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一位97歲的台灣老人顫顫巍巍地走上了法庭,這位老人是被台灣的一家銀行告上法庭的,令人奇怪的是老人一臉平靜,仿佛被告的并不是他本人。
老人被告的原因是他沒有交房租,他站在法庭上,認真地聽着法官的宣判。然而就在法官快要進行最終決判的時候,這位老人卻突然高喊道:
“我曾在戰場上消滅10萬日軍,如今卻要遭受自己人的審判!真是痛心啊!”
原來這位老人正是曾讓日軍聞風喪膽地響當當的人物,他也曾被日軍稱之為
“長沙之虎”
。
那麼這位老人的真實身份究竟是什麼呢?他為何淪落到如此地步?

早年追随孫中山先生
這位被告的老人名叫薛嶽,原名薛仰嶽,1896年出生于廣東省韶關市一個普通的家庭中,由于他出生的時候正值《馬關條約》簽訂次年,薛父深感民族危亡、中華奇恥,是以為自己的兒子起名為“薛仰嶽”。
薛嶽1907年進入保定陸軍學校學習軍事,3年後從學校畢業,和同學葉挺、鄧演達加入同盟會。
1914年二次革命後薛嶽加入中華革命黨,不久後恢複學生生涯,投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第二期,受訓兩年。從學校畢業後再入保定軍校第六期,和張發奎、鄧演達等人為同期同學。
1918年薛嶽還沒有從學校畢業,就加入孫中山先生所組的革命軍援閩粵軍,擔任總司令部上尉參謀。1920年9月随軍回粵,讨伐桂軍。1922年3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破壞革命,将鄧铿刺死,背叛革命的心日漸明顯。
4月薛嶽護送孫中山回廣東,設大學營在韶關,6月初薛嶽又護送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從韶關回廣州。
陳炯明
6月16日清晨陳炯明背叛革命,炮轟越秀樓、圍攻總統府,警衛團的葉挺堅守總統府前門,當時薛嶽擔任總統府警衛團第1營營長,他則負責後門的守護。
薛嶽的後門也是敵人進攻的重點,他多次擊退叛軍的進攻,叛軍打不過薛嶽,便想着斷水斷電,企圖将他們在房子裡困死。就這樣戰鬥持續了10多個小時,警衛團保護宋慶齡突圍。
葉挺全營在前方開路,薛嶽則率領機槍營殿後,他們冒着槍林彈雨掩護宋慶齡離開,前往嶺南大學校長鐘榮光所住的石屋,葉挺和薛嶽也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嘉許。
孫中山則在事變發生前登上了永豐艦,警衛被敵人沖散後,薛嶽帶着部分警衛團戰士來到主将永豐軍艦,繼續守在孫中山先生的身邊。不久後薛嶽奉孫中山先生的指令,和林直勉等人秘密前往廣西梧州請兵。
薛嶽請兵的程序并不順利,不過幸好有粵軍第四師的營長莫雄的幫助,這才與第四師師長關國雄取得聯系,召開了一個會議,商量出兵平叛的事情。
就在這個時候薛嶽突然得到粵軍許崇智部回師受阻被迫開往福州的情報,隻好暫停軍事行動。兩天後薛嶽秘密搭乘“大明号”輪船前往香港,再從香港轉向上海,進而向孫中山彙報廣西請兵的情況。
閩粵的新情勢迫使革命軍北伐計劃改變,10月18日孫中山在上海電令許崇智軍改為“東路讨賊軍”,許崇智擔任總司令,蔣中正擔任參謀長,薛嶽和李辛達、葉劍英被孫中山派往福州,擔任許崇智的“東路讨賊軍”總司令中校參謀。
