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說劉備是仁義之君,不但心系百姓,而且還是一位知人善用的明君。但是在三國時期,有兩位英雄他們卻甯死也不降劉備!他們一個是龐德,一個是之前的漢中主将,張魯。他們二人,均甯死不降劉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其實我們可以在馬超身上得到答案,馬超在臨死之前無情批露了4個字,無異于是最好的答案。

一、之前的漢中老大張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衆所周知,之前漢中這塊土地乃是由張魯把持着的,公元215年,曹操才領兵将漢中收入囊中。
張魯到底有什麼樣的能力?能主持漢中?
公元194年,張魯便與劉璋發生争鬥,張魯原是益州督義司馬。在劉璋上位之後,由于張魯影響力逐漸變大是以便以張魯不服從工作安排,便斬了張魯不少家室。是以,張魯、劉璋便一直在互相掐架。
後來張魯襲取巴郡,割據于漢中,而且實力越來越大,并且張魯還在漢中地區建立五鬥米教,發展到公元215年左右,其教衆已經達到了數萬人。在這些人當中,不乏能文能武的優秀人才。
同時在張魯統治漢川時期,采用“饒三政策”,對犯過錯的人,實行三次不追究的權限,超過三次之後,便接受處罰。同時,張魯在漢中實行放糧政策,很多遊民,逃難的群眾都可以吃到不錯的口糧,熱湯水,而且張魯是分文不取。
一時之間,張魯的聲名已經響徹整個川中地區,到公元215年之時,張魯已經統治川中30年。之前有人在地下挖出了玉印,是以有人便建議張魯稱王,建立正式體制。然而,張魯卻拒絕了,畢竟自己在漢中已經相當于是一個王的權利,要兵馬有兵馬,要大将有大将,要地盤也有地盤,而且還不受制于人。
如果天下有變,還可以伺機而動,上可以匡扶天子,下可以救濟百姓,如此日子絕對要比水泊梁山頭子宋江可要好上千倍了。
二、劉備統治益州之後,張魯甯死不降劉備,反而把府庫、錢糧、人口全部交給曹操。
在公元214年,劉備率領數萬荊州軍,在龐統的謀劃,法正、張松等人的全力配合,加之馬超的馳援劉備最終拿下了益州。而漢中的張魯這個時候其實已經在考慮後路了,畢竟之前馬超是自己的得意大将,如今馬超也投降了劉備,自己雖然有數萬精兵,但是想要打敗劉備,基本上不太可能。
怎麼辦呢?自己的數萬教衆,還有漢中的人口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呢?這成為張魯的茶餘飯後,必須思考的話題。
公元215年,曹操率兵奪取漢中。此時的張魯,其實早就有歸順曹操之心。雖然其弟張衛率軍在陽平關抵擋曹操,但是張魯并沒有派遣軍隊支援其弟,而是自己帶着兵衆一行人前往樸胡去作假意抵抗,臨行之前張魯交代把漢中所有的錢糧、軍資全部收藏好,以等日後投奔曹操。
曹操率軍到達漢中,聽聞張魯善舉,立即派遣全都前去慰問張魯,随即對張魯的行為、舉動大加贊賞,任命張魯為鎮南将軍,領阆中侯,曹操封張魯的五子兒子均為列侯。并且與其女聯姻,與張魯成為正式的親家。
在《華陽國志·卷二》之中有這樣一句記載,魯勃然曰:“甯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遂委質魏武。這句史料說的就是張魯的幕僚閻圃建議張魯投降劉備,如此便可以安定下來。然而,張魯卻大怒道,甯願作曹操的奴隸,也不去投降劉備!
三、張魯為何不願意投降劉備?
漢中乃是益州的門戶,劉備既然得到益州,那麼早晚會收取漢中,以壯聲威。而張魯呢?他如果投降劉備自己或許可以繼續做漢中的老大,幕僚閻圃當時勸張魯投降劉備,也是作此打算。
然而,張魯呢?他可不這樣想,誓死不降劉備。
為什麼張魯要這樣做呢?劉備不是仁義滿天下嗎?張魯難道信不過劉備的人品?
其實關于這個問題,此前劉備便說過這樣一句話:“張魯自守之賊,不足為慮”,劉備此話,可以說是完全降低了他的身價,一來表現不出有容人之心,二來也展現不出劉備的仁義之心。
張魯尚在益州地界,尚且不能遊說其心,試問換作是其他人呢?劉備豈不是更加搞不定了?
