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西博物院3件文物亮相《國家寶藏·展演季》文物特展

山西博物院3件文物亮相《國家寶藏·展演季》文物特展
山西博物院3件文物亮相《國家寶藏·展演季》文物特展

12月25日19:00時,《國家寶藏·展演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綜藝頻道播出。本期節目中,來自全國30所參展博物館的館長們齊聚一堂,為觀衆揭開《國家寶藏》文物特展的神秘面紗。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攜3件館藏文物亮相央視《國家寶藏·展演季》文物特展,并重點介紹了“胡人吃餅騎駝俑”。

山西博物院3件文物亮相《國家寶藏·展演季》文物特展

本檔節目中,最引人注目的“胡人吃餅騎駝俑(隋)”,高45.7厘米,由山西省太原市沙溝村斛律徹墓出土。墓葬的主人斛律徹,曾任北齊假黃钺、使持節、相國、朔州刺史等官職。該墓葬中,陶俑的數量很多,有儀仗俑、女侍俑、伎樂騎俑、武士俑等,顯示了墓主人生前的一些生活場景。其中,出土的騎駱駝俑有2件,現場看到的這件文物非常精美,造型生動。駱駝昂首站立在長方形的托闆上,雙峰間墊着毯子,馱着絲絹、皮囊等物品,皮囊上坐着一人,濃濃的眉毛,深目高鼻,頭上戴着圓氈帽。最有趣的是他的手裡還抓着一個餅,正邊走邊吃着。這件文物的重大亮點是坐在駱駝上的胡商手裡的餅子,當地稱為“馕”,是一種可以存放很久的食物,傳入中國後,被稱為“胡餅”。駱駝被譽為“沙漠之舟”,是最易于在沙漠上行走和運輸的動物,從駱駝背上所馱的貨物來看,是當時貿易往來中的大宗商品。

山西博物院3件文物亮相《國家寶藏·展演季》文物特展

同時參展的文物“四面佛龛造像塔(北魏)”,下寬40厘米,上寬33厘米, 高45厘米。北朝佛教藝術發展迅速,開窟造像,蔚然成風,并經曆了不斷本土化與民族化的過程。北朝早期佛像多為高鼻深目、薄衣貼體的異族模樣;中後期逐漸漢化,呈現出秀骨清像、褒衣博帶的“名士”形象。“六曲花卉紋金杯(唐)”,通高5.4厘米,口徑7.9厘米,底徑3.5厘米。2004年,由山西省公安機關移交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3件文物亮相《國家寶藏·展演季》文物特展
山西博物院3件文物亮相《國家寶藏·展演季》文物特展

《國家寶藏·展演季》文物特展主題依水而定。第一單元為“源”,駐足凝望文明起源之時的點點星芒;第二單元為“流”,展現曆史上民族與民族之間、本土與外部之間、人類與天地自然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第三單元為“彙”,嘗試回答先民們生發的思想、錘煉的技藝、彙聚的典籍如何讓我們凝聚成一個整體,以及中國又為世界的發展作出哪些貢獻。在《國家寶藏·展演季》上,參展的30家博物館館長還帶來從當地重要考古遺址中采集到的“厚土立方”,現場齊心共建“何以中國”裝置作品,啟動特展。目前,所有創演作品均已導入故宮文華殿展廳,将和衆多文物一起,呈現多元次元的創新特展。

來源:山西日報

圖文制作:山西廣電融媒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