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90年徐向前逝世,兒子向中央提出要求,為何中央不能全都同意?

中國現代的革命戰争起源于南方,國共兩黨的許多将帥都是南方人,而

徐向前

元帥則是二十位開國将帥中唯一的北方人。

能文善武的徐向前曾創造了軍中的18個第一,建國後本該功成名就的他,卻依舊保持着戰争年代樸素的生活,也被稱為“布衣元帥”。

1990年徐向前逝世,兒子向中央提出要求,為何中央不能全都同意?

1990年9月21日4時21分,徐向前因病逝世,享年89歲。

在徐向前逝世前曾告訴兒子徐小岩自己的遺願,希望中央能夠同意。

徐向前去世後,徐小岩向中央轉達了父親的遺願,然而中央卻回複:

“這三條我們不能全都同意。”

那麼徐向前在臨終前究竟向中央提出了怎樣的要求呢?為何中央沒有全部同意呢?

分析敵情,獲得多次戰争的勝利

1929年5月徐向前受中共中央委派,前往鄂東北根據地開展軍事鬥争,為建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立下赫赫戰功。紅四軍就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1931年1月紅四軍由紅一軍和紅十五軍組成,全軍共有1.2萬多人。

徐向前先後擔任紅四軍參謀長等職務,在戰争中,他的指揮位置總是在影響戰鬥全局最緊要的地方,是以子彈時不時的會從他的頭上、身旁飛過。

紅四軍建立的時候,“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敵人經過一個多月的進攻作戰,被迫轉為守勢。中共鄂豫皖臨時特委決定轉入戰略反攻,将失地收複回來。

1990年徐向前逝世,兒子向中央提出要求,為何中央不能全都同意?

1931年1月26日紅四軍派出第十師兩個團的兵力圍攻磨角樓,以第十一師和第十師的另一個團作為預備團,以此達到吸引敵人出兵支援的目的。

國民黨和紅四軍的戰士們在磨角樓激戰了一整天,當敵第十三師的援兵到達的時候,我軍打援部隊頑強阻擊,經過三天的激戰後,敵援四處逃竄,磨角樓據守的敵人也被我軍全部殲滅。

戰鬥結束後,紅四軍共殲滅敵軍1000多人,繳獲槍支彈藥1000多支,這也是鄂豫皖紅軍第一次有計劃地運用“圍點打援”戰術所取得的勝利。

打了勝仗後徐向前沒有很開心,因為他認為這一仗我軍和敵人隻是打了個平手,沒有占到一點便宜。

軍上司同志有的人主張既攻占磨角樓,又要去打敵援,最後決定由軍長帶兩個團的兵力進攻,徐向前帶一個師和另一個團為預備隊,攻城或者打敵援。

然而攻堅部隊傷亡比較慘重,無奈之下隻好将預備隊的力量陸續用上去。就在這個時候麻城敵軍四個團來支援,徐向前組織去攻打援軍,但兵力實在是有限,僅僅殲滅敵援500多人。

徐向前認為磨角樓雖然被攻克了,但戰果卻沒有他想象中的理想。

1990年徐向前逝世,兒子向中央提出要求,為何中央不能全都同意?

在總結磨角樓戰鬥中,他曾指出: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用個把團圍點,再集中五個團的兵力在野外打援兵,隻要吃掉前來支援的敵人,再解決點上的敵人就能夠取得理想的結果。打仗最忌的就是平分兵力,不講戰術,而磨角樓之戰就是最好的教訓。”

通過總結磨角樓戰鬥的優缺點,鄂豫皖紅軍用活了“圍點打援”的政策,在調動敵人于運動中加以消滅的作戰思想指導下,取得了黃安、潢光等一系列戰役的完美勝利。

1933年2月進入川陝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遭到了四川軍閥田頌堯38個團共計6萬多兵力的“三路圍攻”,敵人企圖把紅軍消滅在大巴山下。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徐向前吩咐下去擺開扇形運動防禦陣勢,指令部隊一邊攻打步步逼近的敵人,一邊向後方撤離。當紅軍戰士撤退到川陝根據地後方的通江空山壩的時候,開始張網等待敵人。

國民黨軍隊還以為我軍戰士貪生怕死,便步步緊跟,殊不知這一切都是徐向前的戰術。

在敵人進到我軍設下的埋伏圈後,他們慌忙亂竄,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在這個時候徐向前指揮紅軍集中兵力向敵人進行反擊,一舉打垮敵左縱隊。

1990年徐向前逝世,兒子向中央提出要求,為何中央不能全都同意?

