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筚路藍縷|牢靠的婚姻,如何落地生根?——《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17》

筚路藍縷|牢靠的婚姻,如何落地生根?——《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17》

上篇文章《父親的誕生 | 婚姻的本質是什麼?——《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16》》,我們講述了父親的誕生過程以及婚姻的本質。通俗點說,婚姻作為财産制度,它把女人視為一種必須排他性獨占的資源。

這樣看婚姻,很赤裸,很幹,不符合我們最直接的觀感。是的,它還需要填充大量的細節,并且經曆一番包裝和演變,才能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這一節,我們就來看看婚姻落地生根的細節,相信你一定會有很複雜的體會和收獲。資訊量有些大,但絕對值得一探究竟。

一、婚禮上的原始遺迹

自從父親的身份被發現後,對一個男人來說,要想得到屬于自己的孩子,就需完全占有一位女性。可女人絕不會心甘情願淪為男人獨占的資源。

怎麼辦呢?

買。買不起的話,那就隻能偷或者搶。

所謂偷,就是不給彩禮,把人家女兒給拐跑,又叫私奔。偷要花太多心思,事實上最常見的手法還是搶。搶的這種流行,在如今的婚禮上依然可以看到其痕迹。

婚姻的“婚”,原本就是寫成“昏”。古人結婚,在黃昏進行,意思是天黑了好下手。搶女人這件事,一個人難以完成,需要兄弟們一起幫忙。這就是伴郎團的由來。搶來的女人,為了不讓她認識回家的路,就要給她蓋上蓋頭或者蒙上面紗。好不容易搶來的女人,直接領回家不合适,假如被娘家人找到并打上門來的話就麻煩了。是以得先把女人藏起來,等生米煮成熟飯後再領回家,這就是入“洞房”和度“蜜月”的由來。

這還沒完,兄弟們辛辛苦苦幫你搶來這麼個如花似月的大姑娘,你怎麼也得表示表示才行。否則憑什麼新娘子就歸你一人呢?事實上古羅馬那會兒,新郎的兄弟們,在婚禮上還真要輪流和新娘子睡一覺,然後搶來的女人才歸新郎所有。

那時的伴郎,真叫伴郎。不像現在,胸口除了别着個塑膠花,就光替新郎擋酒了。

但是,我拿你當兄弟,你卻睡了我媳婦,這以後擡頭不見低頭見的,兄弟之間也不好相處。是以古巴比倫人想了個折衷的辦法,把新媳婦送到神廟去,讓她跟過路的外鄉人先睡一次,然後捐錢給神廟。這個外鄉人,就算是兄弟們的代表。

咱們中國這邊,兄弟們就可着勁地鬧洞房,種種言語調戲和輕薄舉動。最近幾年新聞中還偶有報道,有些地方鬧洞房尺度太大,過于粗俗,簡直不堪入目。

雖然這麼一通折騰下來,但還有問題沒解決。女人在沒搶來之前,是性自由的,是以還是沒法确認她所生下來的第一個孩子是不是丈夫的種。

怎麼辦呢?隻能殺掉。這就是殘忍的“殺首子”習俗。

可想而知,這種做法無論對女人的身體還是心理,都是極大的摧殘。最終女人妥協——婚前守貞,保證嫁人的時候有處女膜。殺首子的風俗,被處女膜崇拜所取代。

綜上可以看出,早期的婚姻實在太亂,既不安全,也不穩定,更談不上體面和文明。這也很好了解,畢竟父權社會要取代母系社會,總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把母系社會舊的婚配模式打碎容易,可如何建立一套新的婚配模式,并且讓所有人都認可并遵守,就不那麼簡單了。其過程必然反反複複、曲曲折折。

然而對于一個社會來說,要的就是守規範,是長治久安。總是偷啊,搶啊,買啊的,太赤裸,破壞性太強。沒有規範,不成體統。最終,把一夫一妻真正以制度和規範的形式給定下來,并且讓所有人都遵守并預設的,起于西周定于秦朝。

下面,我們需要補充一些曆史背景知識,好友善了解周秦之變。這不僅是了解婚姻制度的定型更是了解古代政治的一把鑰匙。

二、周禮定調

我們熟悉的中國古代曆史順序如下:

夏、商、周(春秋戰國)

秦、漢

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有點長,有點亂。但隻要其中抓住西周和秦,那麼整個曆史脈絡也就清楚,至于其它曆史階段,不過是繼承和修修補補。換言之,西周和秦,是咱們中國古代曆史真正的奠基者。百代皆行秦政治,西周的倫理制度從創始之初便貫穿中華文明始終。

咱們先從西周說起:

西周,原本是遠在陝西的一個蕞爾小邦。武王伐纣,取代商朝後,随即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一下子得到這麼大塊天下,該怎麼統治呢,總不能一直打打殺殺下去吧?

