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續航變短、充電排隊……新能源車主過冬有點愁

現代快報訊如今,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切換到了 " 過冬模式 "。寒冷的天氣,對于新能源車主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電池的續航變短讓車主吐槽 " 太難了 "。日前,更是爆出有些城市的電動汽車充電樁 " 一樁難求 ",車主要淩晨 4 點起床排隊去充電。12 月 27 日,現代快報記者探訪了部分南京各充電樁集中設定點,發現南京雖然沒有出現 " 一樁難求 " 的尴尬局面,但是新能源車車主們卻也是真實感受到了冬季的 " 裡程焦慮 "。

【探訪】

南京部分新能源充電樁使用 " 冷熱不均 "

12 月 27 日,現代快報記者前往 6 個新能源充電樁集中設定點,發現各個充電點位 " 冷熱不均 " 明顯,有的充電點位車位緊張,有的則是閑置。

續航變短、充電排隊……新能源車主過冬有點愁

△虹悅路停車場内充電的車輛

中午 12 點半,在南京雨花台區虹悅城旁的虹悅路停車場上,兩排新能源車正在充電,其中有計程車、網約車,也有私家車。20 個新能源車停車位,隻有兩三個車位空閑。正在車内等待充電的網約車司機王師傅告訴記者," 這個時候用車的人少,正好趁這個時間,把電給充滿了,晚上可以多跑點。"

續航變短、充電排隊……新能源車主過冬有點愁

△下午 2 點,夫子廟充電站有 3 輛車在充電

下午 2 點,現代快報記者來到秦淮區小石壩街上的夫子廟充電站,有 3 個充電樁可用,已經全部占滿。不一會兒,有網約車司機來問:" 還有樁可以充啊?" 一旁的停車管理者和他擺擺手," 找其他地方充電吧!" 不過,司機小張還是決定排隊等待。

采訪中,網約車司機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一般上午 11 點至下午 1 點是網約車充電的高峰期,司機們會選擇這個時間段吃飯和休息。他家住在建康路附近,屬于老舊小區,沒有條件安裝充電樁。他一般下午就近找時間補電,晚上 10 點以後在家附近充滿電。

續航變短、充電排隊……新能源車主過冬有點愁

△龍蟠南路附近一處停車場共有 8 個充電樁,有 2 輛車正在充電

下午 3 點多,現代快報記者來到龍蟠南路附近的一處地上停車場,鄰近住宅小區,共有 8 個充電樁,隻有 2 個在充電。停車場從業人員告訴記者,其中 1 輛就是附近小區的私家車主,平時也有網約車司機臨時來充電。停車 1 小時内免費,1 小時後需要收費 5 元。因為涉及到停車收費,加上充電費用偏高,這裡幾乎不排隊。

續航變短、充電排隊……新能源車主過冬有點愁

△紅星美凱龍廣場上閑置的充電樁

而在雨花台區的紅星美凱龍廣場充電點位上,近 30 個新能源車充電樁,隻有兩三台車在此充電。在位于西城路上的某住宅樓内部停車場,雖然設定了新能源充電樁,但同樣鮮少有人問津。

車主心聲

冬季續航降低,新能源車主加深“裡程焦慮”

雖然就探訪情況看來,南京的新能源車充電樁還沒有像其他城市一樣,達到 " 一樁難求 " 的狀态。但在采訪中,車主們也表示,天冷導緻電池續航能力降低,也加深了自己的 " 裡程焦慮 "。

"現在的網約車裡,快車很多都是新能源車了,因為省油錢,劃算。電車雖好但也有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續航問題。" 網約車司機倪師傅告訴記者:" 目前網約車充滿電可以跑 300 公裡左右,但是到了冬天,車子一開暖氣,必然占用部分電能,緻使電車續航裡程縮短。冬天跑個 150 多公裡就得充電了,充一次電還得等一到兩小時。"

小張開網約車 4 個多月了,他算了一筆賬," 我這個車,夏天的時候開空調,每天電費大概是 40 多塊錢。現在冬天,一個是續航短,一個是開空調制熱,每天電費大概 70 多塊錢。" 專車司機費師傅也有同樣的苦惱。" 新能源車續航太短了,帶不動,像我們經常需要跨市往返的,跑一段就得充一次電,那哪受得了啊。到了下雪天,我們更是不敢上路。"

其次,充電樁的損壞問題。賽虹橋商會大廈的保安白大爺表示,這棟大樓平時也就是參會人員出入,很少有人跑到這來充電的,是以充電樁一直處于 " 半荒廢 " 的狀态。" 這些充電樁原本是能用的,但是現在這上面的二維碼都被風化了,還有破損的,掃碼掃不出來,根本沒法用 "。記者也看到,充電樁周圍全是落葉,甚至一旁還被人堆上了輪胎、花盆等雜物。

新能源車為什麼會在冬季略顯 " 乏力 " 呢?現代快報記者請教了專業人士。" 新能源車所使用的基本為锂電子電池,其運作方式主要是通過離子的遷移,來存貯或釋放能量。一旦進入低溫環境,離子在通過電解液電極界面時,行動就會變得緩慢。" 業内人士解釋," 通俗一點來形容,那就是冬天離子也乏了,想冬眠,這個時候給電車充電,是比較困難的。"在這種情況,車主就需要增加充電的頻次,來保證車輛可以正常行駛。

【解讀】

業内專家

充電樁“冷熱不均”,源于快充需求大但樁位不足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南京目前共有各種類型的新能源車 6 萬多輛,提供公共服務的充電樁 26454 根。不僅如此,南京在居住區為私家車主配建的充電樁已經達到 7000 多根。

" 眼下,南京确實有公共場所充電樁存在‘冷熱不均’的現象,大多數是營運車輛在排隊快速補電。" 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顧大松認為,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公共場所多數布置的是快充樁,需要電力增容,有些地方不具備增容條件或者沒有布置多個樁的空間,這就會導緻需求大的地點樁位不足。如果等待時間過長,司機可以從充電 App 上查詢擷取附近的快充、慢充充電樁的資訊,合理安排休息或者吃飯時間進行充電。

據悉,針對建設充電設施,南京交通部門正聯合工信、建委、發改、規資、房産、供電等多個部門,研究讨論關于居住區充電設施建設的相關指導意見。在這個意見中,拟要求建立小區要 100% 預留充電樁安裝條件。而對于存量小區,對物業也具體要求:一旦居民申請辦理,原則上不得無故拒絕,如果要拒絕,必須書面回複,注明明确的理由。

與此同時,南京正在布局換電模式。根據日前工業和資訊化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啟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南京是國内首批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綜合應用試點城市之一。以某新能源品牌私家車為例,已經在南京設立了多個換電站,針對使用者開展換電服務。

顧大松介紹,在南京,針對營運新能源汽車的換電站即将啟用,針對少數汽車品牌電池進行換電業務。這一模式對于營運的新能源車來說非常友善。不過,業内對于換電模式的争議非常多,比如前期啟動需要高昂的費用,司機能否接受高于充電費用的換電費用等,這些都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統進行解決。

實習生 鄭童欣 現代快報+記者 季雨 蔡夢瑩 李娜 文/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