徐向前(左一)

敵中、右縱隊見左縱隊被我軍一網打盡後,不再繼續前進,而是倉皇逃走。此時徐向前趁機擴大戰果,猛烈追擊敵軍,也獲得此次戰役的完全勝利。

這場戰役共打了4個月的時間,殲滅敵軍2.4萬人,繳獲了大量的槍支彈藥,補充了我軍的軍備庫。

最重要的是狠狠打擊了敵人的嚣張氣焰,創造了收緊陣地、集中攻擊的戰例。

由于我軍頻頻打敗敵人,這也導緻敵軍不甘心就此慘敗,于是在1933年年底,國民黨軍劉湘又集合25萬兵力,兵分六路“圍攻”川陝根據地,并揚言要在3個月内将我軍完全消滅。

大家都知道敵人在兵力和武器方面是很有優勢的,盡管如此,我軍也絲毫不懼怕。徐向前在得知這件事後沒有緊張,而是認真分析敵情,随後決定采取決戰防禦的辦法,依靠各個地方的武裝和群衆收緊陣地。

在收緊陣地的過程中,我軍選擇一些地勢兇險的地方修建工事,一來這些地方易守難攻,二來也友善發揮我軍擅長夜戰近戰的優勢。

經過4期逐次收緊陣地和運動的反擊,最終紅軍主力集中收縮在縱橫僅一二百裡的萬源地區,實行決戰防禦。

1990年徐向前逝世,兒子向中央提出要求,為何中央不能全都同意?

徐向前(前排右二)

萬源保衛戰是一場非常危險的戰鬥,徐向前不僅要指揮戰士們和敵人展開激烈的戰鬥,他還要在指揮的最前方,反複強調硬着頭皮也要和敵人厮殺。

最終紅軍戰士在糧彈稀缺的情況下,和敵人激戰了整整20多個晝夜,才擊退敵人的多次進攻。

“狠”“硬”的徐向前

全面抗戰爆發後,徐向前前往八路軍擔任129師副師長,不久後轉入太行山區指揮抗日遊擊戰,也指揮了著名的響堂鋪伏擊戰。

1938年4月,徐向前率領部分八路軍前往冀南創立抗日根據地,創造出一大片平原抗日根據地。

随後徐向前揮師東進,建立了山東抗日根據地,在此進行了大大小小共計2000多起戰鬥,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嚣張氣焰

1940年夏天,徐向前奉命傳回延安,後來擔任陝甘甯晉綏聯防司令部的副司令員。1943年春天,徐向前受命擔任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在他擔任校長期間為奪取抗日戰争的最後勝利,培養了不少優秀的指揮員。

1990年徐向前逝世,兒子向中央提出要求,為何中央不能全都同意?

解放戰争時期,徐向前擔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一副司令等職務,他曾帶病指揮山西戰場的作戰。在短短兩年内,就率部進行了運城、晉中、太原等戰役,徹底消滅閻錫山軍隊的主力,解放了山西全境。

