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确隻是個王爺,但他并不普通。此人的能力還是很強的,尤其是帶兵打仗的能力。而他之是以能夠從一個王爺升格為皇帝,不是沒有道理的。
忽必烈建立元朝并非什麼繼承,而是通過戰争的形式。當時蒙古大汗蒙哥死後,忽必烈和阿裡不哥兄弟來展開了争奪,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戰争,最終忽必烈取得了勝利,建立了大元。可見,忽必烈之是以能夠建立元朝,是靠武力取得的。但同時也不可忽略其他因素。

那麼忽必烈能夠建立元朝都有什麼原因呢?
其一,蒙古當時的汗位繼承制并不是嫡長子繼承,而是由忽裡台大會選舉産生的,但同時不能忽視大汗的選擇,其影響力還是很大。除此之外,蒙古還有所謂的“幼子守竈”,是以蒙古早期的繼承人制度看似明确,但也是挺混亂的。尤其是蒙哥死後,他的弟弟忽必烈和和阿裡不哥又争位。
而這也給了忽必烈一個巨大的機會,他也是能夠通過這種方式成為大汗的。否則,如果有明确的繼承制度,那麼即使忽必烈不服的話,恐怕得到的支援也不會太大。
是以我們從中原王朝中很難發現,一個被确定的太子接班,其他兄弟敢光明正大的通過武力的方式奪位,這樣的例子并不太多,因為這是祖制,要想違反,得看看有沒有那個造反的實力。
其二,忽必烈實力不可小觑。他可不是中原王朝尤其是大清那樣的閑散王爺。忽必烈還在潛邸時,身邊就聚集了一大批以漢族為主的知識分子,成為忽必烈的幕僚。蒙哥上位後,又讓他總領漠南漢地事務。
就這樣,蒙哥讓忽必烈一步步做大,他也依靠着不斷地戰争,打出了一片天空,身邊聚集了非常多的文臣武将,獲得了一支戰鬥力超強的隊伍,這也是他敢最終通過戰争的形式多的天下的根本原因所在。
其三,忽必烈把握住了機會。對于忽必烈來說,機會是難得的。,蒙哥突然暴斃,并沒有留下遺言,這也成了他們奪汗位的導火索。
而忽必烈為了争奪大位,拉攏了很多貴族。本來阿裡不哥是占有優勢的,而忽必烈隻不過是個帶兵的王爺,這樣的人很多,雖說他影響力大,但不見得就有能力争汗位。可他拉攏了很多王爺,使得他也獲得了不少的支援。
有了名正言順的理由,忽必烈與阿裡不哥展開了武力争奪,要論打仗,阿裡不哥顯然不是對手。
當然了,這條路并不順當,忽必烈雖然赢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他與蒙古貴族的沖突也越來越大,最終使得蒙古帝國分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