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疫情未止,但這一年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的演出并未減少,一種新的戲劇樣式——“繪本劇”,正如雨後春筍,茁壯生長。
“繪本劇”題目充滿童趣,内容有理想勵志類的、溫情關愛類的、鄉村市井風情類的、科普知識類的,寓教于樂,寓教于趣。舞台呈現簡約靈動,形象生動誇張。一台戲由三出小戲組成,總時長一個多小時,很受歡迎。觀衆多為學齡前兒童,在家長的陪同下,看得津津有味。連續看了幾台繪本劇系列演出後,我為蔡金萍院長上司下的兒藝繪本劇演出團隊的創造力、想象力和表現力而驚喜,感慨他們具有“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勇氣和智慧。
繪本劇把平面的繪本故事,搬上了立體的舞台,讓繪本中的人物變成鮮活的舞台形象,賦予無聲的繪畫文字以多姿多彩的動作表達。這是中福會兒藝與中福會出版社合作的一次嘗試,為兒童劇創作開辟了一個新領域。
這些劇目是編導張晶從中福會出版社提供的大量繪本中按照内容、主題和類型、風格來組合的。例如最近推出的一台科普知識類的繪本劇,由三個融知識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與于一體的小劇組成:《小黃、小紅和小綠》以拟人化的黃、紅、綠三兄弟的角色形象,教會孩子們認識生活中随處可見的三種安全符号的意義以及違反黃、紅辨別訓示的危險性。《牙齒》更有趣,寫了一個上海小妞想找爺爺教她怎樣把剛掉的下門牙扔上屋頂,穿行在即将拆遷的老舊弄堂裡,展現了上海老城區的風情、親如一家的鄰裡關系,充滿着對城市發展和新生活的期望。
中福會兒藝的繪本劇系列創演團隊是一支輕騎隊。五六個人,七八隻箱子,裝上演出服和自制的道具、一台投影幻燈機、簡單的音響燈光器材、幾條布幔,就可以出發。演員也兼舞美人員,要遷景、操控道具;而導演、舞台監督、裝置人員,必要時都要上台扮演角色。繪本劇演出對場地的要求不高,國小、幼稚園的操場、會議室,社群活動室,隻要能通電,就能演出。目前,基礎教育正在落實“雙減”,對兒童劇的需求呼聲很高,“繪本劇”系列的創作演出會越來越紅火,前景可期。(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