别看徐向前外表溫文爾雅,甚至有些腼腆,但他在戰鬥中卻是十分勇猛的。

徐向前在為紅四方面軍總結的五字戰鬥作風中,将“狠”和“硬”作為最重要的兩個方面。

徐向前剛到鄂豫皖擔任副師長的時候,師長已經在戰場中犧牲了,部隊也隻有黃麻起義留下的300多名戰士,最重要的是這些戰士還是由農民組成的。

第一次帶隊上陣的時候,敵人的機槍掃過來,許多沒有戰鬥經驗的戰士們紛紛抱頭倒下躲避子彈,隻有徐向前一人站在那裡不動,他也是以在部隊中樹立起威信。

在這以後,哪裡有激烈的戰鬥,哪裡就會出現徐向前拿着駁殼槍的身影,他的警衛員也經常因為在戰場上找不到師長而被上級批評。

當時手槍連的連長秦基偉曾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過:

“在戰鬥中,我們都摸到一個規律,那就是哪裡的戰鬥任務最艱辛、最危險,徐總指揮就會出現在哪裡……”

曾經擔任紅四方面軍第13軍政委的李先念也曾回憶說:

“向前具有十分驚人的軍事膽略,從來不知道恐懼是什麼。越是大仗、難打的仗,他越是生龍活虎、倍感興趣。”

而紅四方面軍以擅長打硬仗和惡仗而著名,這和徐向前的指揮風格是分不開的。

1990年徐向前逝世,兒子向中央提出要求,為何中央不能全都同意?

徐向前曾強調:

“打殲滅戰就是要對敵人狠,對自己指揮的部隊,在殲滅敵人的行動上也要狠,不要害怕累、傷亡和消耗。”

“當你覺得自己很累、很苦的時候,往往也是敵人最受不了的時候,如果你能夠堅持下去,繼續和敵人對抗,那麼勝利的必将是你!”

1948年3月到5月,徐向前率領大約5萬的兵力朝着臨汾發起進攻。徐向前身上的這股狠勁也在臨汾戰役中發揮得淋漓盡緻,臨汾易守難攻,素有“卧牛城”之稱。

在臨汾戰役動員會上,徐向前要求在指揮戰鬥時要實行戰術愛兵,盡量減少傷亡。

攻堅戰第一階段,敵人憑借着堅固的工事和強大的火力,使攻城部隊遭受嚴重傷亡。徐向前在回憶錄中寫道:

“我們面對困難一定不能慌張,要冷靜下來,絕對不能被一時的困難打倒。不拿下臨汾,絕不收兵!”

就在這個時候前線指揮員給徐向前打來電話,要求搭雲梯,實行強攻,這一戰術遭到了徐向前的反對。徐向前認為如果用這個辦法攻城的話,将會給部隊戰士們造成極大的傷亡,要珍惜每一位戰士的生命。

1990年徐向前逝世,兒子向中央提出要求,為何中央不能全都同意?

葉劍英、徐向前等人

徐向前說:

“我們要将每位戰士當成自己的親兄弟,當成自己親生兒女一樣愛護。大家換位思考一下,老百姓在艱難之中仍将自己的孩子上交給國家,如果蠻幹,不講究戰術的話,我們怎麼對得起那麼多信任我們的老百姓呢?”

當戰鬥進入到關鍵時刻的時候,中央讓徐向前抽出三個旅的兵力北上晉中。徐向前接到中央的指令後雖然有些震驚,但他還是堅決服從上級安排,立刻吩咐下去。

徐向前調整部署,發動緊急動員令,号召全體指戰員要頑強、堅持下去,隻要再堅持最後五分鐘,就能取得勝利。

在徐向前的果斷指揮下,攻城部隊連續工作27晝夜後,形成了兩條長約1000多米直抵城下的坑道,并在坑道的盡頭裝有18000斤的炸藥。

随着徐向前的一聲令下,隻用一瞬間,就将堅固的城牆炸開兩個50多米的缺口。8縱23旅首先突入城内,戰争結束後該旅被中央軍委命名為“光榮的臨汾旅”。

曆時72天的臨汾攻堅戰最終取得勝利,進而再次證明了“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戰場法則。

1990年徐向前逝世,兒子向中央提出要求,為何中央不能全都同意?