1923年5月言嶺關戰役,薛嶽率部冒死沖殺,成功奪回言嶺關,擊敗陳炯明所帶領的叛軍,他再次收到孫中山的接見和表揚。
北伐戰争開始後,薛嶽擔任國民革命軍第1軍第1師師長,率部參加北伐,常常收到蔣介石的電令嘉獎。
獲得萬家嶺戰役勝利
抗日戰争爆發後,薛嶽在貴陽三次緻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請纓前往上海抗日,最終蔣介石無奈之下隻好同意。1936年9月17日薛嶽奉命前往南京,被任命為第19路軍總司令,歸第三戰區左翼軍總司令陳誠指揮,加入戰鬥序列。
劉行、羅店失守後,日軍分路向蘊藻浜等地進攻,10月8日薛嶽擔任左翼軍中央作戰區總指揮,在這些地方一守就是大半個月。
10月28日激烈的戰鬥擴至江橋鎮、小南翔等地,薛嶽指揮第19集團軍在竹園村和日軍展開激烈的鬥争,猛攻5次,這才失而複得,給敵人沉重的一擊,不過非常可惜的是薛嶽所在的部隊也遭受到了嚴重的創傷。
11月13日薛嶽将第15、19、23、9集團軍劃分為左翼和右翼防軍,然而還沒等薛嶽進行下一步的部署,日軍就從長江等地登陸,情勢十分危急。
中央軍原本打算憑借着錫澄線的堅固國防工事,和日軍決一死戰。薛嶽也表示:
“隻要長興、吳興方面可以穩守陣地,和南京附近的敵人做最後的鬥争,還不如在錫澄線。”
然而當幾十萬部隊朝着錫澄後方撤退的時候,卻受到了日軍的狂轟濫炸,加上道路坑坑窪窪的,十分不好走,他們行動還是比較緩慢的。當部隊到達目的地後,國防工事的鑰匙又不知道在誰手中,不能利用其阻擊敵人,是以在12月12日的時候,南京被日軍攻破。
薛嶽被打敗後沒有灰心喪氣,反而越挫越勇,他從錫澄撤退後,擔任第三戰區前敵總司令,整頓隊伍,準備和敵人再來一次對抗。
薛嶽根據當時“于戰略守勢中取戰術之攻勢”和“以正規軍防禦,以遊擊隊攻之”的作戰方針,首先從第19集團軍中抽調部分官兵組織遊擊隊,再建立機構,制定方針。
1938年6月到10月,我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對日軍進行有計劃的反攻戰略,戰場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所涉及的地區有安徽、河南、江西、湖北。
6月9日蔣介石頒布武漢衛戍區戰鬥序列,薛嶽擔任該衛戍區第一兵團總司令,不久後又調任為第九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
8月1日薛嶽奉命指揮南浔鐵路沿線和和鄱陽湖沿岸的防衛,以粉碎日軍從南面包圍武漢的企圖。9月中旬為了解除第101、106師團的困境,日軍第27師團向瑞昌、武甯進攻,貢獻茶陵園等地。
薛嶽看到這個情況後立即從南浔線正面調集主力部隊,以優勢兵力向敵人進攻,同時第160師也在三角尖等地殲滅700多敵人。
10月7日薛嶽指揮各路部隊發起總攻,直到10日該戰取得了勝利。
這場戰役曆經10個晝夜,全殲敵人4個聯隊,1.5萬餘人,蔣介石得到這個消息後十分高興,獎勵參戰将士5萬元。
萬家嶺大捷是武漢會戰最激烈、最驚心動魄的一戰,也是日軍進攻江南最大的一次慘敗,震驚了國内外,再一次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就連薛嶽的老朋友,新四軍軍長葉挺得知這個消息後很是高興,親自緻電薛嶽:
“恭喜你啊,聽到你獲得南浔大捷,殲滅了不少的敵人!”
