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畫聯盟丨中國山水畫的古今之變

點選:“收錄于話題”分類,查閱全部。

提示:圖文資訊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圖檔并不确定作品之真僞,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僅供大家共同分享學習,如作者認為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核實後立即删除。

書畫聯盟丨中國山水畫的古今之變

李可染《萬水千山圖》

2019年,有兩件億元級中國書畫跻身于全球前20件最貴拍品行列,即趙孟頫《緻郭右之二帖卷》手卷和李可染《萬水千山圖》,但中國書畫的價值被世界尤其是西方低估,仍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裡無法改變的現實。

這其中,山水畫是中國人的情思哲辨中最為厚重的沉澱,它承載着國人的哲思、寄托、理想、德性追求、人生體悟、家國情懷,卻被西方看作簡單的風景畫。

事實上,從傳說中的遠古時代走來的中國山水畫,在短短百餘年間,便曆經三次曲折而跌宕的變革。

在繼往開來、辭舊迎新之際,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名譽主任、上海美術學院特聘教授薛永年對中國山水畫的古今之變、尤其是近百年來的變革做了一次清晰地梳理。

他主張以鑒定學、文獻學為基礎,發掘新材料,立體化把握曆史的生動性與豐富性,積點成線,重新梳理曆史線索,從風格與内涵、功能與創造、藝術與社會諸多因素的具體聯系,說明藝術演變的來龍去脈;在跨界研究中不忽視藝術本體,強調“立足于優良傳統而不固步自封,認真學習西方而不邯鄲學步”,“為中國美術立言”。

書畫聯盟丨中國山水畫的古今之變

清 姜筠 山水 1899

在薛永年看來,研究中國山水畫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中國山水畫不同于西方風景畫,它直接表現自然,也間接表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中國山水文化有豐富含義,包括政權、祖國、家園、宇宙、曆史、人格等;其功能也有多種,有城市化與鄉村記憶,有對大自然發自内心的敬畏,也有歌頌把滄海變成桑田的人類功績,以凸顯改造自然和創造曆史的滿足。

關于中國山水畫的構成,其一為意境,包括情景交融、象外意與意外妙等;其二為丘壑與位置,如一樹一石的造型、三遠中的空間關系、書法式的空間關系;其三是筆墨與設色,包括骨法用筆、書畫同法、筆精墨妙、随類賦彩等。

古代山水畫之變

中國山水畫發端于六朝,成熟于唐五代,此後成為卷軸畫的大宗。

在千餘年的發展曆程中,中國山水畫一直在變,有所謂“山水畫,始于吳,成于二李”、“荊關董巨一變也,李劉馬夏一變也,大癡黃鶴又一變也”等說法。

書畫聯盟丨中國山水畫的古今之變

清 王翚 溪山紅樹圖

由于古代中國一直處于農業文明之中,較少外來文化的刺激,山水畫的多次新變,隻是在同一文化中的時代風格之變,其文化觀念始終如一。

直到20世紀,古老的中國在内因外力的共同作用之下,走向了工業社會、資訊社會。富國強民的時代願望,以及由此而來的西學引進,既豐富了山水畫的題材、改變了山水畫的功能、方法、面貌,也改變了山水畫中人與自然的關系。

百年山水第一變——清末到三十年代中葉

清朝末年,西方的視幻觀念因為講求焦點透視和物體明暗,增加了如臨其境的真實感,進一步被宮廷和民間繪畫接納。印象派借助光學成果豐富了色彩感覺,也對中國山水畫發生了小範圍的影響,出現了晚清山水畫視覺觀念潛變的代表吳石仙、留學畫家視覺觀念變化的代表金城、高劍父等人。

書畫聯盟丨中國山水畫的古今之變

徐悲鴻 廣西賀江景色 1938

到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主流學界猛烈批判文人畫傳統,提出改良或改革中國畫的任務,西畫中講求科學法則又明白易懂的寫實主義成為引進主流。

在引進西方寫實主義、批判摹古傾向的同時,還大力提倡寫生,促進了引西入中派的西式寫生,也推動了借古開今派的“古法寫生”與“師造化”的傳統回歸。

書畫聯盟丨中國山水畫的古今之變

張大千 巫峽清秋 四十年代

這股改革中國畫的思潮,還推動了寫實作風為主的引西潤中派的形成,這一派畫家參考西方風景畫的視覺觀念,推動山水畫的非視幻境象朝着視幻境象演變。

(提示:點選小程式進入畫廊)