徐向前和妻子

一生簡樸的徐向前

徐向前一生簡樸,從不以權謀私,更不會為親人開後門。

1949年4月,山西太原解放,反動軍閥閻錫山統治了38年的太原終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閻錫山十分重視和老鄉的關系,他經常将老鄉籠絡到自己的門下,并委以重任。

徐向前的老家和閻錫山的老家僅僅相隔一條河,徐向前率令戰士們進入太原城後,城内流傳了一句不是很好聽的話。

這句話很快就傳到了徐向前的耳中,他對從業人員說:

“我們是共産黨,和閻錫山是不一樣的,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符合革命的原則。”

徐向前的兩個姐姐來到太原,和許久不見的弟弟相聚。在此之前兩個姐姐曾将自己的兒子交到徐向前的手中,讓他帶着兩個外甥去參加八路軍。

徐向前沒有因為他們是自己的外甥就多加照顧,反而将他們放到打仗最多、最激烈的部隊。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兩個外甥在和日軍作戰的過程中,為國捐軀了,徐向前是以對兩位姐姐心懷愧疚。

1990年徐向前逝世,兒子向中央提出要求,為何中央不能全都同意?

徐向前一家

當姐姐們知道徐向前成為大官後,便找上門對他說:“你現在當了大官,看在你兩個外甥的面子上,也讓我們沾沾光、享點福吧。太原城裡那麼多東西,就拿出一兩樣給我們就好。”

徐向前雖然心中充滿歉意,但他卻沒有同意兩位姐姐的要求,他說:

“我這個司令和閻錫山不一樣,我們很窮。閻錫山是一人當官,雞犬升天,我們共産黨的幹部不管官再大,也是人民的勤務員,是為老百姓辦事的。既然你們來了,就在太原城多住幾天吧,吃穿和我一起,你們就會知道共産黨的官是怎麼一回事了。”

兩位姐姐和徐向前同吃同住幾天後才知道,原來弟弟還是之前的弟弟,并沒有因為當了大官就變得不一樣,他還是人民的公仆。于是兩位姐姐什麼東西也沒要,也沒有和徐向前提任何要求,直接回家了。

1955年授銜儀式上,國家根據每個人的資曆和功績,為他們授予相應的軍銜,

徐向前被授予開國元帥軍銜

1990年徐向前逝世,兒子向中央提出要求,為何中央不能全都同意?

毛主席和徐向前

如果有了解的小夥伴就會知道我國最高軍銜是元帥,僅有10人,而徐向前能夠成為十大元帥之一,其能力也是不弱的。

盡管徐向前成為開國元帥,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等職務,但他仍沒有利用自己的身份作威作福,相反還和戰争年代那樣樸素。

徐向前的身體一直都不是太好,但他在生活上從不要求中央給自己特殊的照顧,甚至還主動聯系組織降低自己的标準。

按照規定,元帥家中應該配有兩輛汽車,一輛吉姆車,專門供首長使用,另一輛為華沙車,是臨時有事使用的。然而當兩輛車剛送到徐向前的家門口,他就讓從業人員送一輛回去,并立下規矩,妻子和孩子們上班上學都不能用車。

除此之外徐向前還拒絕國家每個月給自己發放的幾十元補助,吉姆車老了,國家要給他換一輛新的,他也是不要的。徐向前就是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做一個表率,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

臨終前提出三條請求

徐向前雖然自己和家人生活得十分簡樸,但他卻始終關心着黨和人民。

1990年徐向前逝世,兒子向中央提出要求,為何中央不能全都同意?

新中國成立後,徐向前家附近有一個部隊大院,每周都會播放一次電影,讓戰士們放松放松,徐向前知道後便和大家一起觀看。

不過慢慢的徐向前發現,每當自己去大院看電影的時候,全體指戰員都會起身歡迎;如果自己去晚的話,電影則會推遲播放,這也影響了指戰員們的正常觀影。

對此徐向前對部隊的幹部說:“我是來看電影的,和所有戰士們一樣都是觀衆,你們如果再這麼客氣的話,我下次就不來了。”

從這以後徐向前踏入部隊大院後,再也沒有全體起立以及熱烈的掌聲了,隻有一雙雙尊敬的目光注視着他。

徐向前認為在戰場上真正勇敢,被稱為英雄的應該是戰士們才對,軍隊幹部要明确樹立為兵服務的思想。

徐向前帶領的部隊之是以能保有極強的戰鬥力,在各個戰場上都立下赫赫戰功,與他這種愛兵的指導思想是分不開的。

徐向前經常說:

“我們活着的人應該常常想想那些為革命犧牲的同志,如果那些同志沒有犧牲的話,今天的将軍和元帥都應該是他們的!”

