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曆史上感情比較好的帝後,則必須要提一個人。有一位柴氏,曾是後唐莊宗李存瑁的妃嫔,後來李存瑁因為興教門之變而亡,後唐也覆滅了,他的妃嫔都被遣散出宮,而已經變成寡婦的柴氏隻好回家投奔自己的父母。那麼之後這位柴氏如何?

說起來也是一件傳奇的事情,柴氏與父母夜宿旅館的時候,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男人。男子一看就是個練家子,長得雄壯高大,英俊不凡。柴氏一見到他便暗生情愫,主動請求父母要嫁給他。兩人結親後,柴氏沒過幾年便香消玉殒,而這個男人日後竟然成為天子。貴為天子的他沒有立其他女人為後,而是選擇了已經薨逝的柴氏。
他就是後周太祖郭威。其實郭威不僅隻娶過這一位寡婦,他後宮中總共三位妃子,都曾經是别人的妻子。這隻是一件趣聞,聊以慰藉,但是郭威的皇帝生涯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柴氏之是以一眼能夠看中他,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外表。他在位期間,廢除苛政,任用賢才,勤儉節約,為後面的北宋的盛治打下了經濟基礎。
如果你未曾聽過郭威的姓名,那麼對于花和尚魯智深,肯定是有印象的。魯提轄為了替金家父女報仇,假借買肉而将鄭屠夫打死。這個故事的原型就是郭威,郭威少年的時候曾在節度使李繼韬手下做親兵,因為李繼韬特别寵信他,是以他早年的時候也比較任性。有次他喝多了酒,見市場上有個賣肉的屠夫在欺負一個乞丐,于是借着買他肉的名義罵他。這屠夫也是個惡霸,一身橫肉。兩人互相不服氣,屠夫挑釁他,說他手上空拿着把刀,連砍都不敢砍一下。結果醉醺醺的郭威就抄起刀把他殺死了。
當然,郭威的下場要比魯智深好太多了,因為他受寵,李繼韬沒怎麼懲罰他就把他放了。他先後在李存瑁、劉知遠兩位皇帝的手下做事,并為後漢政權立下汗馬功勞。但是當劉知遠死後,他兒子劉承祐忌憚郭威等老臣功高蓋主,于是指使自己的心腹去謀殺郭威等人。結果鎮甯軍節度使李弘義反而倒戈告密。郭威知道此事後,便逐漸生起反心。之後劉承祐居然以他妻兒老小作為威脅,這直接導緻郭威反叛,可以說,如果不是劉承祐作死的話,說不定郭威還不會造反,後漢也不會是以而滅亡。
不過朝代的更疊本身就是曆史的規律。廣順元年 (951年),47歲的郭威擁兵自重,很快把後漢的政權掀翻,并建立了後周政權。由于他本來就是布衣出身,是以非常注重民生。他曾經在朝堂上說:“我是個窮苦人,得幸為帝,豈敢厚自俸養以病百姓乎!”他減免了群眾的賦稅,放寬鹽、酒的生意禁令,并将亂世中許多無主的田地分發給未占有田地的流民,把流民編入戶簿。施行一段時間後,群眾們都聽聞了郭威的美名,那些在别國受苦的百姓,紛紛湧入後周所在的中原地界。
且他雖然為武将出身,但是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善待文人,非常重視谏官之言,而且很注重文化培養,這和之後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非常相似。他曾經說:“朕生長于軍旅之中,不懂得學問,也不精通治國安邦的大計,文武官員有利國利民良策的就直接上書言事,千萬不要隻寫一些粉飾太平的無用話。”能夠廣納谏言,又何愁沒有人才可用呢?
為了推行儒學,郭威親自去拜訪了孔廟和孔家後人,善待後人并修築了很多孔廟。不過雖然他倡導的是儒學,在治國方面卻是偏向于法家和道家的思想。這從他修改後漢苛刑、寬待百姓就可以看出來。而且他本來就出身貧賤,自然不懂得以貴族大家為中心的儒學思想,之是以推崇儒學,隻不過是看重其中的仁愛之說罷了。
尤其是當他卧病在床臨死之時,他并沒有立自己的親生兒子為儲君,而是選擇了自己的養子柴榮繼承皇位。這位柴榮實際上是他的侄子,因為文武雙全,被郭威看重,收為養子。他之是以立柴榮為儲君,一是他确實有治國之才,二是因為自己的皇後早逝,他不願意立妃嫔的兒子為儲君,隻願意承認一位皇後。世間很少有這樣癡情、忠誠的皇帝,且他立自己的侄子,并不符合傳統的立嫡立長規矩,這也可以從側面印證,他并不尊崇儒學。
可惜,他最終未能完成霸業就抱憾離去,他的義子柴榮不負他重望,将後周治理的井井有條,延續了他的治國理念和思想,但是柴榮在位僅僅五年就去世了,留下自己七歲的兒子和重臣趙匡胤。柴榮之子根本無法擔當重任,沒過幾年就禅位給趙匡胤,這之後就開啟了風光無限的北宋時期。
如果說北宋是經濟高度繁榮發展的昌盛時期,那麼它的前身後周絕對功不可沒,因為在後周時,郭威奠定了經濟和法律基礎,而柴榮在位時期已經着手開始準備統一各國,雖然在北伐遼國的時候突發疾病而死,不過也為趙匡胤的統一大業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轉載僅供思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問題,請背景留言,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