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寫:台胞記憶的“浙”一年那一刻

[新聞頁-台海網]

特寫:台胞記憶的“浙”一年那一刻

《富春山居圖》合壁紀念會再現兩岸書畫家聯手創作。 王剛 攝

中新網杭州12月26日電 題:特寫:台胞記憶的“浙”一年那一刻

記者 柴燕菲 郭其钰

當《富春山居圖》“合璧”十年之後,兩岸書畫家再度聯手創作訴說“畫合夢圓”的心願;當台灣島内新冠疫苗一劑難求之時,台胞在大陸願接盡接國産疫苗;當杭州亞運會正如火如荼籌備建設之際,留學歸國的台青加入其中,跨海逐夢……

行将過去的2021年,于時代大潮而言,這是兩岸融合發展的一個個曆史瞬間。于每個個體而言,又是台胞年度記憶的一個個難忘時刻。

特寫:台胞記憶的“浙”一年那一刻

兩岸書畫家聯手創作。 杭州台辦 供圖

那一刻:再現“山水合璧”

對于台灣青年畫家、湖州師範學院教師陳思婷來說,2021年的一次創作不僅是過去一年的難忘時刻,也是其人生中頗有意義的瞬間。今年在浙江杭州舉辦的《富春山居圖》合璧十周年紀念會上,陳思婷與其他近十位兩岸畫家聯手創作,再現了“山水合璧”的佳話。

十年,于《富春山居圖》,是皇皇長卷中的一筆山水。十年,于“山水合璧”,是跨越海峽共謀福祉的一份心願。

但與以往兩岸書畫家現場聯手作畫不同,這一次創作頗為特殊。

“因為疫情等原因阻隔,兩岸書畫家無法現場相聚。但為了這份共同的心願,大家克服困難,曆時半年創作了一幅山水畫。”陳思婷說,早在今年初,台灣知名書畫家李谷摩和台灣藝術大學教授蘇峰男就着手創作了這幅畫的前半部分,之後畫作跨越山海寄到杭州,她與其他幾位大陸書畫家又完成後半部分。

一幅畫連起兩岸情。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許江特别為該畫作題引首:“兩岸同山千年和居”。

作為參與書畫家中年紀最小的一位,出生于1981年的陳思婷直言“榮幸”。從五、六歲開始學畫,到在台灣藝術大學求學十年博士畢業,《富春山居圖》在她心裡有着不言而喻的分量。

創作現場,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大學教授杜高傑拿出的一幅作品讓陳思婷思緒萬千。這是十年前杜高傑與水墨畫家、台灣藝術大學永久榮譽教授李奇茂等兩岸書畫家聯手創作的一幅作品,而李奇茂正是陳思婷在台灣藝術大學求學時的老師。

“李奇茂老師生前在促進兩岸書畫交流中不遺餘力,如今我又有幸接過接力棒。”在陳思婷看來,文化是一種傳承,國畫的精神亦是如此。

正是懷着這樣的情懷,在台灣做了十年美術老師的陳思婷來到大陸重新開始,于2018年通過高層次人才引進到湖州師範學院從事美術教學,以己之力推動兩岸繪畫藝術交流。

作為年輕一代畫家,陳思婷期待《富春山居圖》能夠再“合璧”,不僅在台灣展出,也在大陸展出,甚至在全世界展出。

特寫:台胞記憶的“浙”一年那一刻

張淇淙在第二屆海峽兩岸中醫藥發展論壇上做分享。 張淇淙 供圖

那一刻:接種國産疫苗

“放心,安心,暖心”。在大陸接種國産新冠疫苗後,台灣中醫師張淇淙如是說。

早在今年1月份,張淇淙就在杭州接種了新冠疫苗,彼時疫苗還比較緊俏,他作為醫護人員率先享受到了接種政策。“這是政府對我們一線臨床醫生的保護,接種後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患者負責。”

