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東美術館跨年大展開幕,百件作品梳理廣東藝術變化脈絡

2021年12月24日,“美在廣東——中國美術館與廣東美術館藏粵籍藝術家作品展”和“GDMoA年度藝術家學術提名展(2021)”在廣東美術館開幕。兩場展覽分别從傳統與當代的視角入手,在辭舊迎新之際為南粵大地的觀衆帶來更加充盈的藝術享受。

廣東美術館跨年大展開幕,百件作品梳理廣東藝術變化脈絡

廣東美術館跨年大展開幕。

“展覽開放的時間走過2021進入2022年,和我們一起度過農曆新年,這是兩個跨年大展。”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表示,“美在廣東——中國美術館與廣東美術館藏粵籍藝術家作品展”更多是研究過去,而“GDMoA年度藝術家學術提名展(2021)”在當代藝術中豐富當下與未來。兩個展覽共同梳理、展現了廣東美術的連續性變化,使得觀衆可以在一個小時左右了解廣東藝術的變化脈絡。

彙集100餘件作品

将廣東藝術作品重新梳理

“美在廣東——中國美術館與廣東美術館藏粵籍藝術家作品展”由中國美術館與廣東美術館共同舉辦。本次展覽彙集了中國美術館藏與廣東美術館藏居廉、李鐵夫、高劍父、司徒喬、關良、林風眠、李桦、古元、黃新波、胡一川、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湯小銘等主要藝術活動在廣東地區的藝術家作品100餘件及部分特邀藝術家作品,較好地反映了廣東美術創作的整體水準。

“從革命 、建設、改革到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程中,廣東美術家用畫筆 、用刻刀 在20世紀的中國美術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意義。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

廣東美術館跨年大展開幕,百件作品梳理廣東藝術變化脈絡

高劍父《紅柿小鳥》 中國畫 139.7×45.4cm 中國美術館藏

廣東美術館跨年大展開幕,百件作品梳理廣東藝術變化脈絡

關山月《長城内外盡朝輝》 中國畫 141×202cm 1973年 中國美術館藏

自2017年起,廣東美術館與中國美術館在學術研究和展覽合作方面展開持續交流與合作,多次以巡展、邀請展的形式給觀衆帶來兩館相近的學術理想、各異的文化焦點以及豐富的展覽動态。

20世紀以來的廣東繪畫開始了其從傳統形态向近代以及現代形态轉化的過程,也對整體意義上的近代中國文化變革,産生了巨大的輻射力和驅動力。許多藝術家走出廣東,活躍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成為現代中國美術的開創者。

其中不少人甚至被研究者認為是中國現代美術發展基本格局的奠基者。譬如,早期的油畫家、嶺南畫派、國畫研究會等,都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嶺南開放包容、求新求變的特性與文化精神。

廣東美術館跨年大展開幕,百件作品梳理廣東藝術變化脈絡

李鐵夫《劉素薇肖像》 油畫 102×77cm 1942年 廣東美術館藏

廣東美術館跨年大展開幕,百件作品梳理廣東藝術變化脈絡

楊之光《青工的舞蹈》中國畫 115×75cm 1956年 中國美術館藏

“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觀衆可以從豐富的圖像中感受到真實而具體的藝術嬗變,探讨社會程序與美術創作的辯證關系,展示廣東藝術家在各個時期獨立思考與勇于實踐的精神。”王紹強表示,此次展覽一方面将廣東藝術作品進行重新梳理、分類,另一方面,也通過各類文化産品與觀衆交流互動。

建構跨越式交流平台

觀察研究廣東藝術生态

自20世紀嶺南畫派以“融古通今,推陳出新”先聲奪人,勇于創新的精神一直指引着南粵人民開拓進取。廣東美術館也在近現代美術史的學術研究體系中不斷深化,在廣東美術、沿海及灣區美術發展、當代藝術等領域展開展覽體系的更新疊代,以及人才培養機制的未來建構。

本次“GDMoA年度藝術家學術提名展(2021)”以嶄新的評選與策展機制展開對廣東乃至全國的藝術生态觀察與研究,聚焦當今中國多元化發展的藝術語境,挖掘具有探索精神和表現力的藝術創作者,在學者、大衆、藝術家等多方互動中建構出一個跨越式交流平台。

展覽展出多位活躍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包括曹斐、顧小平、郭工、姜吉安、李邦耀、李昌龍、李勇政、裴詠梅、丘挺、王音、徐鋼、徐文濤、楊茂源、尹秀珍、曾健勇、詹蕤、張方白、張偉、張小濤、鄭達、鄭國谷等人的作品。

廣東美術館跨年大展開幕,百件作品梳理廣東藝術變化脈絡

曹斐 《亞洲一号》 單頻高清影像 63分21秒 2018

廣東美術館跨年大展開幕,百件作品梳理廣東藝術變化脈絡

郭工《切問-不鏽鋼A-1》不鏽鋼 123×1140×188cm 2015

從參展作品看,藝術作品形式豐富,種類橫跨架上繪畫、雕塑等傳統形式到裝置、影像、概念等“後現代”形式。

作為影像藝術最早的探索者之一,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的曹斐在早期創作中,就深切關注工廠中的勞工,并以他們作為作品的主角。

曹斐本次參展作品《亞洲一号》是一部虛構電影,講述了在智能裝置控制的物流倉庫内,僅有的兩名男女員工之間充滿未來感的愛情故事。

在王紹強看來,曹斐擅長利用黑色幽默和超現實的美感來表現經濟增長、城市發展和快速全球化導緻的人在生産與生活中遭遇的異變。通過融合超現實主義,流行文化和紀錄片的元素,她創造出獨特的視覺語言,建構出真實又虛幻的場景,從容地揭示了當下人們對現實了解和自我認知的變化。

采寫:南都記者 王美蘇 通訊員 劉丹妮 曾睿潔

圖檔:由廣東美術館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