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遊文化丨夜雨丨宋海峰:劉公島的感懷

上遊文化丨夜雨丨宋海峰:劉公島的感懷

劉公島的感懷

宋海峰

深秋的寒意,阻擋不了我去劉公島受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渴望和熱情。因為劉公島作為近代曆史的一個重要符号早已在我的腦海裡蕩漾了無數次。我雖然在教科書上在電視裡對劉公島作為中國近代北洋海軍的興沉地有所了解,但始終沒能身臨其境,使之知之不深感受不強。

劉公島位于威海市東面的威海灣中,距市區2.1海裡,面積3.15平方公裡。由于劉公島與遼東半島尖端的旅順扼渤海咽喉,“雙臂抱大海,一島鎖國門”,形同京津的門戶,是以素有“東隅屏藩”和“不沉的戰艦”之稱。李鴻章在考察遍全國海島之後,遂将劉公島選為北洋海軍及其艦隊的駐泊之所。

上遊文化丨夜雨丨宋海峰:劉公島的感懷

我對劉公島心儀已久,當我踏上它的土地,又有無限的苦澀和憂傷。劉公島就是一艘不沉的戰艦,滿載着北洋将士的愛國情懷,看守着中華這片古老的海……天,似乎不作美,在我們去碼頭的路上陰沉沉的天又有幾滴雨灑在我們身上。坐在去往劉公島的船上,我在想這也許是天意,老天在淚訴着北洋海軍的悲壯史吧!

上遊文化丨夜雨丨宋海峰:劉公島的感懷

伴随着馬達的轟鳴聲,渡船在海面上劈波斬浪,劃出一道長長的水痕,激起無數晶瑩的浪花。擡眼望去,峰巒疊起,郁郁蔥蔥,蔚藍的天空,碧綠的大海,一派山光水色,威海灣像一塊藍色的瑪瑙,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深邃幽藍。憑欄西望,山影逶迤、高樓林立;極目遠眺,水天一色、煙波浩渺。船行二十多分鐘,美麗的劉公島映入眼簾,隻見孤峰屹峙,碧波萦環。島上古木參天、樓閣錯落;島巅雲霧彌漫、鷗影點點;島間雜樹繁花、流水潺潺。

上遊文化丨夜雨丨宋海峰:劉公島的感懷

我欣賞着美景,心中卻翻騰着甲午戰争的狼煙。19世紀下半葉,清政府憂于列強堅船利炮的頻頻侵擾,遂有北洋大臣李鴻章等一批主張“師夷之長”的洋務派着力籌建中國近代海軍,旨在為“閉關鎖國”建立海上屏障。1888年“北洋水師”成立,實力居當時亞洲之首。與此同時,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也大舉擴建海軍,時刻窺視中國大陸與北韓。1894年1月,日本借北韓農民發動起義之機,一面慫恿清政府應北韓國王之邀請派兵鎮壓,一面又搶先出兵北韓形成對清軍的包圍。7月25日,先期護送清軍入朝的3艘運兵船,從牙山返航,行至豐島海面,突遭日軍三艘快速巡航艦的炮火襲擊,由此拉開了甲午戰争的序幕,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一道永遠難以愈合的傷痛。

上遊文化丨夜雨丨宋海峰:劉公島的感懷

在友人的陪同下,我沿着青石台階拾級而上,邁過高大的門檻走進甲午戰争博物館,展廳裡陳列着甲午海戰中英勇抗擊倭寇的英雄蠟像和1000多幅珍貴曆史圖檔,還有300多件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戰争遺物,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北洋水師從建立到失敗的悲壯曆程,感受到那場戰争的殘酷與激烈,看到了清朝政府卑躬屈膝的醜惡嘴臉。想到這裡,我的心頭掠過一陣苦澀,像鹹鹹的海水……講解員在解說,由聲、光、模型等組成的富有立體感的海戰示範向人們訴說着甲午英雄的悲壯故事。1895年,日本不宣而戰,偷襲威海衛發動甲午戰争。一時間,原本平靜的海面上電嘯雷怒,濤掀浪滾,硝煙彌漫,火光沖天。

上遊文化丨夜雨丨宋海峰:劉公島的感懷

甲午海戰館,猶如數艘互相撞擊的艦船懸浮于海面上,氣勢恢弘,造型奇特。海戰館正上方是中華近代民族英雄、北洋水師将領鄧世昌的高大塑像,他頭戴花翎,身披戰袍,手持長筒望遠鏡,神情肅穆地遠眺着蒼茫大海。你看,在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的“緻遠”艦在彈藥用盡時,鄧世昌毅然決定開足馬力與日艦“吉野”同歸于盡。“我們生是中國人,熏死是海上魂!”,“開足馬力,沖向‘吉野’!”在艦傷彈盡之時,鄧世昌的“緻遠”毅然冒着濃煙烈火沖向日艦“吉野”,誓與其同歸于盡,不幸中敵魚雷。鄧世昌和他從西洋帶回來的鐵甲艦,一起沉入了海平線。望着塑像,我似乎在想着,中華民族有這等不屈的英雄談何能亡!強烈的愛國情和民族恨,轉瞬間使我熱淚盈眶……1895年2月17日,日本艦隊自陰山口錨地起航,駛向威海劉公島,最終徹底摧毀了中國的北洋水師,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 一場本來勢均力敵的大戰,卻因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号稱亞洲最強大的海軍艦隊——北洋水師竟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啊,屈辱的往事一頁頁翻起,勾起心底的痛楚,我的悲憤之情不能自抑,淚流滿面。

上遊文化丨夜雨丨宋海峰:劉公島的感懷

我拭去眼角的淚花走出海戰館,和友人沿着海邊石闆路邊漫步邊探索甲午海戰失敗的原因。友人言,史書上寫着一條盡人皆知的重要原因:慈禧太後挪用海軍經費修建了頤和園。可是,假如當年慈禧太後不挪用那筆經費,甲午之戰就能夠打勝嗎?我言,從乾隆皇帝1793年寫給英國國王的《賜英吉利國王敕書》,就可以看出那是一種怎樣無視外部世界、滿腦天朝意識的自高自大了。餘秋雨先生曾感歎:“乾隆在避暑山莊訓斥外國帝王的言詞,就連曆史老人也會聽得不太順耳了。這座園林,已屬雜進某種兇兆。”現在看來,何止是“兇兆”,可以說,甲午之敗甚至大清朝之亡,在乾隆的言辭裡早就已經注定了。沒有誰能夠打赢一場注定要輸的戰争,也沒有誰能夠挽救一個必将覆滅的王朝。

上遊文化丨夜雨丨宋海峰:劉公島的感懷

甲午戰争的硝煙早已散去。我站在劉公島上,遙望遠方,海闊天高,漁船如梭。據說,很多日本遊人來到劉公島,都要在丁汝昌塑像前默哀、鞠躬——這是一個民族的忏悔嗎?日本人沒有忘記甲午海戰,那麼,中國人呢?此時,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話:“悲劇是将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是的,展示曆史悲劇是需要勇氣的,而接受曆史悲劇也是需要勇氣的,它們都會讓人面對鮮血淋漓的疼痛與殘酷,同時也都會給人痛定思痛之後的反思。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絕不能讓曆史的悲劇重演,我們一定要讓烈士的英魂得到安息。畢竟,那場戰争已經成為曆史;畢竟,中國已不再是一百多年前任人宰割的睡獅。

上遊文化丨夜雨丨宋海峰:劉公島的感懷

水鳥依然鳴叫,海浪依舊拍打着礁,劉公島,我的感受是曆史老師。

繼續閱讀