周武王的辦法就是搞雙軌制。首先,自己退到鎬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附近。離自己的老巢近一點,而且陝西這塊又有函谷關天險可守。這是為了保證自己老本不輸。

其次,分封諸侯。跟切披薩一樣,把天下劃分為好幾塊,分封給自己老姬家的親兄弟、堂兄弟以及叔叔伯伯,當然還有投降的部落以及随着自己打天下的有功之臣。這樣就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格局。

這些諸侯國的責任和義務主要就是保衛周王室,至于每年向王室納貢,純粹就是禮儀性的意思意思。畢竟周天子當年也沒有真正賞賜給諸侯什麼,無非就是些青銅禮器,象征性地授權而已。那時地多人少,到處都是蠻荒之地,還是得靠諸侯們自己搞發展,搞生産,搞防禦。

這才是真正的封建制,也就是封建社會。所謂封建,即,分封諸侯,封土建國是也。

蛋糕分完了,下面則是如何讓這個新生的政權穩定,讓人心真正地歸附。此時,一個我們都熟悉的夢中人物——周公出現了。曹操《短歌行》有雲: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具體周公是如何辦到的呢?

他的治理思路很簡單:家國一體,以禮治國。

周天子和各個諸侯都是沾親帶故的叔伯兄弟,即使有異性諸侯,也是通過聯姻保持着兒女親家的關系。于是家族裡面怎麼來,國與國之間就怎麼來。長幼尊卑有序,一切依照禮法。

周天子則是全天下的大家長,也是族長。其餘每個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職。把自己的位置搞清楚了,把家給治理好了,自然國家安定,天下太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齊治平是也。

我們今天自诩是禮儀之邦,源頭就在這。當年的禮儀,是實實在在治理天下的手段。祭祀、喪禮、婚禮,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和我們的婚姻制度密切相關。

簡言之,周公搞的就是建宗法、分嫡庶,将父系社會那一套傳承給制度化,規範化。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嚴格的一夫一妻制。雖然貴族可以多娶,但嫡妻隻能有一個,除此之外,隻能叫妾。妾生的孩子,稱為庶子,沒有繼承權。這便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此後貫穿千年。

此時婚姻,就不再是小兩口自己的事情。按照《爾雅》的解釋,“婚”,是公爹對親家公的稱呼;“姻”,是親家公對公爹的的稱呼。兩個家庭“約為婚姻”,從字面意思來說就是,兩個老伯約為親家。和小兩口其實沒啥事,他們隻是具體事情的執行者,拍闆的則是背後的兩位大佬。“結婚”,就是兩位大佬結為親家。

具體婚姻是如何締結的呢?

制媒妁、具六禮。

首先,由政府設媒官,要求人們“非媒不娶,非聘不見”。這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由來。禮的核心在于“矜持”二字,這樣才能把懷春的少男少女給限制住。至于那些不聽話,自由結合的男女,那隻能算是“淫奔”。而淫奔的女子,隻能成為妾。

其次,正規的娶妻方式需要經過六道手續,即,具六禮:

1、納采(求婚)

2、問名(問女方名字和生辰八字)

3、納吉(回去算女方生辰八字與男方合不合,吉不吉利)

4、納币(送财禮)

5、請期(定過門的日子)

6、親迎(迎娶媳婦回家)

可想而知,廢了這麼老大勁,花了這麼多人力和物力過後,女方若還是想像當年一樣,喜歡就待在一起,不喜歡就甩頭就走,那是萬萬不可能的。

這套婚姻制度的施行,無疑起到了鞏固一夫一妻制婚姻的作用。而且将婚姻中的買賣行為給程式化、公開化,合理化。也強化了男人對女人的占有觀念和妻子的從屬地位。

洗腦、美顔和PS就是這麼來做的。

一夫一妻制就這樣定型了嗎?還沒有。

周人關于婚姻制度的規定,是以禮的方式推行,而且隻能在貴族階層推行。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講的就是這個意思。不是不下,而是管理技術和手段不行,下不了。這就給咱們老百姓很大的自由空間,民間的婚姻還是非常原始而混亂,母系、父系那套,什麼樣的都有。

