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學家史景遷去世:他在幽微之處展現中國曆史的深刻|新京報專欄

史景遷擅長用聚焦個體命運的叙述方式,揭開宏大中國曆史變遷的一角且文筆優美,這使得他的著述讀起來充滿人情味與故事性。

▲12月26日,曆史學家史景遷逝世。視訊/新京報書評周刊

文 |趙清源

據新京報報道,著名曆史學家、耶魯大學榮譽教授史景遷于當地時間2021年12月26日辭世,享年85歲。

史景遷在耶魯大學攻讀博士時,從導師、明清史學家房兆楹那裡收獲了自己的中文名字,意為“學習曆史、景仰司馬遷”。他也許不會想到,這個寓意深遠的名字将會在多年後譽滿全球。而他,也被視為費正清之後第二代漢學家中的代表人物,與孔飛力、魏斐德并稱“美國漢學三傑”。

漢學家史景遷去世:他在幽微之處展現中國曆史的深刻|新京報專欄

▲2005年11月15日,美國史學大師史景遷下午結束行程,上飛機前參加妻子金安平的新書發表會。圖/IC photo

小切口書寫中國的“大曆史”

史景遷1936年生于倫敦北郊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曾先後受教于溫切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上世紀60年代赴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博士期間,他完成了研究中國曆史的重要轉向。

他有兩個導師,一個是費正清最得意的學生芮瑪麗,另一個是明清史學家房兆楹。至于為什麼要研究中國,史景遷曾表示:“因為中國曆史非常複雜。我熱愛曆史,喜歡人物,喜歡研究人物之間的關系。”

他的史學研究領域頗為寬廣,集人物、社會、政治和跨文化交流研究于一體,從不同角度展示中國曆史縱橫交錯的方方面面。他擅長用聚焦個體命運的叙述方式,揭開宏大中國曆史變遷的一角,并且文筆優美。這使得他的著述讀起來充滿人情味與故事性。

我們知道,由于史學界緻力于将曆史學上升為一門科學,因而嚴格遵守史料的準确性和叙述曆史的客觀性,緻使大部分史學著作都艱澀難懂,讀者僅限于專業的研究者。

在這種學術寫作背景下,史景遷在史料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采用文學的叙事手法,真實地再現了曆史背景,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内心,使之成為有血有肉的人物,大大增強了其史學著作的可讀性。這是非常難得的。

在史景遷的筆下,既有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帝王——康熙,亦有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王氏——山東一個不知名小縣城郯城的無名農婦;既有來華西方人記錄的中國經曆——《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也有用國際眼光考察中華文明的作品——《利瑪窦的記憶宮殿》。

可以看出,無論是選題還是曆史書寫,史景遷都在努力通過對細小史料的挖掘與描寫來建構或揭示其主旨。從小的選題環節切入,一步步鋪陳編織渲染,最終形成宏大的曆史架構,這是史景遷著史的一大特色。

他曾說,自己之是以經常撰寫一些獨特的曆史題材,并不是心中預先有了一些理論與宏大設計,而是完全相反,他的頭腦中總是充滿着“暗示、圖像、場景與聲音”等細節。而一旦某種細節吸引了他要被确定為曆史題材時,那麼之後他便沉醉于書寫“這些個别事物之間的内在聯系、互相影響,以及這些事物存在的整體曆史環境”。

漢學家史景遷去世:他在幽微之處展現中國曆史的深刻|新京報專欄

▲史景遷作品《前朝夢憶》封面圖。

讓西方讀懂中國

雖然史景遷的作品不乏對史料的尊重,但仍有不少人認為,其作品與“曆史小說”界限模糊,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在描述曆史的過程中,采用了“想象”這一為當代曆史學家所禁忌的手段來還原曆史。比如,王氏死前的夢、胡若望歸家後與孩童的對話等,都是無可否認的純粹想象和虛構。

史景遷的想象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整合斷裂的資料,這一類想象多以可靠的史料為根基,串聯起史料中的“空白區域”;移情重演,以人類經驗的相通性,對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勾畫;叙述手法上的添枝加葉、烘托氣氛,增加作品的可讀性,史景遷作品中的想象主要是這一種,也是其作品最易引發争議的地方。

但是,這并不意味着史景遷的叙事曆史就是一種曆史小說,因為這與曆史小說的“想象”并不相同:其一,講述的人物信而有征,都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而不是虛構人物;其二,主要故事情節有資料支撐,既沒有張冠李戴,也沒有天馬行空地肆意虛構。

這些想象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充分考慮讀者接受因素而加上的,其主要效果便是,拉近了讀者與所述之事的距離,甚至還可産生共鳴,即使抽掉所有這些想象的細節,也并不影響其對曆史的主要學術觀點。他運用曆史想象,隻是為了在曆史學法度允許的範圍内更好地描述事實。

在研究與寫作中,史景遷亦傾力講述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作為一個在美國研究中國曆史的英國人,史景遷本就處于跨文化的語境中,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在英語之外,他還通曉漢語、法語、意大利語和拉丁語等多種語言,這使得他的曆史作品充滿了跨文化交流的張力。

在史景遷的妻子、同為曆史學家的金安平看來,丈夫的書之是以在西方受到歡迎,是因為“用美妙的文體提供了一種西方讀者讀得懂的方式”。在這個意義上,人們不難了解,史景遷在傳播中國曆史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通過對那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的描寫,構成了一個豐滿真實、具有時代意義的中國。

新京報特約撰稿人 |趙清源(媒體人)

編輯 | 李潇潇

實習生 | 韋柳伊

校對 | 趙琳

點選下方公号名片,閱讀更多精彩觀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