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遠知行們的“鐵三角”模式,能否加速Robotaxi落地?

文遠知行們的“鐵三角”模式,能否加速Robotaxi落地?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談擎說AI,作者 | 鄭開車

12月21日,自動駕駛獨角獸文遠知行與廣汽集團和如祺出行舉辦了合作及投資簽約儀式,三方将在未來各自發揮優勢,推進Robotaxi的車型設計研發、前裝量産及商業化營運。

在大會上,文遠知行還宣布了戰略投資如祺出行,這一行為開創了一個行業先例,即第一家自動駕駛初創企業投資出行平台。

無獨有偶,12月8日,上汽集團旗下的享道出行也正式開放Robotaxi營運,由上汽旗下的飛凡NARVEL R車型運載,Momenta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Robotaxi行業幾度變遷,随着Waymo們的虛火褪去,光環不再,文遠知行們新的行業合作模式開始出現,那麼在這一輪全新探索與嘗試中,能否幫助Robotaxi玩家們實作“1+1+1>3”的協同效應?

Robotaxi,虛火褪去,天時已至

自動駕駛賽道上從技術等級來歸類,主要分為兩個派系,一是以特斯拉等主機廠為主的L2起步,遞進式爬坡模式;二是以技術獨角獸為主的L4起步攀峰模式,其中Robotaxi市場前景最為廣闊,也是以聚集了一衆派系内的頭部玩家。

當下,汽車智能化浪潮襲來,以特斯拉為首的輔助駕駛玩家已經對其商業模式進行了實踐論證,并獲得市場的認可。

在大部分國家已經有政策允許L2級别輔助駕駛路權的支援下,特斯拉們不僅可以率先嘗到規模化盈利的果實,直接面向C端銷售搭載L2技術的汽車,在自動駕駛非常重要的資料資産方面,龐大的使用者車隊也給L4起步玩家們構成了降維打擊。

也是以,“雙資産”加持下,這批玩家的發展非常快速,目前已量産車型中,很多新勢力智能汽車已經具備了L2+的輔助駕駛功能。奔馳甚至在本月,獲得L3級自動駕駛德國聯邦交管局的上路許可。

眼看輔助駕駛玩家們開始“宴賓客”,另一邊的Robotaxi等進階自動駕駛玩家們,卻仍在商業模式能否跑通這一問題裡鏖戰。不僅在技術上有着大量的Corner Case(長尾場景)待攻克,在政策法規方面,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圈在了“一畝三分地”裡。

談擎說AI認為,對于自動駕駛賽道而言,安全、資料、政策是一個互生互榮的大生态,資料能夠加速安全難題突破,安全能夠加速政策法規落地,政策又與路測的開放程度挂鈎,直接決定了技術企業們的潛在資料池有多大。

從Robotaxi玩家們自身的訴求出發,那麼政策無疑就像是扳機,但如今這個扳機已經扣響。

今年年初,由百度牽頭,聯合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以及多家企業共同起草的Robotaxi技術要求團體标準正式釋出,在有章可循的基礎上,11月,北京正式開放了國内首個Robotaxi商業化試點,允許在部分地區商業化收費營運。

不難發現,随着整個Robotaxi賽道逐漸邁入深水區,在越來越多玩家參與下政策法規開始逐漸完善地出爐引導,未來行業的資料量也有望迎來增長,輔佐突破更多安全技術瓶頸,整個循環也将趨于良性發展。

在這個有望“重振雄風”之際,研發robotaxi的企業們如何抓住政策的“天時”?重構曾經局限頗多的行業模式是第一步。

為何“鐵三角”模式開始受到追捧?

19年可以說是Robotaxi行業模式探索的混沌初開之際,Robotaxi短期内是B端生意,但是從長期看,本質是一門C端生意,也是以,在19年,我們時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局面,即能夠直接與下遊消費者對接的出行公司們,積極性在部分方面甚至超出了技術獨角獸。

Uber、Lyft、滴滴,網約車三巨頭紛紛在19年開始發力Robotaxi。先是Uber從19年開始下出訂單,相繼向沃爾沃購買2.4萬輛價值超19億美元的自動駕駛定制版XC90 SUV汽車;2019年6月,Lyft也宣布與科技公司安波福合作的Robotaxi已完成五萬次服務;滴滴的自動駕駛團隊則在2019年正式更新為公司。

然而出行公司這樣讓技術企業淪為“打勞工”得“粗暴式”卡位市場打法,好景不長。從2020年末開始,網約車公司在Robotaxi賽道上相繼退出C位。

2020年12月,Uber宣布将把其自動駕駛部門——先進技術集團(ATG)出售給自動駕駛汽車創業公司Aurora Innovation;2021年4月,Lyft将把其自動駕駛部門Level 5以5.5億美元現金的價格出售給豐田子公司Woven Planet Holdings。