1990年徐向前逝世,兒子向中央提出要求,為何中央不能全都同意?

徐向前晚年

1956年,管理局考慮到讓徐向前冬天更暖和一點,便給他送來一塊新的地毯。徐向前開完會回來見到新地毯後沒有開心,反而要求秘書将他送到剛剛建好的三座門招待所,并強調說:

“現在我們國家還很困難,一分錢都應該用到建設上去!”

地毯送走了,喜歡在地毯上玩耍的女兒不明白爸爸為什麼要這麼做,她問:“爸爸,你把地毯送走了,那我去哪玩啊?”徐向前說:“地上,坐在地上涼快,玩起來才舒服呢!”

女兒小時候不明白爸爸為什麼這樣做,直到她長大後才明白,一個革命的家庭就應該始終心有大我。

徐向前十分牽挂傷殘老兵和烈士後人的生活,并對家人和從業人員做出規定,對于他們的困難,一定要進行妥善的安排和解決。在徐向前的關心和幫助下,不少烈士的子女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和照顧。

徐向前曾在山區上司過土地革命戰争和抗日戰争,他也十分想念那裡的人民群衆,是以他常常接待從太行山、沂蒙山等革命老區來的人,并親切的詢問他們家鄉的生産搞得怎麼樣,日子還好嗎。

1990年徐向前逝世,兒子向中央提出要求,為何中央不能全都同意?

1983年,徐向前迎來了自己82歲的生日,秘書和家人說要給他做壽,他卻說:

“做什麼壽啊!不要忘了,現在還有很多百姓連褲子都穿不上,有很多家庭一家七口人,隻有六雙碗筷。”

秘書和家人聽到這裡紛紛沉默了,他們想着那戶隻有六副碗筷的七口之家,再也不和徐向前提及做壽的事情了。

徐向前為黨和人民鞠躬盡瘁,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最惦記的仍是黨和國家,他希望自己死後不給國家增添麻煩,還希望子女可以永遠對黨忠誠。

1990年6月徐向前住進了解放軍總醫院,8月5日徐向前嚴肅地和家人說:

“我現在病很重,說不了太多的話,我要向你們說的是,我死後一不搞遺體告别,二不開追悼會,三把我的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以及太行山。這是我留給你們的遺言,你們要永遠跟着黨走,說到做到……”

徐向前的子女們聽到這裡再也忍不住流下傷心的眼淚,并向父親表示:“爸爸,您就放心吧,您說的這些話我們一定會記住的!”

徐向前說過這些話後,病情急劇惡化,再也沒有說過其他的了。

1990年徐向前逝世,兒子向中央提出要求,為何中央不能全都同意?

徐小岩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因病逝世,享年89歲,中央很多同志都親自來吊唁。

徐向前唯一的兒子徐小岩向中央提出父親臨終前說出的三個遺願,請求中央可以圓了父親最終的心願。

不過中央經過商量後決定:

“徐向前同志不僅是你們的父親,還是我們國家的元帥,這三條請求我們不能全都同意,隻能同意最後一條。”

于是在中央的決定下,将徐向前提出的不搞遺體告别和不開追悼會改為八寶山送别徐帥。

按照徐向前元帥的臨終遺願,11月1日至10日,中央的從業人員陪同徐向前的親屬乘專機飛往徐向前生前戰鬥過的地方,撒放骨灰。

斯人已逝,但徐向前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展現的家風,作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财富,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弘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