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些大,就是其中包含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趙雲戰馬超。
趙雲戰馬超應該是二百多合不分勝負。生死搏鬥的話,馬超将處于劣勢。原因就是:
第一、兩人的武功修為差距不大。衡量人物有許褚和張郃兩人。
許褚曾經裸衣鬥馬超,搞得所有觀衆們都如夢如幻,如醉如癡。兩人大戰了合計230回合不分勝負。是以,可以斷定兩人的武力值屬于同一檔次。

許褚也大戰過趙雲,兩人在穰山之戰時邂逅,大戰了三十回合不分勝負。當時趙雲面對張郃、李典、于禁等高手環伺在側,急于突圍去救劉備,是以沒有耐心再打下去。但是三十合以後,趙雲突破了他們的包圍圈,找到了劉備,正好趕上高覽要擒拿劉備。趙雲槍挑高覽,救了劉備。趙雲這一次大戰許褚,應該說是困難重重,他既要應對于禁、李典、張郃的幹擾,還要牽挂着劉備的安危。相對來說,馬超那次大戰許褚,是一對一,而且兩人都做了充分的準備,的容易一些。
馬超二十合打敗張郃;趙雲在穰山之戰,三十合打敗了張郃。看似趙雲略微有點低于馬超,其實不然。馬超打敗張郃時,馬超剛剛隻打敗了于禁一個人,而且是一交手就打敗了于禁,沒有耗費多少體力。而趙雲則是和許褚、李典、于禁等連續單挑,又混戰了将近一天,體力嚴重透支的情況下,在突圍的最後遭遇到了張郃。這樣的情況下,雖然是三十合打敗張郃,含金量卻遠遠高于馬超那二十合。
第二、生死相搏,說馬超會處于下風,是根據二人的總體戰場表現來斷定的。
馬超一生的戰鬥生涯隻斬殺過四個敵将,是王芳、李通、馬玩、梁興。而趙雲卻斬殺了高覽、邢道榮、慕容烈、鞠義、朱然、劉璝、馬漢、鐘紳、韓德父子五人等等七十多員敵将。這七十多人有曹魏的,有孫吳的,有袁紹的,有劉璋的,有原來荊州的。也就是說,趙雲斬殺的敵将來自方方面面的,無論什麼派系的武功、不管什麼樣的打法,到了趙雲的手裡,趙雲都可以從容應對。
趙雲斬殺敵将的能力比馬超強過很多。這就可以看到:趙雲的槍法更精準、更狠毒,危險性更大。馬超斬殺的敵将不多,可以推理出,他的槍法表演性很強,但是殺傷力就不如趙雲。由此可見,馬超的槍法殺傷不足,防守有餘。而一般來說,三、四流的戰将,在趙雲的槍下逃生機會渺茫,除非趙雲不是大開殺戒,有意放生。而在馬超手下逃生就容易的多。
是以馬超大戰趙雲,由于二人的防守能力都很強,是以二百合不分勝負是大機率事件。許褚都可以抵擋馬超230合,趙雲怎麼着也不比許褚差吧。但是二百合以上,趙雲的耐力無限,一旦馬超稍微露出丁點破綻,趙雲的槍立即就會得理不饒人而刺傷馬超。
黃忠大戰許褚将是一場好戲,因為他們都是使用大刀的,都屬于大刀闊斧型的打法。
許褚大戰過五虎上将中的四虎,唯獨沒有戰過黃忠,給我們留下了些許的遺憾和些許的懸念。許褚和黃忠到底誰更高一籌?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不難。我們可以參照關羽。
關羽堪稱《三國演義》中刀法第一。是以關羽大戰黃忠和大戰許褚就很有參考價值。因為他們都是使用大刀的高手。
黃忠大戰許褚會不分勝負。原因就是:刀法上黃忠略微有點占上風,但是體力上黃忠明顯不敵許褚。此消彼長,最後兩人旗鼓相當。
我們透過長沙一戰來分析一下黃忠武功修為的利弊得失。
第一天,關羽大戰黃忠一百多合不分勝負。黃忠刀法沒有破綻,關羽也沒有找到打敗黃忠的方法。關羽也承認黃忠的刀法沒有破綻,準備用拖刀計斬殺黃忠。但是當時有一個細節就是:替黃忠觀敵撩陣的韓玄害怕黃忠有失而鳴金收兵。這就告訴大家,黃忠即将露出不足之處,就是體力不支。俗話說得好: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關羽因為在不停地思考如何巧勝黃忠,而忽視了這一細節。旁觀者韓玄卻分明看得清楚,因為他太熟悉黃忠了。黃忠的大刀是否還是像剛開始的時候那麼運用自如,隻有韓玄和黃忠兩人清楚。一百多回合也可能已經接近或者就是黃忠體力的極限。黃忠久居韓玄門下,韓玄自然就非常了解底細。韓玄也肯定不可能是第一次觀看黃忠展示自己的武功。