其三,張魯如果投降劉備,自己的地盤,錢糧、人口,包括他辛苦拉扯起來的五鬥米道教,這些都是劉備的了。而張魯呢?最終會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
在三國時期,除了張魯不願意投降劉備之外,還有一人也是誓死不降劉備,他就是曹魏大将龐德。
四、龐德為何不願意投降劉備?
龐德在張魯投降曹操之時,一起跟随張魯投奔了曹操,并且當即被曹操任命成“立義将軍”,食邑300戶,而曹操給張魯的權限更大,不但與他女兒通婚,而且讓張魯食邑10000戶,且封侯,他之前的五鬥米教衆,一行人也被安排到了長安、洛陽、邺城等地。
龐德呢?曹操一開始便給他食邑300戶,這可是不小的恩賜,并且沒給龐德實習期,直接做了将軍,随之帶兵打仗。
公元219年,關羽北伐襄樊之地,龐德義無反顧做了援軍先鋒大将。在關羽水淹七軍之後,龐德被關羽所擒,當時關羽因為龐德英勇,且他的兄長、還有舊主馬超都在成都替劉備效力,是以想要勸降龐德。
然而,關羽卻遭到了龐德的怒罵。而且,龐德還把劉備也大罵了一番。稱,劉備假仁假義,實不可成就一番大事!其實在龐德内心,已經看透劉備,他之是以收取馬超,就是看中了馬超的能力,随後呢?肯定會架空馬某的,龐德他可不想成為下一個馬超。
同時,龐德跟關羽說,劉備并非曹操對手,無論地盤,将才,軍資、糧草包括戶口,無論比哪一樣,劉備都是最終的輸家。是以,自己甯願死在關羽刀下,也不願意降劉備。
五、馬超投降劉備之後,真的是無怨無悔嗎?
馬超,西涼大将,曹操評價馬超武藝不在呂布之下。當年也是馬超,讓曹操上演了割須棄袍、奪船避箭等精彩故事。
對于馬超的本事,劉備他是非常清楚的。于是在劉備攻打成都之前,便私下給馬超寫信,信上稱自己願意資助馬超部分精兵,然後也願意讓馬超加入自己的團隊。但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馬超必須帶兵幫忙把成都給拿下。
攻城拔寨,那可是馬超的強項,于是走投無路的馬超,便投奔了劉備。
那麼,馬超在投奔劉備之後,他真的沒有後悔過嗎?其實則不然,劉備雖然把馬超的官職給提升起來,但是卻隻是讓馬超遙領臨沮侯,雖然是骠騎将軍,但是手底下卻沒兵沒将,這怎麼玩?
擺明了,劉備這是想徹底架空馬超,對于劉備來說,馬超這輩子最大的價值就是挺自己稱王,稱帝,然後就是帶兵打進成都。做好這兩件事情之後,馬超的好日子也就到來了,不但随時需要擔心自己的安危之外,還得事事小心,小心自己的言行,甚至連句抱怨都不敢發。
在馬超投奔劉備7年之後,憂郁而死。
臨死之前,寫了一封書信給劉備,信上的大概内容就是托劉備照料馬岱,讓他繼承自己馬氏的血脈。不過,馬超在信中也提到了4個字,這4個字就足以表明了馬超在投奔劉備之後的生活态度。
馬超說了哪4個字呢?“餘無複言”,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真是無語了。馬超雖然前面指了曹操,但是很明顯,馬超也同樣是暗指了劉備,畢竟這封信是給劉備寫的,而不是給曹操的。
其實,從馬超被劉備架空的事實來看,如果龐德、還有張魯,他們二人如果同樣投奔劉備,他們的最終結局恐怕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特别是張魯,他的五鬥米教或許就從此消失。或許這也是龐德、張魯為何不敢投降劉備的原因。
而張魯所創立的五鬥米教,在曹魏滅亡之後,他的勢力仍然被保留下來,一直到西晉,東晉。五鬥米教都發展非常好,而這一切或許都應該歸功于張魯當年明智投奔曹操之舉。如果當年張魯投奔的是劉備,或許世間就不會有五鬥米教了。
簡而言之,如果龐德、張魯都投降劉備,說不定到最後他們都會成為犧牲品,如果利用價值不大就會被架空。說到這裡,還有人認為劉備是一個仁義之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