有關,尤其是社交媒體的激增。"我不相信有人吃任何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劑的東西,'添加劑'隻是一個中性詞,生活中有助于發酵和蓬松食品的物質可以算作食品添加劑。
誘惑紅,在食品社會新聞中,是一個常見的負面詞,其實,誘惑紅是法律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屬于食用色素,并有國家标準規定的使用标準,合理使用在标準範圍内是安全的。紅的誘惑不僅使餐桌上的紅肉看起來胃口大開,而且經常出現在冰淇淋、肉灌腸、西式火腿、果凍、曲奇三明治等生産過程中。
甜味劑也是經常被誤解的食品添加劑之一。巴西聖保羅報紙報道說,消費者擔心當地的"清淡飲料"或"零度飲料",即含有甜味劑的無糖飲料,他們懷疑這可能會對人類造成傷害。
但事實上,自1965年發現甜味劑阿斯巴甜以來,許多研究機構紛紛介入,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并沒有發現阿斯巴甜對人體的不良影響。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在經過多次測試确定其安全性後,于1981年正式準許阿斯巴甜用于某些食品。2007年發表在一家權威英國雜志上的一篇綜述發現,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據表明阿斯巴甜存在安全問題。
此外,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資料,普通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消耗40毫克是非常安全的,即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攝入2.4克阿斯巴甜。根據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标準,阿斯巴甜的添加限量為0.6克/公斤,相當于60公斤的人每天飲用超過12罐330毫升,隻用阿斯巴甜作為甜味來源,其加入蘇打水的标準限量,才能達到設定的每日允許攝入量, 是以不要太擔心。
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已經得到認可,關于它的功能,有專家介紹,安賽蜂蜜、阿斯巴甜等常見的甜味劑,它們的甜度遠高于蔗糖,加一點,代替蔗糖可以滿足人們對甜食的渴望。
據悉,我國已經出台了多項關于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法律法規,以確定消費者的安全。如食品添加劑的法律法規和标準有《食品添加劑新品種管理辦法》《食品安全國家标準關于食品添加劑使用标準》等,以及食品安全法,都是為了消費者保護食品安全。
面對事實,我們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最終會随着我們對食品添加劑的認識加深而消除。當然,在正确認識食品添加劑的同時,也要學會注意飲食均衡,食品選擇多樣化;(來源: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