那麼關羽為什麼沒有發現,原因就是:關羽是當局者,正一心一意地應付而無暇顧及這點;再者關羽的大刀更沉重,更消耗體力,是以他就沒有發現黃忠出現的異常。而韓玄卻是結合以往黃忠的表現得出結論:黃忠即将落敗,必須馬上收兵,再另找對策對付關羽。
韓玄召回黃忠以後,指令黃忠以弓箭對付關羽。由此可見,黃忠如果純論刀法的話,還是略微低于關羽的,但是差距不大。
再看許褚跟關羽大戰的狀況。許褚和徐晃聯手被關羽殺退。也就是說,許褚自己肯定不是關羽的對手了。我們看《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關公趕來,惇且戰且走。關公約趕二十裡,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隻聽得一聲炮響,左有徐晃,右有許褚,兩隊軍截住去路。關公奮力殺退二人,引軍欲回下邳,夏侯惇又截住厮殺。
沒有明示,關羽用了多少回合殺退了許褚和徐晃的聯手。但是總的合數不可能超過一百回合。因為,關羽還要大戰夏侯惇,就不可能用太多的合數。否則,就無法解釋關羽又堅持下去一整天的戰鬥。
我們可以看到:關羽殺退許褚和徐晃的聯手,用了不到一百回合;而要使得黃忠一人微露破綻,卻需要一百回合以上。由此可見,黃忠還是要比許褚稍高半籌的。
最後我們再探讨年輕的黃忠是否能戰勝呂布?答案是:多半不能。
有人認為:老年黃忠都可以戰平關羽,那麼年輕力壯的黃忠豈不是恐怖至極了?其實不然,黃忠是大器晚成型的。正常情況下,是越年輕體力越好、戰鬥力越強,尤其是體育競技類項目,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必須退休或者是當教練了。
但是,黃忠卻是一個特殊的例子。他的武功學習的晚一些,是以年輕的時候,雖然體力好卻刀法沒有大成。直到年過六旬,他的刀法才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于是黃忠以刀法招數的精湛來彌補體力和内力的不足,依然可以屹立于超一流高手之林。
大家肯定會有疑問:“你是怎麼知道的?”當然是《三國演義》告訴我的。我們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交代關羽的原話:
“長沙太守韓玄固不足道。隻是他手下有一員大将,乃南陽人,姓黃名忠,字漢升;是劉表帳下中郎将,與劉表之侄劉磐共守長沙,後事韓玄。”
從諸葛亮的話裡,我們可以看到,黃忠原來是劉表帳下中郎将。劉表任荊州刺史之初,可是平定了荊州地方不少的盜匪、山賊等實力。劉表還跟皖城的張濟、張繡叔侄發生過規模不小的戰争。這些戰争,黃忠肯定要跟随劉表參加。如果黃忠當時有呂布一樣的武功修為,戰場之上,豈能如此的默默無聞?即使他當時的武功隻有一流高手的水準,像華雄一樣,也不至于一文不名吧?根據黃忠進川的表現和劉備伐吳時的勇敢,他不是那種不求聞達,一味退讓的庸才;更不是那種貪生怕死、畏畏縮縮的縮頭烏龜。
是以,黃忠年輕時候的不見經傳、默默無聞隻有一種解釋,那就是:當時學藝未成,隻好埋頭苦練,以待天時。
另外,孫堅擔任長沙太守的時候,曾經帶兵參加諸侯結盟讨伐董卓。計算年齡,那時候黃忠在四十左右,如果黃忠武功有成,沒有理由那場戰争也不參加。黃忠不參加讨伐董卓的戰争;不參加劉表和張繡的戰争;不參加劉表和孫堅的戰争,單單是要等着颉颃關羽,有這麼做人做事的嗎?
曆次戰争黃忠都沒有參加,或者說是參加了也沒有什麼超常發揮,是以一直都是一名無咎無譽的普通戰将。揆情度理,他年輕時候的武功修為境界不可能達到呂布的檔次。
冥冥之中,似乎總有一種我們看不見的力量在左右着我們的人生。是以我們很多時候,不能簡單地用想當然的态度對待身邊的事物;我們的思維也不應該固化在某種邏輯之上。否則,我們就隻能是刻舟求劍,永遠得不到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