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戰的創始人到底是誰?有人說了是程子華,也有人說是呂正操。他們二位有一個共同點,都曾經在華北的冀中地區戰鬥過。而道地戰就是興起于冀中平原地區。
程子華後來是兵團司令員,呂正操則是開國上将,雖然他們二位的成就都很大,卻都不是道地戰的創始人。發明道地戰的是一位不太知名的傳奇将軍,他叫曠伏兆。這個名字就很不一般。
曠伏兆是江西永新人,出身貧寒,他七歲的時候,就提個籃子,在莊稼地裡撿麥穗啦,蕃薯呀,豆子呀等等。我小時候就幹過這活,隻有沒有糧食吃的人家才會去莊稼地裡撿東西吃。

永新離井岡山很近,是以很小的時候,曠伏兆就見過紅軍,他知道紅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隊伍,心裡萌發了當紅軍的念頭。1933年,曠伏兆正式加入了紅軍,他被配置設定到紅八軍當班長。
長征時期,曠伏兆在蕭克上司的紅六軍團擔任營長。那麼,曠伏兆是怎麼來到冀中地區的呢?長征結束後,曠伏兆進入抗大學習。抗戰爆發,他們也要上前線。總理推薦,曠伏兆到程子華那裡工作。
程子華戰鬥在冀中地區,擔任冀中軍區政委,是以曠伏兆也就來到了冀中,擔任冀中軍區警備旅政委。冀中可是淪陷區,日軍經常在這一帶瘋狂掃蕩,鬥争形勢十分嚴峻。
而且,冀中是平原,平原地區根本無險可守,不像山區,我們可以躲到山上打遊擊。平原地區該如何建立根據地和日軍周旋呢?有一次,日軍突然掃蕩,曠伏兆無處可避,就躲在了老百姓的雞窩裡,沒有被小鬼子發現。
從中曠伏兆受到了啟發,何不挖道地呢?曠伏兆先在米南莊搞試點,挖出了凹字形道地,洞口用木匣子封住,這樣,可以防止敵人的毒氣和煙霧彈。有人要問了,道地如何通氣供水呢?
八路軍的智慧是無窮的。曠伏兆巧妙利用了老百姓的煙囪,把道地和煙囪連起來,作為通氣口,再和水井連起來,這樣就解決了供水問題。當然了,道地還是戰鬥的工具。
道地内,設有多個火力點,射擊孔,在日僞軍的必經之路上,八路軍向他們發動襲擊。試點成功之後,曠伏兆迅速在冀中一帶推廣道地,最終建成了院院相連、村村相連的強大地下交通網絡。
曠伏兆稱之為“天地陰三通”。到後來啊,道地中還建成了倉庫、醫院以及工廠等等,冀中平原根據地就這樣倔強地生成了。聞名全國的電影《道地戰》就是根據這個真實曆史背景創造出來的。
那麼,曠伏兆後來成就如何呢?雖然名氣不大,他也非常厲害。解放戰争時期,曠伏兆擔任了軍政委,是華北戰場的主力戰将。建國後,他還當過兵團代政委,被授開國中将。
從北韓戰場回國後,曠伏兆再次成為“地下工作者”。此話怎講?你看,挖道地當然屬于“地下工作者”,沒想到曠伏兆又擔任了地質部副部長,為祖國尋找石油,石油當然隻能去地下找,曠伏兆可不就是又成了“地下工作者”嗎?
除了石油,曠伏兆還挖出了煤鐵等礦産,可是為祖國挖出了不少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