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生最大的苦,是靈魂受制于皮囊,人力抵不過命運

看了蔡崇達的《皮囊》後,我第一次覺得,自己仿佛真正感同身受地進入了書裡的故事,以至于揮灑了整本書的淚水。故事裡,他們在人生的苦難裡掙紮,有的浴火重生,有的粉身碎骨。

01

第一個故事裡的阿太就讓我印象深刻,阿太是蔡崇達外婆的媽媽,當作者的阿太連自己女兒去世都沒有流淚的時候,大家都罵她沒良心,這時候她也沒有解釋,隻是冷冰冰的說了句:“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

這讓我想起了莊子在妻子去世後,打着鼓唱着歌的情形。阿太是個狠人,連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樣用力。有次她在廚房很冷靜地喊“哎呀”,在廳裡的我大聲問:“阿太怎麼了?”“沒事,就是把手指頭切斷了。”阿太沒什麼文化,一生艱難坎坷,但切實的經曆使阿太在面對生活的無常時,煉出了一顆倔強到近似麻木的心。

人生最大的苦,是靈魂受制于皮囊,人力抵不過命運

02

蔡崇達的父親的癱瘓讓整個家庭都變得更加艱難,況且,貧窮帶來的不僅是生活的困頓,還有别人有意無意的疏遠和躲避。好強的母親拒絕被人或者施舍或者同情的眼神,這樣的情緒在日複一日地累積下,激起了最強烈地反應,有一天,母親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砸了前來加油的顧客的車。

在這樣的境遇下,怨怼乃人之常情,即使是最親密的家人,在生活的摧殘下,也會産生不好的情緒。由于疾病,蔡崇達的父親性情變得暴躁,變得不講道理,他說最惡毒的話去指責自己的家人。

被殘疾的陰影籠罩,整個家庭亦是陰雲密布,但沒有人想過放棄。每一個人都希望父親活着,哪怕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這個男人活着一天,整個家就要被拖累一天。

人生最大的苦,是靈魂受制于皮囊,人力抵不過命運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或許正是因為如此,蔡崇達才會如此地成熟而理性。他規劃好了未來的每一步,高中的時候認真學習,大學的時候在保持成績優異的同時打好幾份工,因為他要給家裡減輕負擔,卧病在床的父親使得他沒有辦法像同齡人一樣輕松地生活。甚至,他不能有一刻地停歇。

忙于工作,忙于掙錢,回家的時間就變得少了,看望父親的次數自然也随之減少,蔡崇達一心想的是有更多的積蓄來改善家裡的窘境,想着有錢了就可以讓父親得到更好地治療,或許,父親的病會好呢。

03

終于,工作了三年,卡裡有了積蓄。當蔡崇達對未來充滿期許覺得父親的病有望好轉的時候,突然間接到了堂哥的電話:父親去世了。而他,卻沒能夠見到父親最後一面。

人生最大的苦,是靈魂受制于皮囊,人力抵不過命運

急匆匆地趕回老家,父親就躺在那裡,安靜而平和。蔡崇達的内心是無法抑制的憤怒,他罵自己的父親:你怎麼這麼沒用,一跤就沒了,你怎麼一點都不講信用。

然後,他的父親眼睛和嘴角竟然就流出一條條血來。

親戚走上前來勸說:人死後靈魂還在身體裡的,你這樣鬧,他走不開,會難過到流血水,他一輩子已經夠難了,讓他走吧,讓他走吧。

蔡崇達亦是驚恐,他看着不斷湧出的血水,像哄孩子一樣輕聲的對父親說:“你好好走,我已經不怪你,我知道你真的努力了······”說完,便忍不住嚎啕大哭起來。

當父親真的走了,蔡崇達才真正的明白過來他到底失去了什麼又錯過了什麼。這些年一直忙着拼搏,為的是改善家裡的窘境,也為了父親能夠得到更好的照顧,卻忘記了,父親最想要的是什麼。

人生最大的苦,就是靈魂受制于皮囊,人力抵不過命運。

人生最大的苦,是靈魂受制于皮囊,人力抵不過命運

04

蔡崇達是一位1982年出生的作家,24歲的時候擔任《生活》月刊《周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皮囊》這本書是他第一部文學作品,他對于自己作品的評價就是:“書中沒有一句廢話”。

韓寒說:他會把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谧陌生的夜晚慢慢看。

白岩松說:這本書從不寫遙遠的世界與遠方的别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内心。

劉德華說:看這本書總有啟發,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人生最大的苦,是靈魂受制于皮囊,人力抵不過命運

《皮囊》中包裹了14個溫柔又殘忍的故事,裡面容納了一個個既失去家鄉又尚未抵達遠方的生命,就如同正在生活中摸爬滾打的我們一樣。生活從來沒有奇迹,每個人都在一邊受傷,一邊努力奔跑。迎難而上吧,熬過生活中的千錘百煉,收獲屬于自己的哪怕是平凡的人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