至此,三巨頭唯有滴滴自動駕駛公司這根獨苗還在堅持,行業内的聲量随之悄然生變。

在20年之前,Robotaxi賽道上的技術企業聲量一直被成本打壓,尤其是在雷射雷達這一重要感覺裝置上,曾經谷歌搭載的Velodyne 64線雷射雷達一個售價就高達八萬美元,更重要的是生産企業極少,想買還不一定買得到。

谷歌、百度等巨頭們都被雷射雷達卡脖子,就更不用提一衆初創企業,特斯拉似乎也正是在這一特定時期的行業現象中,被逼上梁山走純視覺路線,并在随後瘋狂诟病雷射雷達來“打擊報複”。

轉折發生在了20年,在當時的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千美元級别的雷射雷達亮相,技術企業們覺得自己又行了,不再受制于高昂的感覺部件成本,自動駕駛技術公司開始逐漸走上Robotaxi的C位。

但是相較于前幾年資本出于Robotaxi行業前景燦爛對技術企業們“盛情款待”,幾年光景,20年雖然成本逢春,初創玩家們卻在技術瓶頸中相繼迎來資本寒冬,也不得不重新對行業發展模式進行思考。

直到如今,在新一輪的思考中,玩家們開始相繼交卷。

國内方面的文遠知行和Momenta等玩家給出了相似的“鐵三角”答案,大洋彼岸,今年9月,Mobileye也宣布了與出行平台SIXT展開合作,計劃于2022年在德國慕尼黑開展Robotaxi業務。

由此,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網約車公司、主機廠不再較真C位争奪戰,轉向合作協同式的布局趨勢更加明顯。

如何了解“鐵三角”?作為最早提出“鐵三角”模式的自動駕駛企業,文遠知行把這個模式拆解為兩個部分,一方面是文遠知行這樣的技術企業與主機廠合作,形成的是一個自動駕駛的運力供應方;另一方面是技術企業與出行或貨運等平台合作,進而形成一個Robotaxi抑或無人貨運這樣具體場景内的運力需求方。

談擎說AI認為,在這樣的一個行業模式下,整個“鐵三角”就形成了一個能夠生态化自洽的運力供給需求循環。

文遠知行們的“鐵三角”模式,能否加速Robotaxi落地?

Robotaxi主力軍團隊的C位變遷,其實和宏觀賽道的階段性需求挂鈎,無可厚非,但如今聲量更均衡的合作模式出現,從整個賽道來看,其實意味着Robotaxi已經随之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性成熟。

畢竟沒有人會去賭資本的耐心,而且對于目前賽道玩家而言,即使是Waymo在内,也沒有一家企業能夠拿出自家的技術去說服市場,說服資本,我能夠在百分百無人的基礎上實作百分百的合規與安全。

也是以,對于賽道内玩家們而言,下一步的重中之重,無疑是大規模地落地營運來采集更多長尾場景資料,進一步優化算法,提升技術安全性,進而再反哺落地程序加速。

技術方、主機廠、出行平台,Robotaxi這塊蛋糕怎麼分?

在Robotaxi賽道上,技術、載體、營運離了誰都不行,是一份一直以來的行業共識。隻不過目前行業愈發強烈的落地訴求,直接加速了“鐵三角”的合作模式出現。

回到自動駕駛初創企業融資最熱的那個年頭,可觀的市場前景、部分明星團隊陣容,往往是引領資本紮堆入場的要因,但是到了如今,一方面,賽道内部分明星玩家已經出現,整體融資開始困難;另一方面,對一些已經融了大量資金的明星玩家而言,錢,并不是現在最缺的。

談擎說AI認為,如果說“融資”是自動駕駛賽道上1.0階段的首要關鍵詞,“落地”則昭示着整個賽道已經步入了2.0階段,純粹的财務投資者已然無法成為技術企業們攀峰時所需要的最粗那條腿,更重要的是讓一些協同産業參與進來。

在汽車圈裡,合資抑或合作車企失敗的案例衆多,到了智能化時代,上汽和阿裡合作的斑馬智行從高光到隕落,其實都已經給了我們相應的思考。

企業間合作則往往存在取長補短、共同把蛋糕做大、以及利益訴求的長期性不沖突等基本要素。在Robotaxi合作驅動的新階段裡,如何保證蛋糕能夠讓各方都能愉快享用?這也是“鐵三角”合作模式必然要回答的問題。

