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李伯秋生于遼甯遼陽,年少時,他就踏上了一條革命之路,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日軍首先所侵略的地方就是我國東北地區,日軍将東北地區變成了一個侵華的視窗,并且修建了不少軍事基地,養精蓄銳,達到以戰養戰、侵略其他地方的目的,李伯秋在這個過程中,目睹了不少日寇的惡行,是以心生報國大志。
随後,他考入北平師範大學,還成為了“一二九”愛國運動中的一員,到1937年,全面侵華戰争爆發的時候,他就已經成了山東地區的一名軍委了。

解放戰争時期,李伯秋率領山東解放軍前赴後繼,迎擊敵人,在東北野戰軍成立後,李伯秋成了這支野戰軍中三縱隊的統領,并且率領野戰軍參與遼沈戰役等大型戰役,收複了我軍不少重要的失地。他還擔任了40軍118師政委等職務。
1947年,國民黨軍事隊伍中,有一位進階軍官名為陳誠,他大搞“機動防禦”、“重點防禦”,試圖用這樣的方式消滅共産黨的軍隊。當時,李伯秋部隊的統領名為韓先楚,想要打敗陳誠所率領的蔣軍第53軍,為了能夠殲滅敵人,還将幾位一級幹部召進小四平裡的一所學校,在這裡開了一個簡單的會議,想在這個會議裡面,了解其他人對于作戰的看法,綜合意見,李伯秋也在這群幹部之中。
有一個人發言,但是他的說法并不理想,和韓先楚原先設想的“遠端奔襲”相悖,韓先楚不由有些失望,他看了人群裡面的李伯秋,認為他平常思維活絡,連忙點名問他有何高見。
李伯秋此時是7師政委,還曾經因為群衆運動被《東北日報》報道,他沉思半晌,提出自己的想法,令韓先楚都眼前一亮,原來他是想通過遠端奔襲,先對威遠堡進行打擊,但是沒必要先打西豐,因為西豐本身防守比較薄弱,共産黨軍隊若是攻擊西豐,那就是在國民黨軍隊的意料之中,起不到奇襲的作用,對我軍的損失更大,是以他綜合提出的意見認為,應該先打威遠堡,更加有利于3縱接下來的作戰,而韓先楚也認為他的想法有一定可取之處。
在解放戰争時期,李伯秋用自己的冷靜和機智,解決了不少難題,也最終迎來了戰争的勝利,1949年,他随着野戰軍部隊一同入關,看着新中國的五星旗幟獵獵飄揚,升入了北京的上空。
建國後,美軍磨刀霍霍、暴露出攻占北韓的野心,中方也對着北韓派出軍隊,希望能夠遏制美軍的陰謀。李伯秋成為了其中一支軍隊的政治部主任,率領軍隊早早地進入北韓戰場,并且接連經曆了第一到第五次戰役,貫穿抗美援朝全過程,可以說,為了這次戰争的勝利,李伯秋率領軍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5年,39歲的李伯秋年紀輕輕,就成為了開國少将,獲得了應有的榮譽。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他從軍中離開,步入地方參與政治工作,成為遼甯省委書記,不過,他在十年特殊時期,犯下了一些過錯。
1977年撥亂反正後,風氣逐漸轉好,而李伯秋等曾在動亂時期犯過錯的人也遭到了處理。1986年,李伯秋失去了黨籍、軍籍,雖然他曾經有過一些錯誤,但是畢竟他還是革命時期的功臣,是以他獲得了跟師級幹部相同的待遇,生活也一直都有所保障,他就這樣波瀾不驚的度過自己的餘生。
直到1990年,他的事件經過調查之後,組織上認為他并無過錯,都是遵循的當時的政策路線,是以他重新被恢複榮譽,還重新被補授了“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可惜的是,如果他本身沒有執行過“左”的政策,那麼按照他在戰争歲月裡面所做出的那些貢獻,他完全可以獲得一級勳章,但是因為後來的功過相抵,他隻能獲得“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當然,對于晚年的他來說,他已經看淡這些事情,平靜對待生活,2005年,他在沈陽合上雙目,享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