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聞所未聞的西漢滑石獸面

聞所未聞的西漢滑石獸面

西漢滑石獸面,湖南省博物館藏

西漢滑石獸面

長19.2厘米,寬19.4厘米,厚1.6厘米

1978年湖南省溆浦縣馬田坪56号墓出土

該獸面呈淺灰色,近圓形,兩眼圓睜,鼻梁寬大,兩眉上伸出變形雙角,額上雕刻一菱形下連橢圓形物,内有一雙手上舉抱頭、雙膝半蹲的小人。獸面下部闊口獠牙,上唇圓弧,露出8齒,兩側各有一獠牙,無下颔,整個面部有4個圓形小孔,面部表情威武可懼。

滑石獸面是湖南溆浦、常德漢墓中出土的一種特殊的随葬物,雕刻非常精細,多采用透雕、浮雕等手法,顯示出很強的立體感。獸面與人面的形态相似,眼、鼻、口、舌、眉的分布十分合理,基本上是按人面的造型而設計。這類滑石獸面出土時多位于死者頭端,獸面上有釘孔,有的尚殘存鐵釘,說明它原來應是釘在棺椁的一端或兩檔上的,用于辟邪、防止妖魔鬼怪入侵,以保護死者亡靈。是以,滑石獸面對研究湖南漢代的喪葬制度與當地的禮俗有一定價值。

深入探索

一.滑石的性質

滑石是一種常見的矽酸鹽礦物,硬度較低,僅為摩氏1度,其比重也較輕,為2.7~2.8,一般呈乳白色。漢代是滑石雕刻的黃金時代,全國各地考古發掘、調查中,出土了大量漢代滑石雕刻藝術品,而湖南又是漢代滑石雕刻出土最多的省份之一。

為什麼湖南地區在古代會有這麼多滑石雕刻呢?這可能與湖南有豐富的滑石礦藏有關。《湖南通志·食貨志》記載:“道州出滑石”。道州是今天湖南永州市的道縣。據了解,湖南除道縣外,還有不少縣市也産滑石。由于這種石質的硬度低,容易加工雕琢,用它來制作随葬用的明器,是最理想的材料之一,而且滑石經打磨抛光後,具有潔白如玉的效果,故古人常采用這種石質制成冥器,作為陪葬品随葬。

二.滑石獸面的造型

從目前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滑石獸面多出土于湘西一帶的溆浦和常德漢墓。1978年在湖南溆浦發掘了西漢晚期和新莽時期墓葬46座,包括14件滑石獸面在内共出土滑石器104件。1973年常德郭家鋪M1出土滑石獸面1件,1977年常德南坪M3、M4出土滑石獸面3件。這些滑石獸面雖細部稍有差異,但形制大體相似,且表情誇張,面貌猙獰。

聞所未聞的西漢滑石獸面

1978年湖南溆浦馬家坪西漢墓出土的滑石獸面

下面我們通過兩件館藏滑石獸面具體來看看其造型藝術的特點:

1978年溆浦馬田坪M63出土,長19厘米、寬20厘米、厚1.9厘米。呈米黃色。獸面面形方正,面頰隆起,鼻梁隆起作半圓管狀,下端兩鼻孔也呈半圓管狀。雙眼近三角形,兩眼珠鼓出,兩眉上挑,呈外八字形狀,兩眉上伸出雙尖角,闊口,上唇作橫S狀,口與面等寬,有六齒,兩側各有一犬牙,整個面部有8個圓形小孔。面部表情肅穆。

聞所未聞的西漢滑石獸面

1978年溆浦馬田坪63号墓出土西漢滑石獸面 湖南省博物館藏

1973年常德郭家鋪M1出土。長26.5厘米、寬20.8厘米、厚1.7厘米。呈灰色。面部近長方形,鼻梁突起,下端有鼻孔,長橢圓形雙眼,面頰兩側各有一尖角,嘴小而凸,有上下唇,口内露出五小齒,有完整的下巴,兩腮突出且各有镂孔,顴骨演化成突起上曲的骨架,4個圓形小孔位于下巴處。頭頂有三個菱形突起,似三束辮發。面部表情怪誕。

聞所未聞的西漢滑石獸面

1973年常德郭家鋪1号墓出土東漢滑石獸面,湖南省博物館藏

以上兩件滑石獸面,雕刻非常精細,采用了透雕、浮雕等手法,顯示出很強的立體感。通過對滑石獸面的印痕分析,古人在雕刻這種獸面時,應先繪有一圖樣,然後将其貼于滑石闆上,再進行雕刻,臉面近于人面的造型,而五官卻采用了誇張手法,使它具有更強的藝術性。