加上連年戰亂,使得各個諸侯國亟需增加人口。于是,官媒又有了新的任務:“仲春之月,令會男女,奔着不禁。”也就是說,每年春天政府有關部門都要将未婚男女組織在一起,在一起做什麼呢?玩狼人殺嗎?學習禮儀規範嗎?當然不是,而是集體通淫,搞轟趴。

不僅平民百姓這樣,就連貴族内部也是亂的一塌糊塗。尤其在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禮崩樂壞的時代。翻開史書,大量少兒不宜的内容:通奸、爬灰、換妻、同志、集體淫亂,簡直不勝枚舉。

由此可見,周人隻是給一夫一妻制打了個樣,但具體操作層面以及意識形态的塑造還是欠把火候。

這主要是因為條件還不成熟。大家腦子裡還是氏族社會那一套,氏族社會财産公有,财産如此,花錢娶來的妻子也該如此。是以,當一個男人死後,他的女人們便理所當然地被同氏族的男人所繼承。這種局面,直到秦朝建立才得以徹底解決。

三、秦律拍闆

說到秦朝建立,有兩件事必須要說一下:

1、鐵器的普遍使用,牛耕的發明,以及竹簡等新工具的出現。

首先,鐵器和牛耕的出現,代表生産力巨大提升,這使得小家庭脫離氏族,男耕女織的生活成為可能。田,不是那麼好種好開墾的;生活,也不是那麼容易過下去的。然而,不脫離氏族共産的處境,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度就沒有生存的土壤。

其次,竹簡的使用,使得教育事業得以發展。這為秦始皇建立官僚系統,利用文書直接統治和管理天下,打下了基礎。

2、商鞅變法。

周朝采取的是井田制,那時男耕女織的小家庭還沒有誕生,而是以氏族為機關。一個氏族分一塊地,以“井”字劃分為九塊。周圍八塊歸氏族所共有,中間那塊的收成則用來交稅。這和我們曾經的公社差不多。

商鞅變法的一個核心在于,将土地全部收歸國有,重新丈量後,分到每個壯年男子頭上。國家的稅收和徭役,直接與每個成年男子挂鈎,而不是以氏族為機關進行征收。

一個家庭中,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成年男子而不分家的,人頭稅要按5倍來算。

從此,家庭中隻有一個成年男人。而且這個男人得要獨立承擔整個家庭的經濟和社會責任。嚴格的一夫一妻制,至此才有了适合它生存紮根的土壤。也隻有在這個背景下,一個女人才真正歸屬于某一個男人,即便這個男人死了,也是這樣。

改嫁不行嗎?難。因為男人死了,還有孩子要養,還有國家義務必須要履行。此時,女人的改嫁或者過繼都很困難。

到這裡,可以說是萬事具備,隻欠東風。那就是如何讓這幫男人心甘情願走進自己的小家庭,去過一夫一妻制的生活,并為自己的小家庭而奮鬥終生?

這個東風就是,秦國以軍功為誘餌,給普通平民百姓授以爵位。

這需要解釋一下。

我們今天是平民社會,是以不清楚西周的貴族社會具體是如何運作的。簡言之,在貴族社會中,國家大事和咱們平頭老百姓沒啥關系。國家大事是什麼呢?《左傳》說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就是祭祀和打仗。

春秋早期,兩個國家打仗,平民不允許上戰場,當兵的僅限于貴族。最低級的貴族叫士,士兵一詞就是這麼來的。

貴族打仗,講究的是什麼呢?是師出有名,是禮儀。隻有這樣才能展現貴族的精神和氣質。講禮儀,就得守規則。禮比勝負更重要。否則,即使勝了也不體面,會被人恥笑。那種為了赢而不擇手段的做派,隻是我們這種下裡巴人的小市民才做的出來。

那時貴族打仗的規則列舉如下: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不在險隘的地方阻擊敵人,而是在開闊地等對方準備好,才能堂堂正正開打;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不允許對其進行二次傷害;不允許俘虜頭發花白的人;敵人敗退時,不能追人家,即使追也隻能象征性地追五十步。是以在那個貴族戰場上,跑五十步的人是可以笑一百步的。因為跑五十步就安全了,沒必要跑一百步。

孔子的學生子路在戰場上被殺之前,還要把自己的帽子戴好。這就是貴族的做派:可以死,但不能不體面。

這樣一來,戰争的禮儀性就遠遠大于實用性。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春秋時期的戰争,就是幾百個大大小小的貴族在戰場上踢着正步打群架。觀賞性極強,殺傷力不夠。

這樣打仗有個前提,那就是雙方都懂禮并遵守同樣的規矩。否則,我踢正步,你直接掄刀砍人頭,那戰争的打法就得跟着變了。

是的,做的最絕,表現最狠的是秦國人。他們不僅直接掄刀砍人,而且還把普通平民拉到戰場上,極大地擴充了戰争的規模。并且告訴平民,想要富貴嗎?想要擁有貴族特權嗎?想要升官發财嗎?那就拿敵人的人頭來換!