1938年11月嶽陽失陷,湘北門戶洞開。薛嶽代理第九戰區司令長官後,便令部下拟定作戰計劃,經過實地考察與研究,決定以新牆河亘九嶺線為第一道防線,以汨羅江南岸沿線為第二道防線,構築湘北防禦體系,當時稱“薛伯陵防線”。
這個陣地線以東湘贛邊境也布有4個軍以上的力量,後來調整作戰計劃,增加撈刀河兩岸為第三道防線,方式是采取逐線抵抗,消耗敵人有生力量,将疲憊之敵誘至撈刀河兩岸,一舉包圍殲滅。
當薛嶽派去的偵察兵得到日軍調動兵力準備向向北進攻的時候,他立刻召集各軍指揮官和進階幕僚召開會議,決定采取最初制定的方案。會議結束後,薛嶽指令各軍做好戰鬥準備,将敵情随時密電報核。
薛嶽死守長沙
1939年10月2日湖南長沙幕阜山北巒,我國和日軍正在此激烈的戰鬥。這場戰役打了快一個月,曆史上稱之為“長沙會戰”。
幕阜山這次行動代号為“山豹”,川軍第27集團軍的任務是隐蔽插入敵後,想從日軍背後捅一刀子。然而在這天下午一點半的時候,我方擊落日軍一架運輸機,一個小時候前方指揮所卻突然傳來消息:
山豹任務取消,速速帶上檔案傳回。
小夥伴們看到這裡一定非常疑惑,機會如此難得,為何要放棄作戰呢?
原來在這架日軍運輸機上,我方發現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情報,請保重詳細部署了日軍撤軍的計劃,這份撤退指令的發出者,正是日軍戰區總指揮官岡村甯次。
那麼岡村甯次為何要發出撤退指令呢?
1939年武漢會戰後,日軍為了繼續進攻,打通大陸的交通線,確定占領重要的地區,決定在武漢方面設定有力的機動部隊,采取以攻為守的戰略,适時打擊湘鄂贛的我國軍隊。
長沙成了日軍必須拿下的重鎮,是以在這裡必定會展開一場大戰。
當時的岡村甯次年僅35歲就是日軍陸軍中将,第11軍總司令,其能力也是不弱的。此時的岡村甯次萬萬想不到,自己最終會下達撤退的指令。
岡村甯次
岡村甯次最初的部署無懈可擊,再加上有精良的裝備,是以在日軍心中此戰是萬無一失的。另一邊蔣介石也為此戰感到十分頭疼,他知道長沙在戰略中的地位很重要,這才配置第九戰區的主力軍長期守衛在這裡。
不過此時的蔣介石并不打算死守長沙,他有了撤退的想法。蔣介石要儲存實力,避免和敵人死拼、同歸于盡。蔣介石既然有了這個想法,那麼必定會實施,于是他向長沙的第九戰區發了一封電文,電文的主要意思就是撤退,不再死守長沙。
此時鎮守長沙的不是被人,正是
薛嶽
,薛嶽接到蔣介石的電報有些真震驚和不解,此時大敵目前,為何不保衛家園,反而要撤退呢?
在衆多國民黨官員中,敢違抗蔣介石指令的官員少之又少,薛嶽就是其中一個。
薛嶽知道抗日戰争進入相持階段後,湘鄂贛三省已經成為中日雙方的主要戰場,大戰遲早會來臨,而擔負這三省軍事防務的第九戰區首當其沖,這已經是毫無疑問的事情了,與其退不如守。
薛嶽知道自己面對的敵人不是小角色,然而盡管如此薛嶽也沒有害怕,反而十分鎮定的制定計劃,做出最好的部署。
1939年9月14日,日軍106師團2000多人向會埠萬保邦184師團陣地發起猛烈攻擊,就這樣戰争打響了。
戰争開始後,白崇禧和陳誠到達長沙,他們在這裡見到了正在指揮戰争的薛嶽。白崇禧看了看前線戰報記錄,再看看一臉鎮定的薛嶽,他不由得從心裡佩服起面前這個人。
大敵目前,敵人将領還是十分厲害的岡村甯次,他還能如此鎮定,不愧是當過孫中山先生衛隊營長的著名戰将。
不過白崇禧此次前來不是為了誇獎薛嶽,而是來傳達蔣介石的指令:
不守長沙,帶兵撤退。
薛嶽聽到白崇禧的話後沒有回答,而是沉默的看向前方的地圖,直到十幾秒後才轉過頭來說:
“我九戰區幾十萬的大軍駐守在湘北,竟然守不住長沙?這軍令職責何在?”
