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歲讓梨的孔融長大後怎麼樣了?

那日,小孩放學給我講“我們道德與法制老師說,古時候有個小孩叫孔融,他吃梨的時候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自己專門挑小的吃。我以後也要把大的蘋果給你吃,我吃小的。”

“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可謂深入人心,是為了讓人學習“長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禮儀之道,但曆史要辯證地看,作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的孔融,且不說是不是真的讓過梨,即使他真讓過,他自己大概也不會想到,自己讓個梨,後人給寫進了三字經和教科書,成為“尊師敬長”的典型案例!

孔融作為東漢(25-220年)末年建安七子之一,才華是有的,治國理想政治抱負也是有的,并且也不是你我凡人能比的,但是他的為人确實是很有争議的。後世曆史愛好者,總認為孔融讓梨,可能因為家長和私塾先生就是這麼教的,社會風氣就是這麼要求的,當時也沒有聯考制度,私塾先生和家長都囑咐過了,孩子你想出仕嗎?好好包裝自己,等着舉孝廉。

長大後的孔融怎麼樣了呢?

孔融(153-208年,56歲),184年31歲入朝為官,建安七子之一,是個社會名流。成長過程中有以下主要事件:

(1)十歲,獨自拜訪洛陽名士李元禮,強攀親戚關系,說孔子和老子是好朋友,是以孔李兩家就是親戚。無論哪朝哪代這種抖機靈在有些地方吃得開,在有些地方吃不開,你得有真本事才行。當時太中大夫陳韪評價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有才能”,本意也是好心提醒孔融這孩子,低調點,别總耍小聰明,不可口無遮攔, 孔融馬上接話:“那陳韪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要不現在怎麼混得這麼差?)” ,據說在場之人都笑了,那是因為他還隻是一個10歲的孩子,10歲的孩子能抖這樣的機靈還是蠻聰明的。但假設這個記錄是真實的,一個孩子,諷刺自己的長輩且是太中大夫,合适嗎?

(2)16歲的孔融害死了他的哥哥孔褒。孔褒好友張儉因獲罪到孔褒家避難,孔褒不在家,16歲的孔融就自作主張收留了孔褒。後被舉報,孔家獲罪。據說孔融孔褒孔母三人争相赴死,以至于當值者不得不請示朝廷,朝廷下令殺他哥,咱不知道朝廷那個皇帝的腦袋是不是讓門擠了,要是依照現在的法律肯定是誰幹的誰有罪,要這樣,曹丞相日後可能會少很多煩惱,可朝廷偏偏就治了哥哥孔褒的死罪。這個故事,講朋友義氣保護良臣(張儉)都是對的,但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機關,在機關,你一個下屬,不要随便替自己的上司和上級表态做決定,否則會死人的。

(3)56歲他害死了全家。史料記載是,184年,孔融入朝為官,是個剛正不阿的清官,後來多次得罪董卓太師,遭太師嫉恨,被放到北為北海國相(小官),頗有一些政績。但是跟曹丞相這樣的大佬比,他還是顯得才氣粗略了些。董卓完蛋後,196年,曹操在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孔融來到許昌,在朝中做官。要不怎麼說孔融才氣粗略些呢,沒有曹丞相維持朝政,他孔融可能還要在北海呆着。此時的他,身為建安七子之一,已是名士領袖,喜歡發表公共言論,抨擊時事,尤其是喜歡罵曹丞相一家,據說四海之内的名士都服氣他!在許昌的時候,他自己政治軍事水準有限,但看不慣雄才大略的曹操全家,罵完了曹操罵曹丕。

《後漢書·孔融傳》 :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纣,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你看你看,孔融的嘴巴多能嘚吧。曹操問他“武王伐纣,以妲己賜周公”來自哪本書?孔融說“這故事是我自己随便編的!就為了諷刺你曹操父子!”

反正吧,文人有的毛病孔融都有,文人沒有的毛病孔融也有,最後沒事就發表對曹丞相名聲不利的言論,曹丞相忍無可忍,208年也“想當然耳”地編了個理由,決定殺了他。孔融有沒有為了自己活下去而服軟不知道,但是他為自己的孩子求情了,希望放過自己的9歲小兒和8歲小女, 孔融沒想到的是教育出的孩子都是狠角色,小女毫無懼色地說‘大人,豈見覆巢之下,複有完卵乎?’凜然赴死。“傾巢之下無完卵“經典成語就此誕生。

當時,很多所謂正派名士都認為曹丞相是竊國賊,是以孔融雖然缺乏曆史發展的眼光,但是他之于曹操的對抗,是符合傳統忠國忠君之道的,也該為後世傳誦。

是以,看待孔融,要保留一些曆史辯證的眼光,畢竟史料記載也不見得就是全面的,後世解說也有後人的偏好。流傳千年的正面人物,自然有其光輝偉大異于常人的一面,不然早就淹沒于曆史的滾滾車輪下了。

四歲讓梨的孔融長大後怎麼樣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