很多人推崇的秦将白起,一場戰役就坑殺趙國40萬降兵。這在商鞅變法後都變成了現實。所謂秦國的虎狼之師,不過是商鞅給秦國打造的戰争機器。沒有底限,隻要人頭。不過曆史不管這個,劣币驅逐良币的逆淘汰機制,使得秦國吞并其餘六國一統天下。

從此,中華文明進入中央集權的帝國時代。

男人們從戰場上回來得到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首先,有爵位就意味着自己享有某種特權,在鄉裡鄉親面前風光無限;其次,爵位可以買賣,但一般不到萬不得已老百姓是不會賣的,因為有爵位的人如果犯了法,第一步是剝奪爵位,沒有爵位的人第一步就直接進大牢;再次,有爵位的人可以參與政治生活,擁有一定的話語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随即制定了嚴格的法律,在全國範圍内推行父權制下的一夫一妻制。這也算是秦始皇對于上戰場替自己賣命的男人們一個交代和回饋——男人們從此擁有了官方認可的統治自己妻子和孩子的合法權力。

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由此才正式宣告落地生根。後面一個很重要的插曲則是,漢代皇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搞出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中國人辦事講究個名正言順,其實就是為皇權政治的合法性辯護,順帶也為男人統治女人進行理論上的支援。說白了,就是洗腦。因為人心需要安撫,光靠秦始皇那樣嚴苛的法律和血腥的暴力統治難以長久。還得懷柔,得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地教育,如此才能保證國家穩定和長治久安,讓大家安安心心待在自己的小家庭裡過日子。

四、總結與反思

總算把這段曆史給說完了。沒辦法,進入文明社會後,婚姻總是和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等相關聯。我們再也沒有辦法簡單地把婚姻僅僅了解為兩個人的單純結合。咱們梳理出來的兩千年前的婚姻都已是這樣,由此可見一斑。

在中國,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制,在周折衷于禮,至秦又輔之以法律、經濟改革和戰争驅動。由此徹底完成了從母系向父系的轉型。咱們小家庭的婚姻,就這樣在種種外力的作用下逐漸成型,填充飽滿,并且一直延續至今。

回顧這段曆史感慨萬千,主要是太累,其中有太多瑣碎。然而随着梳理程度的加深,也讓我對婚姻的看法更加慎重。單純地點評婚姻好或者壞,都太過輕浮。畢竟,一項制度被确立并生根下來,需要太多太多的條件作為支撐。想要批評它或者改造它,确實得要溫和一點,保守一點。

否則我們就會像福樓拜批評的那樣:對曆史的無知,導緻我們诽謗自己的時代。

至少,想要批評之前,我們要問問自己,真的懂它存在的根基和意義嗎?或者說,當我們直接把它打碎後,我們有更好的東西來代替它嗎?

有些東西看上去很糟糕,但它的存在往往千絲萬縷、盤根錯節。不是喊個口号,表達某個理想就能真的如我們所想所願的。總之,我有點保守了。這個保守源自我感覺到自己的某種無知和弱小。

我們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再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的枷鎖之中。我們創造了文明,也将自己深套其中。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難怪蘇東坡說:長恨此身非我有。但發完牢騷後,該回家睡覺還得回家睡覺。什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意淫一下也就罷了。

不過,請相信我,人活着還是得要抱有希望和期待的。我們還要繼續往下走,隻要往下走,就會一直有變數,也會一直有可能。

今天就到這裡吧!

Ps:請相信,我所說的都是錯的。

往期文章:

0、《父親的誕生 | 婚姻的本質是什麼?——《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16》》

1、《出軌種種 | 關于李靓蕾微網誌長文的思考(下)——《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15》》

2、《閱讀了解 | 關于李靓蕾微網誌長文的思考(上)——《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14》》

3、《夢醒時分 | 長大後的心理創傷——《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13》》

4、《實操 | 把女人本身該有的,掌管自己身體的權力,還給女人——《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12》》

5、《理想VS現實 | 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兩個都要——《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11》》

6、《嫦娥放逐 | 對性之堕落的反抗——《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10》》

7、《女娲變身 | 飄風起于青萍之末——《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09》》

8、《夏娃造反——性,如何成為一種生活?——《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08》》

9、《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11月總結【202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