薛嶽這句話将白崇禧和陳誠都被驚住了,要知道薛嶽的職位是低于兩人的,然而他卻敢違抗指令,是以白崇禧和陳誠都用一臉不可相信的眼神看向他。
随後不管白崇禧和陳誠怎樣說,薛嶽始終不肯帶領部隊撤退,他隻有一句話,那就是死守長沙!
白崇禧氣急敗壞,和薛嶽吵了起來,兩人吵了許久,誰也不讓誰,就在這個時候陳誠坐不住了,他問薛嶽:
“守長沙你有把握嗎?”
薛嶽立刻回答:
“有把握!”
聽到薛嶽有力的回答,陳誠看向白崇禧,最終兩人決定尊重薛嶽的意見,讓他繼續守長沙。
之後的薛嶽每天研究地圖,制定作戰方案,不過由于日軍是攻方,是以作戰時間、作戰地點和作戰時的兵力對比都由對方決定,我方處于被動狀态。
是以薛嶽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制作出不同的方案,隻有這樣才能保證萬無一失,才能保證能将敵人打敗。
即便戰略戰術上準備充足,但實力上的差距卻是戰術無法彌補的。我方雖然有30萬人,敵方有10萬人,但在武器裝備上卻是遠遠不如敵人的。
9月23日,日軍開始進攻,在得到新牆河後,他們又開始向汨羅江進攻。從9月18日到26日雙方在新牆河、汨羅江兩岸血戰9天,盡管日軍占領了一些城鎮,但他們付出的人員和物資消耗是巨大的。
此時的岡村甯次内心焦灼不安,因為他經過看地圖發現薛嶽給自己布下了一張大網,如果他不能将我國主力部隊全部殲滅的話,那麼繼續打下去将兇多吉少。
10月2日淩晨岡村甯次下達了撤退的指令,這是日軍大将岡村甯次在對我國進行侵略戰争中,第一次甘拜下風。
薛嶽因交不起房租被告
岡村甯次下達撤退指令的同時,薛嶽正在部署自己的圍攻計劃,從10月3日起,我國軍隊在湘北、鄂南、湘鄂贛邊區三個戰場向日軍發起猛烈的反擊。
鄂南方面,79軍隊追擊日軍一直到南江橋,将他們趕回通城才罷休。
湘鄂贛邊區,第30集團軍總司令王陵基所管轄的部隊在修水夾擊日軍,第四天夜襲成功,将日軍趕回原發地武甯。
至此1939年9月14日至10月15日時長一個月内,以兩軍各自恢複戰前陣地為标志,我國軍隊傷亡4萬人,日軍傷亡3萬人,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
這次作戰雖然沒有按照薛嶽預期的結果發展,圍殲日軍主力于長沙城下,但畢竟殺傷了日軍幾支主力師團的兵力。
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後,湖南戰場又沉寂了兩年,薛嶽主持湖南省政府,利用這兩年的間隙,一面大力發展湖南戰時經濟,一面不斷派出遊擊部隊襲擾敵人,同時不斷訓練部隊,增強部隊實力。
1941年9月上旬日軍再次發動長沙會戰,會戰從9月6日中午打響,其中經過大雲山、新牆河等幾次戰鬥。敵人在戰鬥的過程中多次釋放毒氣,殺害我方許多戰士,事後逃到長沙東郊。
我軍戰士誓死抗敵,在興漢門、小吳門等地和敵人展開激烈的戰鬥,最終以日軍沒有補給線受挫而被迫撤退。27日中午我方恢複會戰前原有陣地,10月8日日軍撤退到戰前狀态,這次會戰日軍傷亡2萬餘人。
這次會戰勝利後日軍被趕出湘北,全國軍民抗戰勝利的信心更增強了。
