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課程》
見諸筆墨 | 達于心靈
不可一日無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國書法 | 最高藝術
神品 | 見其字如聞其聲:此墓志方筆折沖,雄渾有力
北魏碑刻《元定墓志銘》,全稱《景穆皇帝之孫使持節侍中征南大将軍都督五州諸軍事青雍二州剌史故京兆康王之第四子廣平内史前河間王元泰安諱定君墓志銘》。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十一月十九日刻。
1922年于河南洛陽西北高溝村出土。曾歸三原于右任。現存陝西西安碑林。志高52.7厘米,寬52.7厘米。正書。十三行,行十四字,共156字。黃立猷《石刻名彙》、王壯弘《六朝墓志檢要》等書著錄。趙萬裡《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收入圖版。近年《中國書法大辭典》、《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均收入。
北魏的書法傳承着漢晉書風,依托于共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并融入本民族的精神内涵與審美取向,最終形成一種剛毅、質樸、勁健、豪邁的書風。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稱南北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躍,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
當代魏碑第一人孫伯翔先生專注于北碑。其提出了許多精彩觀點:
“品酒醇醨迥異,學書碑帖無町”。著世的名碑、名帖皆為傳世之瑰寶,永取不竭,後學者可任其所愛擇而學之。循序而進,由古而尋我,千萬不要重碑而輕帖,也不要揚帖而抑碑。
學書當學法,學法當從古入,這個道理似乎都承認是源流之理,毋庸置疑。我們講的從古入手,強調以名碑、名帖來作為法則深學,不是任何一種都可作為法源,比如無名的或以刀代筆的小墓志、小造像、刑徒磚以及竹簡、木簡,一般的寫經等等。隻能取意,悟其天趣,不能做法。學隸書的隻取漢簡為法,不臨禮器、曹全、張遷諸名碑;學魏碑的隻把重點放在以刀代筆的小石刻,不以張猛龍、始平公、張黑女、鄭文公、論經書詩為宗,雖是學古,卻是歧途。
學書多源流之分,我們當以學源為主,先人的流可以兼取,但不能本末倒置。就碑學而論,清代中葉,碑學大興,造就了如鄧石如、張裕钊、趙之謙、康有為等諸多巨匠,他們的成功目标是經源頭而取,辟成自己的流派,各自成宗。我們也應該像他們那樣,當從源頭起,有為之士再辟流,如果學魏碑隻取趙之謙或康有為,學隸書的以鄧石如為法,舍其源,學其流不是上乘之見。
書藝之妙,皆在于思,線多了的字要着眼于點,點多了的字要着眼于線。執筆于手,巧悟于心。
北朝書法藝術的形成是多元素的,是漢文化與鮮卑文化的融合,是外夷文化沖擊華夏本位文化的結晶。北朝書法堪稱由夷變夏而複歸夏的“勇士”,這“勇士”的遺風影響着唐宋,慕外文化意識又充實了本體文化的正宗,北魏書法由隸而始,入楷而終。
元定墓志正書原刻高清欣賞

書法 發現心靈的美好
思接千載 視通萬裡 心遊萬仞 精骛八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