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科院之聲報道,近期我國國産晶片傳來好消息,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龍芯3C5000伺服器CPU的研制,據接受,龍芯3C5000 CPU内部內建16個高性能的龍芯LA464處理器核,其綜合性能接近市場上主流伺服器CPU産品的水準,可以滿足雲計算、資料中心的性能需求。

龍芯3C5000,國産晶片再進一步
龍芯中科成立于2010年,是由北京政府和中科院共同牽頭出資,目的是将中科院計算所研發的龍芯處理器市場化運作,龍芯處理器已經問世20年,其主要的CPU産品在能源、交通、金融、教育等行業獲得廣泛應用。
而這次誕生的龍芯3C5000,龍芯自主指令架構已經實作了完全自主、技術先進、相容生态三方面的特點,其中包含将近2000條指令。
此前,龍芯中科釋出的3A5000CPU,作為桌面級CPU,性能逼近市場主流x86産品,而且,龍芯處理器除了CPU核心是自研的意外,還有GPU核、記憶體控制器和PHY、高速IO接口控制器和PHY等上百種IP均自主研發,是國産晶片之光。
國産晶片面臨的困境和現狀
我們都知道,CPU是晶片裡技術壁壘、生态壁壘幾乎最高的一個領域。在全球計算機領域,CPU商用市場基本被Intel、AMD兩家占據,我們在這一領域幾乎沒有主導權。加上國産CPU市場佔有率過小,知名度不夠等情況,國産CPU的推廣非常困難。
從價格上說,一般使用者會覺得,國産是CPU比英特爾、ADM還存在差距,那麼他們的售價也應該比這些産品便宜才對,但事實上,由于國産晶片CPU閱聽人小,大多數使用者并不買單,銷量又低,研發成本又擺在那裡,平攤下來每塊CPU成本并不低,還不算管道費用以及存儲、運輸等額外的支出。
而對于英特爾、AMD來說,動辄數百萬以上的銷量,這就導緻如今的國産CPU價格甚至比這些國外CPU産品更高。國産CPU的成本很難降低,當成本降不下來,性能也不如國外同類産品的情況下,普通消費者基本不會支援。
好在,如今的國産CPU開始打破這個生态系統,龍芯也開始相容模式,能運作一些Windows程式,未來随着龍芯能運作的程式越來越多,市場中也定會有龍芯的一席之地,不過,通過市場來帶動國産CPU技術的疊代與發展,這将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