第二次長沙會戰不到兩個月,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氣焰更加嚣張。1941年12月23日,日軍再次發動第三次對長沙全面進攻,日軍第3師團在飛機的支援下向長沙東南的阿彌嶺等我方陣地發起進攻,薛嶽下令第10軍李玉堂布下巷戰陣勢,守衛長沙。我軍和敵人在長沙東郊展開激烈的戰鬥,拼死争奪。
為了加強長沙防守和反擊力量,薛嶽又調77師進入長沙預備作戰,日軍且戰且退,損失慘重。
第三次長沙會戰取得大捷,共殲滅敵人5萬多人,而日軍進階指揮官則在飛機的營救下才逃脫。此次會戰也是我國和敵人開戰以來,我軍最豐碩的一次勝仗,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嚣張氣焰,增強了我國軍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薛嶽在抗戰時期以能戰、苦戰、善戰著稱,正如陳納德将軍所說:
“并不是所有的中國軍官都像薛嶽般英明能幹,也并不是所有軍隊都像他的善戰和慣戰。”
不過在抗日戰争中屢立奇功的薛嶽,等到了解放戰争時期,除了兩淮戰争的勝利,之後卻是屢戰屢敗,這也令蔣介石對他心生不滿,頻頻懷疑薛嶽對自己的忠心。
在解放戰争最後時期,薛嶽撤守海南島,用10萬兵力打造了“伯陵防線”,卻仍打不過我軍,薛嶽無奈之下隻好前往台灣。薛嶽到台灣後,由于之前的功績,導緻蔣介石對他很是尊重。
鄧華
1950年4月16日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兵團在瓊崖縱隊和海南人民的支援下,渡過瓊州海峽。薛嶽所在的部隊因為沒有鬥志,一擊擊潰,被殲滅五、六萬人。
薛嶽的資曆雖然很低,但他到了台灣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三顆星,直到1965年的時候才更新為四顆星。
不過在薛嶽升到四顆星之前,何應欽、白崇禧等人早就是四顆星了,是以薛嶽對此很是不滿。慢慢的薛嶽也看淡了,對這些職位也不如之前那麼在意了。
平日裡薛嶽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坐在阿裡山下的家中,有人前來拜訪的話,他就沏茶請人來坐着聊天,這樣的生活也令薛嶽漸漸遠離了權勢,不過也給薛嶽帶來了難得的平靜。
薛嶽的身體健康,但他對這種生活卻有些不滿意。薛嶽認為自己退守台灣已經是不得已之舉,他本身就不想離開自己的家鄉,是以薛嶽來到台灣後沒有出去遊山玩水,看這裡的風光,畢竟在他的心中隻有家鄉的風景才是最好的。
蔣介石父子
等到蔣介石父子去世後,薛嶽在台灣的依仗也漸漸消失。薛嶽因為一件事情不小心得罪了一些人,他們是以停掉了薛嶽的津貼,很快他就因沒有足夠的資金支付房費了,而薛嶽也因為沒錢交房租而被告上法庭。
于是就出現文章開頭那一幕,此時的薛嶽已經97歲了,他不禁想起之前的過往和經曆,想到激動處不禁高喊:
“我曾消滅過10萬日軍啊!”
最後迫于輿論壓力,銀行家隻好選擇放棄,盡管如此薛嶽也不願再住下去,他搬進一間比較簡陋的房間,長子也從美國趕回照顧他。
慢慢的薛嶽很想念自己的家鄉,經過多方打聽,他得知自己在大陸的家鄉和故居在黨中央的保護下還是像當年那樣,薛嶽更加懷念自己的家鄉,也不免有些後悔。
1998年5月3日薛嶽逝世,享年10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