首先具體來看取長補短的訴求,對于自動駕駛初創公司而言,做Robotaxi在車隊投入的巨大成本,以及面向消費者的營運經驗匮乏等問題上存在天然壓力。

想要加快技術落地的進度,不僅需要主機廠能夠為其提供更适合技術搭載的車輛,也需要一個像網約車平台這樣更擅長直連消費者的端口。

對于網約車平台而言,Robotaxi與現如今的網約車業務其實存在着本質上的差別,網約車是典型的輕資産行業,做Robotaxi需要投放大量搭載價格高昂裝置的無人駕駛汽車,是典型的重資産。

目前獨立去做,不僅優勢不明顯,Robotaxi技術、法規發展仍不完善,無疑是要進入一個無底洞去博弈,Uber、Lyft的相繼折戟,都展現出了出行公司單打獨鬥的弊病。

我們從此次文遠知行與如祺出行,Momenta與享道出行的合作也能看出,不管是區域性,還是全國性的出行平台,都同樣适用于Robotaxi“鐵三角”模式,其實展現出了對自動駕駛落地階段性價值的思考。

談擎說AI認為,Robotaxi與網約車除了輕重資産的差異外,還有一個階段性上的本質差別,即Robotaxi目前隻可以在特定區域内測試運作,但網約車完全沒有這一限制。

以文遠知行為例,雖然合作的如祺出行并沒有滴滴這樣的網約車巨頭那般大體量,有更多的覆寫城市與更豐富的營運經驗,但卻是粵港澳大灣區重點的出行平台,文遠知行與之合作,不僅充分發揮雙方的總部優勢,更先發搶占灣區的Robotaxi市場。

目前做Robotaxi落地化,大部分玩家其實都還是在起步階段,兩家合作企業區域優勢一緻、能力優劣互補,往往能夠展現出對合作要素更穩妥的權衡。與此同時,在後期這樣的區域性合作模式,也同樣具備一定的可複制價值。

在合作中看似沒有太大收益的主機廠,其實也不然。

在鐵三角合作模式裡,并不是單純地由主機廠把車子給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後者再把自動駕駛技術裝上之後交給網約車平台營運,這背後還有一條資料價值的暗線。

這條暗線既可以是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的寶貴資産,對于主機廠而言,新一代車型的B端規模化落地,也會對主體業務起到一定的正回報作用,不僅能夠在規模效應下降低智能汽車的量産成本,推出更具競争力的智能化産品,也有望通過C端資料推動技術更新,通過提升産品力來反哺C端市場。

總的來看,“鐵三角”合作模式在互補訴求上是存在價值的,也許在合作的局部程序中,就比如技術研發環節,自動駕駛企業會占據主導地位,但從整體合作程序鍊來看,從技術企業的測試研發到主機廠全新平台架構,再到最後的落地營運,并不存在一個絕對的宏觀性主導者。

除此之外,在Momenta和文遠知行的“鐵三角”合作模式中,另一個思考點在于控制權上的均衡,這其實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利益訴求長期一緻性方面的風險。

在控制權上,上汽其實有着不少發言權,不僅是在業内聞名的“身體靈魂論”中明确表示不會與華為合作,在此前跟阿裡合作的斑馬智行,也曾因為兩家主體的需求走上殊途而“受傷”。

在如今的Robotaxi上,我們其實可以看到上汽頗為謹慎的态度,雖然直言不與華為合作,但傳統車企在自動駕駛方面存在天然短闆,上汽還是選擇了與Momenta這樣的初創企業進行合作并對其進行投資。

另一邊的文遠知行同樣如此,天眼查資訊顯示,12月14日,文遠知行得到了廣汽集團新一輪的戰略融資,在此次合作中,文遠知行也對如祺出行進行了投資,整個“鐵三角”在控制權上邁出了更為明朗的一步。

文遠知行們的“鐵三角”模式,能否加速Robotaxi落地?

面對現階段的Robotaxi落地訴求,也許百度、谷歌等網際網路巨頭可以在營運、技術、造車上三栖C位布局。

但對于自動駕駛技術初創企業而言,短期來看,擁抱合作将會成為一個更具爆發力的打法;長期來看,隻有在控制權與利益訴求上盡力做到均衡,才能更加穩妥地把控合作後續的未知風險。

歲末年關,“鐵三角”合作模式是否會成為Robotaxi賽道上一個新的裡程碑,這将交由2022來為我們驗證。

【談擎說AI,左拐新能源汽車,右拐智能駕駛,有深度,有溫度,作者鄭開車,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