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餘承東:華為不會親自造車 将參與AITO品牌車型設計幫助企業造好車

正值新能源賽道上升期,各企業間競争愈發激烈。12月23日,華為P50 Pocket在冬季新品釋出會上釋出了折疊屏手機P50 Pocket、智慧辦公産品華為MateBook X Pro 2022款、電子消費産品華為智能眼鏡等。值得關注的是,華為智選與賽力斯合作的第二款車“AITO問界M5”将于12月23日起陸續在42個城市180家華為門店進行真車展示。

餘承東:華為不會親自造車 将參與AITO品牌車型設計幫助企業造好車

與以往華為參與造車的形式不同,華為對于AITO問界M5的參與度與控制力遠超此前單車項目。從前期規劃、設計,到後期營銷、售賣等,華為可謂面面俱到,甚至手機團隊與軟體團隊也參與其中。

不過,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餘承東強調,華為隻做部件,不造車,将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

據悉,AITO問界M5綜合補貼後預售價為25萬元至32萬元。2022年1月20日起,該車型會陸續在118個城市,500家華為門店開啟預約試駕及預定,使用者可以通過AITO官網和華為APP進行預約。

目前,華為汽車業務主要分為Huawei Inside(HI)和tire1、tire2(一級供應商、二級供應商)兩種商業模式。在HI模式下,華為提供包含智能駕駛應用軟體、計算平台,以及傳感器在内的智能駕駛全棧解決方案,已與長安汽車、廣汽集團、北汽藍谷進行合作。在Tire1、Tire2模式下,華為提供包括智能駕駛、智能車控、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等7個業務子產品。

與傳統供應商模式先收取開發費、樣件費不同,華為HI模式下,華為隻依靠車型上市後的銷量表現來盈利。據了解,華為或不再新增HI模式的合作夥伴。以目前華為在智能汽車業務整體的資源配置設定來看,支援三家整車企業已使華為在汽車業務上處于飽和狀态。

值得注意的是,從華為參與已售的部分車型的銷售資料來看,或尚不及預期。報道顯示,賽力斯華為智選SF5在2021年4至11月的銷量僅為7080輛,與餘承東定下的明年銷售30萬輛新車的目标相差甚遠。

但目前華為還在加大對汽車業務的投入。公開資訊顯示,在新興的智能汽車業務上,華為每年将投入 10 億美金,這一數字比華為在年初所提的 5 億美金已經翻倍。過去兩年,華為IAS BU已經在全球擁有超5000 名研發人員,建立了10多個研發中心。且華為相關負責人透露,IAS BU在短期内是做不到收支平衡的,這将是一個持續投入的長線業務。

而在業内看來,華為作為平台型企業,未來是否有更多的車企願意與平台企業合作、采用平台商制定的标準,還是選擇自主研發仍是未知數。

不過,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首席營運官、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産品線總裁王軍透露,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已經發展了約300家合作夥伴,發展速度超出預期。

(《财經》新媒體綜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