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被俘不須改造國軍将領,長征圍剿紅軍晉升中将,建國後封廳官
在解放戰争中,不少國軍将領不識時務,和人民解放軍對抗到底,最後在戰場上兵敗被俘,這些當了俘虜的國軍進階将領,大部分都被送到戰犯管理所進行學習改造,随後,這批人員在關押期間表現良好,學習認真,積極的配合改造,思想上面有了很大的轉變,便分批次進行了特赦。

然而,也有個别國軍進階将領,雖然是在戰場上失敗被俘,他不僅沒進戰犯管理所,還直接在建國後成為行署委員兼交通廳廳長要職。他便是被人稱這川軍第一将軍的郭勳祺,在解放戰争期間的襄樊戰役中,國民黨第十五綏靖區司令康澤及副司令郭勳祺一起被俘虜,康澤送往功德林改造,郭勳祺則另有安排,随後立下功勳。
那麼,郭勳祺究竟什麼了什麼?他與我軍有什麼淵源呢?
郭勳祺,字翼之,外号熊貓,四川雙流人,早年參加入藏新兵,随軍西征,曆任排、連、營、團長,成為川軍第七旅旅長。他有2個外号,一個是因長的圓臉圓眼睛,被人稱為大熊貓,一個是因為作戰勇猛,被稱為莽娃。
當上旅長的郭勳祺,真正揚名的一仗,那便是1935年1月圍剿長征時中央紅軍的青杠坡之戰。
當時,中央紅軍占領遵義不久,蔣介石調集川黔滇湘桂數十萬大軍從四面八方向遵義地區合圍,阻止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六軍團會師,企圖在烏江以北、長江以南的川黔地區圍殲紅軍。
面對敵軍大兵壓境的嚴峻形勢,中央紅軍決定經赤水河西岸進四川,在重慶以西過長江,這時,郭勳祺率領的軍隊,尾追紅軍至土城以東地區,并盤踞在青杠坡周圍的山頂上,依着山勢構築了許多大大小小的臨時工事,企圖在此圍殲中央紅軍。
此時紅軍面臨前有阻敵,後有追兵,情況十分危急,為了消滅敵人的嚣張氣焰,打開北上通道,紅軍總部獲悉郭勳祺隻有4個團兵力,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在青杠坡一舉殲滅郭勳祺部,随後占據有利地形,擺開決戰架勢,青杠坡戰鬥正式打響。
青杠坡,位于貴州習水縣土城鎮東北約3千米處的一個村子,此地為大婁山的一條支脈,山勢陡峭,山巒起伏,坡地兩側較為開闊,形成一個狹長的葫蘆形山谷,是扼守川黔通道的咽喉,習水縣東皇到土城的必經之路也在此,是個打伏擊戰的好地方。
當天拂曉,紅軍隊伍首先向郭勳祺發動猛攻,雙方激戰于石高嘴、尖山子、老鴉山、猴子垭等高地,沒有想到郭旅占據南部更高地形拼命抵抗,戰鬥異常慘烈。紅軍經多次沖鋒,終于攻下郭旅第8團陣地,随即向永安寺推進。
永安寺當時是座兩層樓的小寺廟,是郭勳祺指揮所,這個時候,郭勳祺親率二個團,以猛烈火力襲擊紅軍,突破了5軍團陣地,一直打到白馬山軍委指揮部前沿,步步向土城逼近,而且敵人越打越多,紅軍強攻三四個小時未能擴大戰果,戰鬥形成拉鋸戰,雖然紅軍非常勇敢,無不以一當十,然而,敵源源不斷向這裡蜂擁而至,軍情萬分危急!由于遭受湘江之戰挫折後的紅軍不敢戀戰,便主動撤出戰鬥。
青杠坡戰鬥,紅軍殲郭勳祺部3000餘人,雖給予敵人重創,但我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紅五團政委趙雲龍等一千多名紅軍将士壯烈犧牲。如今,青杠坡村建有一座紀念碑,上寫長聯:青山埋忠骨,史冊載功勳,革命先烈,浩氣長存,永垂不朽;赤河育英傑,肝膽照天地,老區兒女,繼往開來,矢志不渝。當年在青杠坡戰鬥中受傷并在戰地醫院療過傷的張震将軍,題寫了“青杠坡紅軍烈士紀念碑”碑名。
青杠坡戰鬥,使屢戰屢敗的蔣介石大加欣賞,不由大喜過望,立即下令晉升郭勳祺為中将師長,統領川軍模範師,還給他冠上川中名将的稱号,此時飄飄然的郭勳祺更是赤膊上陣賣力攻打紅軍,不過,便有了随後紅軍便有一舉殲滅雙槍将王家烈的看家本錢兩個師又八個團,取得長征以來最大勝利的婁山關之戰。
抗日戰争爆發後,郭勳祺出川抗戰,在1937年南京保衛戰中,率部駐守長興及太湖西岸一帶,擋住了日軍瘋狂追擊的鋒銳,阻敵3日不能前進,分别與牛島貞雄的第18師團、末松茂治的第114師團及國崎支隊總計8000多日軍交戰,他曾經出其不意,迂回包抄了數百名鬼子,為了殲滅這支孤軍,郭勳祺親自帶隊沖鋒,被機槍掃中大腿,幾乎殘廢。是役以傷亡官兵逾千,自己負重傷為代價,完成了掩護淞滬戰場主力部隊安全撤退的艱巨任務,并斬獲日軍100多人的辎重聯隊,後來晉升50軍軍長。
解放戰争期間,郭勳祺出任第十五綏靖區副司令,負責防守襄陽、樊城一帶,結果中野猛将王近山發動襄樊戰役,一頓猛打猛沖,十五綏靖區司令康澤及副司令郭勳祺雙雙被俘虜。
随後,郭勳祺笑解恩仇,要為解放做點貢獻,決定回四川搞策反,雖然有風險,但憑舊友多,關系多,以中野敵工部的身份現身說法,向他的同學,戰友宣傳黨的政策,這些人包括南京空軍教練機司令劉牧群、總統戰地視察官金振聲,華中剿總高參楊續雲,川軍将領熊克武、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陳離、楊家幀、嚴嘯虎等人,成立西川人民保衛軍總司令部,自任司令員,促成和平解放成都。
郭勳祺為西南諸省的和平起義作出了重要貢獻。建國後,曆任川西行署委員兼交通廳廳長、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員兼交通廳副廳長、四川省水利廳副廳長、省體委副主任、省人大代表等職。1959年因病在成都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