三.滑石獸面與傩面具

從這些滑石獸面的造型來看,不由得使人想起為驅鬼祭神、逐疫驅邪、消災納吉所進行的祭祀活動——傩。傩面具與滑石獸面在造型上十分相似。

我國古代諸多的曆史文獻中有不少關于傩地記載。據《古今事類全書》記載,颛顼之時就有了傩祭的活動。周代還專設官員負責傩的祭祀活動,如高承的《事物紀原》記載:“州官歲終命方相氏率百隸索室驅疫以逐之,則驅傩之始也。”伴随傩祭而産生的面具,亦是豐富多彩、源遠流長。在一些地方出土和發現不少古代的面具實物和圖像,例如四川巫山大溪出土的浮雕石刻人面、甘肅永昌鴛鴦池出土的石雕人面、甘肅天水柴家坪出土陶塑浮雕人面、山東滕縣崗上村出土的玉雕人面等都是古時面具的代表。

傩面具起源于遠古的中原祭祀,是一種驅鬼除邪儀式。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距,通過對面具五官的裝飾和變化來表現人物的兇猛、猙獰、威武、深沉、奸詐、滑稽、和藹、慈祥等性格。據《周禮.夏官》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持矛揚盾,帥百隸而時傩,以索室驅疫。”在傩祭之風盛行的商周時期,為了在祭祀中獲得強烈的效果,主持傩祭的方相氏佩戴“黃金四目”面具。另外,在陝西漢中地區曾發現一批商代青銅傩面具,為鬼面,臉呈橢圓,面目兇煞,眼中有通孔,可供舞者窺視。耳有穿,鼻有孔,五官位置與人面相近,顯然系巫師跳神所配之面具。這種青銅面具,形象猙獰可懼,用以驅逐邪鬼瘟疫,古代也用以沖鋒陷陣,以驚退敵人。這批滑石獸面造型上與此類面具十分相似,也是有長角、大眼、張嘴、露齒、面目猙獰,表情誇張。故而,從造型上來看,滑石獸面的起源與傩面具有一定關系。

聞所未聞的西漢滑石獸面

四川巫山大溪64号墓出土浮雕石刻人面

1959年四川巫山大溪64号墓出土的浮雕石刻人面,高6厘米,寬3.6厘米,厚1厘米,造型簡約、古樸,平面呈橢圓形,材質青色有紋理,質地細膩光潤。面部居佩形中心作正視狀,并以陰刻線圈出瓜子形的輪廓。以兩個圓圈琢出雙目,瞳孔如豆,鼻梁垂直且短,口形誇張似作伸舌狀,無雙耳。由于面形縮居整體造型之中,使人聯想到褓褓之嬰的神态。造型頂端有兩個供穿系的橢圓形穿孔,更增添了裝飾美感。屬距今6000~5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晚期遺物。

聞所未聞的西漢滑石獸面

甘肅省永昌縣鴛鴦池50号墓出土石雕鑲嵌人面

石雕人面像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距今4000年前) 永昌縣鴛鴦池出土 高3.9厘米,寬2.6厘米,厚0.8厘米。石雕用白色帶有褐色斑點的白雲石料磨成,呈橢圓形,上部有一穿孔,制法為先刻淺槽,再鑲以骨飾,眼圈鑲白色骨環,眼睛為黑色眼珠,鼻、口鑲大小不同的骨環。

聞所未聞的西漢滑石獸面

甘肅天水柴家坪出土陶塑浮雕人面

1967年天水柴家坪出土的陶塑人面,殘高25.5厘米,寬16厘米,細泥紅陶質,塑工相當細膩,額上有隆起的披發,眉弓清晰,耳垂有穿孔,作張嘴欲語狀。

四.滑石獸面的用途

根據滑石獸面出土情況分析,有的出土于墓坑内棺的一端,有的出土于棺室的兩側。出土滑石獸面的墓葬一般規模較大,而且随葬品也非常豐富。一般一座墓葬僅出土一件滑石獸面,但也有同時出土兩件。另外,滑石獸面的一些部位,如眉部、臉部、鄂部及鼻子兩側或嘴角上都有一些小圓形穿孔,其中個别出土時穿孔内還殘存有已鏽蝕的鐵釘。從上述情況分析,滑石獸面原是釘在棺椁的一端或兩檔上的,其用途是辟邪、防止妖魔鬼怪侵入到棺内來,以保護死者亡靈。

随葬鎮墓獸的目的是保護墓主人不為鬼神所侵害,這種習俗在春秋戰國楚墓中就非常盛行,如湖北當陽、江陵,湖南長沙、常德等地的楚墓中,就出土各種不同形式的鎮墓獸。楚式鎮墓獸的頭頂上有鹿角,面部雙目鼓出,或口吐長舌,神态怪誕,這種鎮墓獸埋葬于墓中,其目的是為了保護墓主人的靈魂不為鬼神所侵犯。在長沙馬王堆1号墓中出土的黑地彩繪棺,外表繪有一百多個形态各異、怪誕奇幻的神怪和神獸,其用意是保護死者和逐疫驅邪。因而溆浦、常德等地西漢晚期至東漢時期出土的滑石獸面,也應是楚地遺風的一種延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