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武帝一生雄才偉略,擊破匈奴、使得漢王朝重拾自信,是他最偉大的貢獻之一,每次提到漢匈之戰時,我們經常會聽到四個字:河西走廊,這個地方在哪裡,為什麼那麼重要,漢武帝為何要在此與匈奴激戰呢?看完這裡的地形,或許你就明白了。
在了解這個問題前,我們不妨來看看什麼叫河西走廊,大約70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青藏高原逐漸隆起。

最後,來自于印度洋的暖濕氣流被青藏高原阻擋,而東邊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也被秦嶺和太行山擋着,無法進入中國西部内陸,于是,中國西北以及蒙古高原的大片戈壁荒漠便形成了。
幸運的是,在青藏高原隆起的過程中,一條長度近千公裡的弧形山脈被頂起來,這座山脈的平均海拔高達4000米以上,多數山峰都有積雪,這座山脈就是祁連山,河西走廊便形成于祁連山北側腳下。
祁連山的積雪在夏季會融化,它充沛的含水量,也在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地的氣候環境,增加了山區降雨。
由此,河西地區便形成了衆多的内陸河流,其中便包括了黑河,它是中國第2大内陸河。
很多學者感慨,看完河西走廊3D地形後,才知道漢武帝要與匈奴激戰的原因!
河西走廊的東部是黃土高原,西部是塔裡木盆地,北部是蒙古高原,南部是青藏高原,秦滅了西戎8國,占據了隴東和甯夏平原,犬戎族的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義渠國殘餘部衆和烏孫均生存在河西地區。
但是秦末漢朝,中原王朝戰火不斷,這給了匈奴等異族喘息的空間,加上匈奴又出了一個傑出的領袖——冒頓單于,他們逐漸發展,擠壓月氏的生存空間,最終在秦漢交接的時候,将大月氏主力逐出了河西走廊。
但其實大月氏并沒有遠遷,他們活動在天山東部一帶,直到公元前174年,匈奴老上單于擊殺大月氏王以後,他們才遠赴伊犁河流域,這給張骞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埋下了伏筆。
對于剛剛從戰火中誕生的漢王朝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匈奴可以直接通過河西走廊,對關中這一核心區域造成威脅。在經過多年的準備後,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霍去病雖然長在皇宮裡,但他并沒有被傳統的軍事思想束縛住,他用的是輕騎兵。
其他的漢軍将領對輕騎兵是比較陌生的,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使得匈奴人自己亂了陣腳,實際上,這是匈奴人很擅長使用的戰術,隻是他們沒有想到同樣的方法會用在自己的身上。
古人說兵貴神速,霍去病為了加快行軍速度,還讓自己的部隊舍棄了糧草辎重,打敗了匈奴,就吃他們的,用他們的,喝他們的,并且帶着投降的匈奴士兵一起前進,如果讓其他的漢軍首領評價這樣的打法,他們會認為有點冒進,但是如果讓匈奴王庭的将領們看到,他們會覺得這樣的打法再正常不過了。
休屠王被霍去病打的措手不及,把他們祭天的金人都給弄丢了,隻能夠向西邊逃去,霍去病繼續追擊,最終得勝而歸,兩次漢匈大戰以後,匈奴的主力部隊已經崩潰,無力和漢王朝再戰,匈奴人失去河西走廊後,在他們的歌謠中悲哀的唱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此後,漢武帝在河西走廊設定了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4郡,武威,意為“武功軍威”,用這種方式來紀念立下戰功的漢軍。
張掖,古時候被稱為“甘州”,是甘肅省名字中“甘”這個詞的來源,意思為“張國臂掖,以通西域”,意味着大漢從此可以擁抱西域。相傳霍去病在攻占一處要塞後,糧草幾乎用盡,士氣低落,見其情景,他把一壺酒倒入了泉水中和将士們共飲,而這酒是漢武帝親自賜給他的,此舉讓漢軍重燃鬥志,上下一心,一舉攻破了匈奴,該地也得名為“酒泉。
而敦煌大家都知道,以石窟、壁畫聞名于天下,那裡有建于前秦時期的莫高窟,是著名的佛教聖地。
此外,這四郡内還包括名滿天下的“玉門關”“嘉峪關”,這四郡被開辟以後,中原王朝和西域有了溝通的管道,而且還可以把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隔絕開來,避免他們聯合起來對付中原。
漢武帝還把漢族居民遷徙到河西地區,進行農牧業開發,漢族人開始在那裡屯田,修建水利工程,同時還在供給軍糧和軍馬。
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也可以保障來往商旅的安全,加強了西域和中原的溝通,在這個階段,中原地區生産的絲綢、鐵器、瓷器等商品和造紙、印刷、火藥等技術,通過河西走廊傳輸到西域、西亞甚至是中東、西歐地區,西方的商客也通過河西走廊,把珠寶、浴室、葡萄、核桃、良種馬匹等運抵到長安和洛陽,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運送玉石所走的關隘,就是我們熟知的“玉門關”。
總的來說,占據了河西走廊,就可以使得關中、洛陽不必直接面臨匈奴的威脅,核心地區的安全有了保障,而且也實作了從“鬲絕羌胡”到“通貨羌胡”的轉變,把漢朝的先進文化傳播到了西域甚至是中東,也把産自異域的食材傳到了中原。
正是因為有了河西走廊,漢王朝才有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底氣,這條走廊經曆了中國從強盛到衰敗的曆史過程,展望未來,希望它可以再次見證中華民族走向偉大複興。
(來源:曆史文化)
本文為涼州文化研究微信公衆号整合内容。
所标來源非第一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