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嘉定,馬陸公社的農家;1964年。】南宋時期,今馬陸隸屬于嘉定縣春申鄉(守信鄉)。清朝康熙年間,此地設馬陸廠。1958年,馬陸劃入上海;同年成立公社。當時公社總面積逾三十平方公裡,耕地面積逾三萬六千畝;有生産大隊十七個,人口逾三萬。
【北京南柳巷胡同,傳統民居内景;1964年。】西城區南柳巷,全長近四百米(琉璃廠西街-前孫公園)。據考證,此地原為東城牆外護城河。明朝時期,此地叫柳巷兒。清朝時期,此地也叫十門房。民國年間,南、北柳巷才被統稱南柳巷;李少春寓所就在此地。
【北京人民大會堂,國慶十五周年慶典;1964年。】本組圖檔由瑪格南通訊社的勒内·布裡(瑞士攝影師,1933年-2014年)先生拍攝;1964年至1965年,因Magnum-BBC的拍攝活動,他在中國生活了半年時間;此期間,勒内·布裡曾在京、滬、粵、豫等地拍攝。
【内蒙古呼和浩特,老城區街景;1965年。】今呼市城區,由舊時的歸化、綏遠二城組成;五十年代中期,改為現名。歸化為呼市舊城,曆史逾四百年。解放初期,歸化城内街道逾一百五十條,店鋪、老字号遍布。由于城建改造,街道不斷重建、更名,很多老街消失。
【内蒙古錫林浩特;1965年。】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今錫林浩特地區隸屬于(阿巴哈納爾)左翼旗,稱貝子廟。五十年代初期,錫林郭勒盟成立,貝子廟改名錫林浩特。八十年代初,錫林浩特改設縣級市;管轄三個蘇木、一個鎮、七個街道、六個農牧場。
【廣州荔灣光複路地區,街頭的行人;1965年。】舊時,荔灣稱西關,屬于核心的商業地帶。南北走向的光複路,始建于民國二十年(1931年)。該路的主幹道漿欄路,曾是民國年間的藥鋪一條街。八十年代,該地成為童裝的集散地;現為服裝配料批發集散地。
【沈陽北陵公園,遊園的學生們;1965年。】民國十六年(1927年),奉天省将清昭陵(皇太極陵墓)辟為北陵公園。該園占地面積十餘萬平方米,主體建築氣勢宏偉;古老的皇陵蒼松挺拔、奇花遍布,令中外遊客心曠神怡。每年清明,很多學校會安排學生至此。
【陝西延安,小米地裡的農民;1964年。】宋朝元祐四年(1089年),設立延安府。延安地區的晝夜溫差較大、光熱充足,當地産的小米蛋白質含量高、含礦物質、維生素、蛋氨酸等;其中,延安香小米屬于陝北三大雜糧之一。其作為主要秋糧,曆史已逾七千年。
【洛陽市郊區,棉花地裡的女農民;1964年。】明朝中期,棉花種植傳至洛陽,得到大規模種植。但此時紡織多在江南,洛陽就成了山、陝、豫三省的主要棉花交易地;明末時期,洛陽棉商足迹遍及全國各地。《中國生活,1964年-1965年。攝影:勒内·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