醫學出身的張淇淙對大陸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表示認可,還第一時間在台灣“臉書”上分享了接種過程。本是分享一件喜悅的事,沒想到卻引來諸多質疑。

“有人說我在大陸做‘小白鼠’,有人說我幫大陸做宣傳……”對于這些評論,張淇淙一一回複反駁。他說平時有一些負面評論可以忽略,但是嚴肅認真的事就是要一一澄清。

與此同時,遠在台灣的父母家人卻讓張淇淙很是牽挂。由于台灣疫苗緊張,甚至出現醫院瘋搶疫苗和群眾徹夜排隊等情況,導緻張淇淙的家人目前仍未全部接種疫苗。他希望台灣群眾也可以早日接種上大陸疫苗。

在新冠肺炎的診療方面,從事中醫行當近20年的張淇淙建議台灣也重視中醫藥的作用。“新冠肺炎對于中醫來說本質上就是‘溫病’,中醫的‘溫病學派’已有悠久曆史,從大陸治療經驗看,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

多年來,張淇淙緻力推動兩岸中醫藥文化交流。

2000年,從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平面傳播專業畢業後,張淇淙出于對中醫的濃厚興趣選擇來浙江中醫藥大學再讀大學,成為彼時浙江中醫藥大學首批僅有的兩位台灣學生之一。

畢業後,另一位台灣籍學生回到了台灣,張淇淙則考取了醫師資格證并取得執業證書,成為浙江首位台灣籍注冊中醫師。在中醫臨床一線,他将台灣“針藥結合”療法帶到了大陸,即把針灸和中藥有機結合。

“中醫作為中華文化的精粹,需要兩岸共同傳承,我不敢說這是責任,但我一定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張淇淙希望兩岸能夠合作将中醫發揚光大。

特寫:台胞記憶的“浙”一年那一刻

周庭盈(左二)在杭州亞運會倒計時300天現場。 周庭盈 供圖

那一刻:逐夢杭州亞運

畢業、回國、工作……對于23歲的台青周庭盈來說,2021年是收獲頗豐的一年,也是人生新階段的開始。這一年,從美國波士頓大學碩士畢業後,她回到中國大陸工作,經過層層選拔,最終入職杭州亞組委。

“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就能入職亞組委,參與亞運會這樣的國際賽事,非常幸運也很有意義。”周庭盈目前在杭州亞組委主要負責亞運博物館籌建以及亞運紀錄片等工作,這與她所學的媒體研究專業正契合,國際視野也為其在工作中提供了不少助力。

周庭盈還記得,今年7月份在杭州奧體中心舉行的“韻味杭州”2021田徑邀請賽上,她和團隊一起參與為亞運紀錄片采集素材。“結束後大家就席地而坐一起吃快餐,一群年輕人毫無距離感聊天、說笑,這個瞬間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事實上,早在正式畢業前,周庭盈就已在杭州亞組委實習,也早已笃定畢業後就回大陸工作。“一方面我所學的專業在台灣發展不是最好,反觀大陸卻有廣闊的空間和機遇,另一方面杭州也是我的‘老家’。”

原來周庭盈的母親就是杭州人,她從小在杭州上學,接受大陸的教育。“同時我也有很多台灣朋友,我每年都會回去,跟他們分享在大陸的見聞,特别是近幾年大陸可以說是年輕人實作夢想的熱土”。

以其自己為例,盡管目前工作時間還不長,周庭盈認為自己已經成長不少,實作了一個個“小目标”。特别是杭州亞組委廣闊的平台讓她接觸、學習到了很多專業領域之外的東西。

今年夏天,周庭盈不小心出車禍緻腿骨折,亞組委的同僚們得知情況後紛紛來家裡看望她。感動之餘,她更加相信,“兩岸本就是一家人,兩岸年輕人更是如此。”

歲末年終,常憶既往,常思将來。這是一個個普通人的難忘時刻,也構成了大時代的鮮活注腳:兩岸終将走向彼此,走向“重逢”。(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