百年山水第二變——從抗日戰争到文革結束

中國山水畫“變師古人為師造化”之後,接着迎來“變林泉之心為經世緻用”、“變傳統題材為現世題材”、“變天人合一觀念為人定勝天觀念”的變化。

近百年來,繪畫領域對摹古的批判、對寫實主義的引進、對寫生基本功的重視、對師造化傳統的回歸,不僅把畫家引向了真正的創作源泉,而且在挽救民族危亡與振興中華的時代使命下,以藝術為人生為宗旨,以表現時代精神為要求,着眼于大衆生活,突破山水畫的原有題材,賦予了山水畫新的功能。

書畫聯盟丨中國山水畫的古今之變

張憑 忽報人間曾伏虎 1964

曾參加辛亥革命的高劍父等嶺南派緻力于關乎國運民生的題材,趙望雲關心農村疾苦的題材,成為經世緻用的先驅。

但從根本上變革傳統山水畫的文化觀念,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五六十年代實作的。在這一時期,畫作強化了人對自然的主宰地位,突出了人類的曆史與現實在自然環境中留下的印迹,不再以“天人合一”的觀念表現個體的精神在大自然中的逍遙,而以“物我兩分”的觀念表現人類在自然環境中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時也改變自然的面貌。

畫家們開始追求新的意境與筆墨,包括山河新貌意境、革命聖地意境、領袖詩詞意境和祖國山河意境。

百年山水第三變——從新時期至今

改革開放以來,随着繪畫功能與閱聽人的改變,史無前例地突破了中國山水畫的題材,也給中國山水畫發揮更全面的功能、表現更豐富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可能。

人們開始認識到人定勝天并沒有完全實作。畫家可以畫改造自然的豪情,也可以畫未被認識的自然所感到的神秘和未經人工改造的自然景觀;可以描寫“與天奮鬥,其樂無窮”,也可以“山川使餘代山川而言”地畫令人敬畏的大自然,通過創造大自然的崇高境象,表現頂天立地的民族魂魄,歌頌偉大的祖國。

書畫聯盟丨中國山水畫的古今之變

李可染 江山無盡 1982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些畫家開始疏離以改造山河為特點的意識,轉而緻力于在大山大水中灌注沉雄博大的民族文化精神,描繪前人沒有涉獵過的山水,表達在更廣大的非實有時空中的天地創生。

同時,西方藝術又一次的沖擊和新潮美術的興起、日漸取得成效的現代化建設對自然生态的改變,導緻山水畫觀念和山水畫面貌又一次變化,進一步拓展了山水畫的題材,豐富了山水畫的精神内容,更寬泛地實作了山水畫的功能。

書畫聯盟丨中國山水畫的古今之變

王顧宇 王藝 匠心築夢--建設中的天眼 2018

比如:為祖國河山立傳的大山大水、開拓審美領域的區域山水、表現時代脈搏的寓意山水、讴歌民族精神的山水古木、西式視幻空間的突破與廣袤的宇宙時空、個人内心空間的開掘、城市山水與園林想象突破與寫實的筆墨肌理與吸收平面構成的圖式等,反映出當下的時代主題和審美趣味,表現充滿文化自信曆史内涵和奮進的時代面貌。

當下,山水畫家越來越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革命文化與先進文化傳統,警惕市場經濟大潮的負面作用,把小我融入大我,将個人心象與祖國河山時代氣象緊密相連,堅持寫生與創作相結合的曆史經驗,承擔起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讴歌新時代的使命。

小結:

縱觀中國山水畫的變化,既畫所見又畫所思所想的山水畫是中國的獨特創造。

百餘年來,劇烈的社會變革與文化轉型左右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回顧20世紀以來的中國山水畫之變,既可以看到審美領域的深入擴大,又可以看到藝術手段的豐富完善。但山水畫之變的曆史情境,并不是脫離世界環境地由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進而走向資訊文明,而是既處于挽救危亡、振興中華的社會體制的變革之中,又在總體上處于西方強勢文化價值觀念的擴張之下。

是以,諸如藝術題材的“出世”與“入世”、藝術基本功的“臨摹”與“寫生”、藝術源流的“師古人”與“師造化”、藝術境象中的“造化”與“心源”、“圖真”與“造意”、藝術精神的“群體意識”還是“自我表現”等成為一再被畫家學者們思考與實踐的問題。

中國山水畫經過了三四十年代對古代傳統的突破,又經過了新時期對五六十年代的反思,新時期形成的多元化的創作格局,這些新時代的新氣象,都是反複總結曆史經驗的必然結果。

點選:“收錄于話題”下一篇,翻頁閱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