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江西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對外公布。根據最新的考古研究顯示,該考古發現或與越王勾踐玄孫有關。
有關專家也表示,此次發現将對于研究越國曆史有着重大的意義,同時,也可能會填補部分曆史空白,取得越文化研究新突破。
所考古發掘的墓葬正是位于江西樟樹的國字山墓葬,這也是迄今為止江西地區考古發現規模最大的東周時期墓葬。
2019年10月7日,國字山墓群在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名單中被并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築衛城遺址。如今,又取得最新的研究成果,确實值得令人期待。
正如部分好奇網友說道的:“這會是下一個‘海昏侯’嗎?”或“下一個‘海昏侯’式的發現嗎?”
國字山大墓,越國王室貴族墓群
跟海昏侯墓一樣,國字山墓群也是因盜墓而被發現的。2013年,相關考古研究所對該大墓的1号墓開始了初步的勘測。
2017年,在國家文物局的全面支援下,對該墓葬群展開了持續性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
發掘期間,共出土2600餘件(套)器物,其中包括:一件總長度達到2.3米的筝(先秦時期墓葬中出土的最長的筝),兩件帶有“越王”銘文的銅戈(戟),以及一件青銅鸠杖的跽坐人形镦(此類器物以往隻見于長江下遊的吳越文化區)。
并據最新考古研究推斷,該墓葬所屬戰國中期,墓主為越國王室貴族,其中有銘銅戈(戟)的主人分别是越王勾踐的玄孫翳和翳的一個兒子。
者殹戈(戟)
這也是該墓葬自發掘以來,首次對外公布。發掘工作還在進行,或有更多新的突破,我們隻能拭目以待!
而說起越王勾踐,我們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他的“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同時,還有他那1965年在湖北出土的“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
當時,這是一次舉世矚目的發現。但盡管越王勾踐占據了“越國最大的IP流量”,但對越國傳奇曆史有所了解的人并不是很多。
甚至在很多曆史記載中,有些曆史都存在太多空白或争議。
而此次國字山大墓研究成果的進一步公布,無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考古發現上,對越文化、曆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義。
一座大墓,穿越數千年曆史
江西樟樹,擁有悠久的曆史,而在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屬吳、越、楚。
國字山大墓出現在這裡,似乎也很正常。尤其是穿越數千年曆史,這裡或許還承載着太多吳、越、楚三國之間的戰亂紛争。
此次考古研究的推斷,認定這座大墓或與越王勾踐之玄孫有關,尤其是在所出土的銘銅戈(戟)的銘文中,明确有了主人的記載:“者殹自乍用戟”和“於戉台王旨殹之大子不(?)壽自乍元用矛”。
越王勾踐的玄孫翳,何許人也?
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等相關資料中就明确有載其世系:“勾踐—鼫與—不壽—翁—翳—之侯——無疆”。可見這一推斷,并不是空穴來風。
與此同時,這座大墓是否還有其他越國王室成員,是否有越國末期的相關曆史記載,是否還有更重大的曆史發現......這些都值得我們期待!
時間再回到公元前306年,越王無疆伐楚,楚威王大敗越軍,無疆戰死,越國自此亡。
若墓葬其中的主人真的是翳與其子,那麼無疆作為其孫,墓中是否有關于無疆的記載呢?
我們隻能通過一次次想象,去穿越那數千年前的曆史,但文物會說話,一切未解之謎,也許就在發掘的過程中被一一解開。
當然,這是發掘工作首次對外的公布,就如同海昏侯大墓一樣,從2011年開始發掘,到2015年真正确定墓主身份(漢武帝之孫劉賀),這中間也經曆了太多了研究工作。
而作為國保機關的國字山墓群也是一樣,至于網友天馬行空的猜想——“會不會是第二個‘海昏侯’式的發現”或“這會不會為贛鄱大地新添一新地标”......
我們隻能等待考古研究的進一步消息。
當然,有“藥都”之美譽的樟樹,還有着太多值得我們去關注的對象,有如:打破“商文化不過長江”的吳城商代遺址,“清江碧嶂”之稱的閣皂山,曆史文化名鎮臨江古鎮,“中國藥都”的藥材以及“中國民間特色藝術版畫之鄉”的版畫等等。
*本文由楚秋說江西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