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動講述百年考古的故事

生動講述百年考古的故事

《考古一百年:重制中國》:楊泓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

将各時期文物和曆年考古發現串聯起來,點、線、面結合,透物見人、知人說物,向讀者呈現了一幅中國考古學絢麗缤紛的畫卷

适逢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之際,楊泓《考古一百年:重制中國》一書出版,向讀者呈現了一幅中國考古學絢麗缤紛的畫卷。

該書将各時期文物和曆年考古發現串聯起來,點、線、面結合,透物見人、知人說物。八章内容貫穿史前至宋代各個時期,基本囊括中國考古學的主要工作範圍。較之此前著作,作者補充了二裡頭遺址、秦始皇陵百戲俑坑、西漢長安壁畫墓等諸多近三十年來的重要考古發現。不同于以介紹器物類“國寶”為主的通俗讀物,該書還涵蓋城址、宮殿、寺塔、石窟、陵墓、長城等遺址,同時穿插介紹中國田野考古學發展史,視野更為開闊。

作者非常注重文字的可讀性。全書開篇,便寫長城“修長的軀體從中國的東北蜿蜒伸展向西北,綿亘萬裡,靜靜地凝固在山巒荒漠之間”,深沉而又富有畫面感。又如寫弓箭使用和細石普及,從後羿射日的傳說入手,使看上去冰冷的遠古遺物變得生動起來。再如“秦律重制人間”一節,将所征引的十條秦簡原文悉數轉譯為現代漢語,以便讀者了解。這樣的寫作風格讓《考古一百年:重制中國》讀來代入感強、毫不生澀。作者仿佛帶領我們以先民習慣的姿态,從一件彩陶壺的口部俯身鳥瞰盛開在壺肩的八瓣花;以一位鑄劍名師特有的精準,檢視望山一号墓越王勾踐劍雙刃兩度曲弧的線條;或者一起和着唐詩的韻腳,步量唐長安城的街市宮坊……

把考古學知識講生動,離不開作者閱讀古物時秉持的獨特眼光。介紹商代藝術,不僅用“細讀”方式解讀青銅器,還有新意地分析玉器的溫潤靈動。從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兔上,作者提取出上下兩條平行的弧線,由此判斷工匠先是制作了一件玉璧,再等分出三件扇形玉玦。玦形的玉坯通過精雕細琢,就成了跳躍的兔兒。如此一來,約三千年前那位不知名的玉雕匠人的制作過程,曆曆如在眼前。本書講述方式通俗生動,卻并不意味着迎合“淺閱讀”,在具體細節上認真考究,展現出一位考古學家的嚴謹态度。

《考古一百年:重制中國》見證了一位考古寫作者的堅守。楊泓數十年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部,從20世紀50年代起,這個規模不大的編輯部,曾集合了一批資深學者,是彙集考古發現的“資訊中心”。其他學者涉足較少的普及性寫作,是楊泓用力最深的領域之一。内行人都知道,能夠用淺白語言将高深道理通透清晰地講出來,必須對事物有徹底認識,還要有寬闊的眼界和靈活多樣的表達能力,真可謂“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考古一百年:重制中國》這樣以詩性語言全面介紹中國文物與考古是一種可貴的探索。期待更多中國田野考古學者深入淺出地與公衆分享學術收獲,展現中國現代考古學的人文情懷。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28日 20 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